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情境创设有效吗?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越来越成为我们每个数学教师的追求。那么,如何才能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有效数学情境呢?我们来看一些案例:
    【案例1】脱离学生实际的情境创设
     在学习《负数的认识》课上,教师出示一幅股市图,问学生:认识吗?只有几个学生说:是炒股。教师马上对这几个“见多识广”的学生进行了表扬,接着问学生:炒股中经常会出现什么情况?最后通过自述小明爸爸几个月的炒股情况,引出这样一张表格:
(图略)
案例中“炒股中经常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个问题虽然与当前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但试
想一下:对于炒股,小学生有多少了解?这样的情境,是否脱离学生的实际而显得过于
成人化?
【案例2】禁锢学生思维的情境创设
     在六年级《求石头的体积》一课的开始,教师创设了“乌鸦喝水”的故事情境。通过先看动画片,然后分组实验,找到了求石头体积的唯一方法。
     以上两个情境,案例1中的情境大多数学生并不熟悉,因而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案例2中的情境学生又过于熟悉,学生的思维局限于情境中,而不能找到求石头体积的其他方法。
     【案例3】忽视数学本质的情境创设
    如《倒数的认识》一课,有一位教师创设了“寻找汉字的无穷奥秘”的情境。同学们,认识这些字吗?杏——呆;吴——吞;干——士。学生很快读了出来,教师说:你能发现这几组字的奥秘吗?学生中很快有人发现:前一个字倒过来写就成了后一个字,教师惊喜地说:你真聪明!那么像这样有趣的现象数学中有没有呢?学生中有人列举:8——8;11——11;有人马上反驳说:倒过来写没变成另外一个数。接着,有学生说:6——9……,结果花了很长时间才把学生引到倒数上来。
      这个情境的创设固然很新颖,但细细想想,这些有趣的汉字与本课的倒数内容又有多少关联呢?这些汉字的奥秘只是在倒过来写(组合)上成了一个新的汉字,而倒数的本质意义不仅仅在外形上的顺序颠倒,更强调乘积是1的两个数这一内在本质。从案例中学生举到的8、11、6、9的现象,不难看出,正是教师创设了忽视数学本质的情境,误导了学生对倒数的理解。
    【案例4】编造虚假内容的情境创设
在很多课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老师为了从学生身边找到一个好的例子,临时编一些故事或编一些数据,而学生要么怀疑、猜测,要么不屑一顾,总之没有学习的激情。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的时候,一位教师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我们学校上次举行了迎国庆歌咏比赛,下面是评委老师给我们班打的分数(分数略),请你根据这些数据算一算我们班的平均分。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活中的数学例子,然而,在听课时,我们听到学生将信将疑地议论:“这是真实的分数吗?”边上的另一学生马上说:“这当然是老师为了我们做题目而编的分数。当时,我们比赛时没有某某老师……”你看,教师平时不经意的“作秀”和“机关”被我们的学生识破了,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将会给学生带来什么?
【案例5】包办学生体验的情境创设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他们自身体验的过程,任何人的思维都代替不了他们自己的思维。而在一些数学课上,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精心设计、准备的一些素材,而忽视了组织学生亲自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如《百分数的意义》一课,如果只是教师搜集一些含有百分数的例子让学生来分析,学生的积极性不会高,甚至有的学生“懒”得发言。相反,如果让学生课前自己搜集,课堂上,学生会因为急于表现自己,而滔滔不绝地分析讲述。因此,在创设情境时,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生活实际中去,学生有了课前的体验,再在课堂中学习,会倍感亲切和愉悦。
    可见,无论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教师绝不能用简单的加法思维,即认为情境创设就是“数学问题+生活情境”。教师创设情景时要把握一条原则,那就是情境要有数学意义,要有助于学生学习数学,学会数学思维。

 
热门小学数学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