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图形中的规律”是课程新出现的内容,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载体。然而由于此类题目一般都孤立地存在于教材之中,没有形成系列,对每一道题的探索都要另起炉灶,所以,我们不像“双基”教学那样经验丰富。怎样达成《标准》要求的“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用和变化……”的目标呢?笔者作 了一些尝试和思考。
课堂写真:
师:还记得用小棒摆三角形的问题吗?请说一说,摆1个、2个、3个……a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
生:摆1个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摆2个三角形需要(3×2)根小棒,摆3个三角形需要(3×3)根小棒,……摆a个三角形需要(30)根小棒。
师:能用5根小棒摆两个三角形,用7根小棒摆3个三角形吗?请动手摆一摆。学生摆出: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摆三角形的规律。
出示图形:
摆10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请同学们边摆图形,边填下表:
三角形个数 | 1 | 2 | 3 | 4 | …… | 10 |
小棒根数 | 3 | 5 | 7 | 9 | …… | 21 |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得出摆10个三角形需要21根小棒的?
生1:我是数的。
生2:我是看表中的数据3、5、7、9……,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多2,所以摆10个三角形需要小棒的根数为9+2×6=21(根)。
师:上面两位同学的求法虽然能得出正确答案,但比较麻烦,如果要求摆30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就困难了。其实,我们只要能找出摆三角形的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现在请同学们广开思路,从不同角度探寻上面摆三角形的规律。
分组讨论,选代表汇报发现的不同规律。
生l:我们小组的同学发现,摆1个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摆2个三角形需要5根小棒(3+2),摆3个三角形需要7根小棒(3+2×2)……,摆10个三角形需要21根小棒(3+2×9)。也就是每多摆1个三角形就增加2根小棒。
生2:我们发现摆1个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摆2个三角形需要5根小棒(3×2-1),摆3个三角形需要7根小棒(3×3-2)……,摆10个三角形需要21根小棒(3×10-9)。每多摆1个三角形就应减少1根相重合的小棒。
生3:我们小组发现的规律与众不同。假如除去最左边一个三角形左边一根小棒不算,那么,每摆一个三角形就增加2根小棒,所以摆1个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1+2),摆2个三角形需要5根小棒(1+2×2),摆3个三角形需要7根小棒(1+2×3)……,摆10个三角形需要21根小棒(1+2×10)。
师:同学们发现的规律有理有据,切实可信!那么,如果用字母n表示摆三角形的个数,你能用发现的规律写出表示需要小棒根数的表达式吗?先填写下表,再写出含字母n的表达式。
三角形个数 | 1 | 2 | 3 | 4 | 5 | 6 |
小棒根数 |
生l:填表如下:
三角形个数 | 1 | 2 | 3 | 4 | 5 | 6 |
小棒根数 | 3 | 3+2×1 | 3+2×2 | 3+2×3 | 3+2×4 | 3+2×5 |
观察表中数据间的对应关系,当三角形个数为n时,小棒根数为3+2(n—1)……(1)。
生2:填表如下:
三角形个数 | 1 | 2 | 3 | 4 | 5 | 6 |
小棒根数 | 3 | 3×2-1 | 3×3-2 | 3×4-3 | 3×5-4 | 3×6-5 |
根据表中数据间的对应关系,可得出:当三角形个数为n时,小棒根数为3n-(n—1)……(2)。
生3:填表如下:
三角形个数 | 1 | 2 | 3 | 4 | 5 | 6 |
小棒根数 | 1+3 | 1+2×2 | 1+2×3 | 1+2×4 | 1+2×5 | 1+2×6 |
根据表中数据间的对应关系,当三角形个数为n时,小棒根数为:1+2n……(3)
师:同学们用字母表示图形中的规律,十分简捷而明了,且便于应用。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摆30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方便?答案是多少?
生4:采用上面的(3)式计算方便,即当n=30时,需要小棒1+2n=1+2×30=61(根)。
师:比比看,以上发现的三种含n的表达式有什么联系?
生5:我觉得由(1)。(2)两式都可以转化成(3)式,如由3+2(n—1)=3+2n-2=l+2n;由3n-(n-1)=3n-n+l=l+2n。显然,(3)式简捷而明了。
课后思考:
本课中的探寻只是一个例子,学生今后还要经历更多规律的探寻,那么,最大限度地放大例子的效能,使学生在探寻中习得一定的探寻策略,并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也是我们应努力探寻的。
l,经历找规律的初始阶段要“充分”。
以学生熟悉的用小棒摆三角形为思维起点,让学生摆10个三角形,并边摆边填写表格,其中就隐含着图形中的规律,学生有图可依、有表可据;要求他们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通过数图中小棒的根数和看表中数据的规律,均可得出摆10个三角形需要2l根小棒。这一环节看似简单操作,但学生的摆、填、数、看中有思考,是规律悟出的基础,我以为不应因满足于得出答案而过早地将具体的规律抽象化,这样的经历是
不可或缺的。继而追问:如果要摆30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用上面的求法就困难了,怎么办?从而进一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导向深入探寻规律的活动中去。
2.经历找规律的生成阶段要“丰满”。
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时,我当即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放手让他们从不同角度探索不同的规律,要求把发现的三种规律不仅用算式具体地体现出来,而且结合图形对这些算式(规律)作出正确合理的几何解释。正因为如此,规律在学生自主探索中呼之欲出了,且思维清晰而有条理,学生的回答将课堂引向了精彩,将全体学生的思考由感性引向了深刻、理性。的确,“当学生的热情被激发出来时,课堂教学内容就会被学生当作礼物来领受。”
3.经历找规律的创新阶段要“深刻”。
本课教学中,我没有满足于使用教材,而是将课本中发现的两种规律扩展成三种,同时利用学生刚学完的用字母表示数,提出“如果用字母n表示摆三角形的个数,你能用发现的规律写出表示需要小棒根数的表达式吗?”的新要求。再次发挥表格数据具体的特点,协助学生根据数据间的对应关系写出三个含n的表达式,使学生的思维又深入了一步。最后,通过沟通三个关系式的联系,选出形式最简捷的规律——“1+2n”,求出当n=30时,需要小棒根数为1+2×30=6l(根)。这样,学生就经历了抽象、概括、对比,选优的创新阶段,思维一波高于一波达到了顶峰。
回顾整堂课,我只有点拨引导的几句话,其余全都让学生自己在“做数学”。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的制约,他们总是以特定的方式在探究数学世界,所以我以为对他们而言,“做”数学远比“听”数学有效得多,而只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活动时机,学生才会去奇思妙想,才会去联想翩翩,也才会有精彩的生成和创造。我还以为在让学生思维走向深入的同时,给教师的思维也提出了挑战。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外在的“做”引向内在的“做”,适时把外在活动获取的直接经验,通过一定的方式内化为抽象的符号,要灵活处理好学生生成的资源,让少数学生智慧的火花照亮全体学生。要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教师的思维必须首先走向深入,教师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能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
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