怎样看待学生“已会了”


天津市大港区教师进修学校 王德鹏



随着现代信息媒体的广泛使用,再加之家长对学生的期望越来越高,学生在学习前大部分都已经阅读了教材内容,对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此,很多教师产生了新的困惑:学生已经会了,课该怎样上呢?
当我们走进课堂,经常会看到类似这样的情景:
师:“4+1等于几呢?”
学生都不讲话,教师继续说:“想不想知道怎样算?”
生:“想。”
师:“那好,下面我们就一起继续学习加法。”
我们试想:难道学生真的不知道吗?学生是在配合老师,他们明明知道的,但因为老师需要,所以就不说。有很多老师认为,创设教学情境就是要在学生未知的基础上,使学生产生特别想知道的心理需求,才是最好的情境。但我们是否考虑到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设计呢?
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能抓住知识与思维的核心点设计教学,才能真正抓住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案例:拼组与面积
内容: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教材中安排的是组织学生进行拼组活动: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操作、观察、分析,进而得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很多老师都安排学生进行拼组活动,把重点放在了得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一结论上来,而在组织学生讨论三角形与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发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却显得有些轻描淡写了。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学生在四年级时已经通过拼组活动认识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里再占用大量时间组织拼组活动是不是在做重复劳动呢?
在下面案例中,教师把拼组活动当成思维的铺垫,引导学生产生深入研究的心理需求。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课件演示: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对角切开,得到两个三角形。
师:“仔细观察,把平行四边形沿对角切开,得到两个三角形。大胆的猜猜看,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生:“两个三角形完全一样。”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接着提问:“如果反过来思考,这两个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对吧?”
学生点头表示同意。
师:“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呢?你自己在小组的学具袋中选取两个试一试。拼完后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学生选取材料进行操作,教师随机找学生到黑板上拼组。
师:“这几名同学都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我们请他们介绍一下。”
学生逐一汇报:用两个什么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通过同学们的操作发现,任意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一结论我们在四年级时就验证过,今天让大家再次进行试验,目的是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一个新的问题。”
学生在刚才操作的思维中集中到教师要提出的新问题中来。
师:“我们都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那我们能不能在今天拼组的基础上想一想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小组同学一起讨论,并完成下面问题。”
教师出示题目:
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
2.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3.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什么?

 
热门小学数学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