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测量雪花梨的体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目的在于通过本节课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想法都应当通过亲身的实践去验证才能够得到结论再加以应用,这是一种很严密的思维过程,也是现在孩子缺少的一种思想。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
在本节课中,我觉得有以下两个亮点:
一、由“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生动有趣。
让学生回忆并讲述“曹冲称象“的故事,体会某些物体的质量无法直接测量时,可采用间接测量的方法,并思考:在以往的数学活动中,有那些间接测量的事例并举例说明,由此,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的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注重过程,自主建构。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根据本课内容特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在数学的活动课上,引导学生“多想几层意思”,学习把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解答,这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要求学生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是一个实际的问题。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不知道物体的形状、尺寸大小,要求体积,该怎么办?”
(2)“如果有一个盛水的长方体容器,能不能用它来求物体的体积?”
(3)“物体的体积与容器中的什么有关?”
(4)“如果量出长方体容器的长是50厘米,宽是40厘米,物体放入容器后,水面上升了6厘米,怎样计算物体的体积?”
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了数学的问题:有一个长方体的容器,长50厘米,宽40厘米。容器中装了水,把一块不规则的物体放入水中,容器里的水面上升了6厘米。这个物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列式解答,就不怎么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