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是指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问题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由数思形,以形思数,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简单化,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学生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所以,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尤其在小学数学中,使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能够使很多复杂的数学问题迎刃而解,且解法简捷。
例1:甲、乙两人从两地相向而行,经过6小时相遇于A点,如果两人回到原来的出发地,甲速度不变,乙每小时加快5千米,在距离A点12千米处相遇。如果两人再回到原地,乙速度不变,甲每小时加快5千米,在距离A点16千米处相遇?甲、乙原来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分析与解:这道题条件变化多,数量关系复杂,从字面上很难理顺数量间的关系。如果画出线段图,思路就豁然开朗了。
从图1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第二次与第一次比较,甲速度不变,乙每小时加快5千米,结果在距离A点12千米的B点处相遇;第二次与第一次比较,乙速度不变,甲每小时加快5千米,在距离A点16千米的C点处相遇。第三次与第二次比较,甲、乙两人的速度和没有变,所以从出发到相遇时所用的时间不会变。
在同样的时间里,甲第三次比第二次每小时多行5千米,共多行了12+16=28千米,所以从出发到相遇所用的时间是28÷5=5.6小时。第一次与第二次相比,甲的速度没有
变,甲第一次比第二次多行了12千米,多用了6-5.6=0.4小时,所以,甲原来的速度是12÷0.4=30千米/小时。
同样,第三次与第一次比,乙的速度没有变,乙第一次比第三次多行了16千米,也多用了0.4小时,所以乙原来的速度是16÷0.4=40千米/小时。
例2:体育课上,60名同学面对体育教练,学号分别是1~60号。教练说:“学号是3的倍数的同学向后转。同学们按要求转好后,教练说:“学号是4的倍数的同学向后转。”之后,教练又说:“学号是5的倍数的同学向后转。”三声口令过后,面对教练的有多少人?
分析与解:转1次和转3次的同学是背对教练的,只要从总人数中去掉背对教练的人数,就是面对教练的人数。
教练的三声口令后,60名同学中,有的转了1次,有的转了2次,有的转了3次,也有的1次也没有转。情况比较复杂,如果借助韦恩集合图,则可以化繁为简。
学号是3的倍数的有60÷3=20人,学号是4的倍数的有60÷4=15人;学号是5的倍数的有60÷5=12人。
转3次的同学的学号一定是3、4、5的公倍数,60÷(3×4×5)=1,因而转3次的只有1人。
转2次以上的同学,学号一定是3和4的公倍数或3和5的公倍数或4和5的公倍数。学号是3和4的公倍数的有60÷(3×4)=5人;学号是3和5的公倍数的有60÷(3×5)=4人;学号是4和5的公倍数的有60÷(4×5)=3人。这样,可以很快得到只转2次的人数:5-1=4(人),4-1=3(人),3-1=2(人),如图2。
这样,就能很容易算出只转1次的人数。那么转1次和3次的总人数为12+8+6+1=27人。所以面对教练的同学有60-27=33人。
例3:王红从家里步行到火车站,若每小时多行0.5千米,所用时间是原定时间的5/6;若每小时少行0.5千米,则比原定时间晚到1/4小时。王红家到火车站是多少千米?
分析与解:如图3,把长方形的长AB看成是王红从家里步行到火车站计划的时间,宽AD看成是王红从家里步行到火车站计划的速度,那么长方形ABCD的面积就是王红家到车站的路程。
先根据“王红从家里步行到火车站,若每小时多行0.5千米,所用时间是原定时间的5/6”这个条件画出图4。
因为从家到车站的路程相同,所以长方形ABCD和长方形A1B1ClD1的面积相等,因而图中两个阴影长方形的面积相等。每小时多行0.5千米,则时间减少了原定时间的1-5/6=1/6。长方形A1AEBl的面积是:0.5×5/6所以BC的长是:0.5×5/6÷1/6=2.5,也就是王红从家里步行到火车站的原定速度是2.5千米/小时。
同理,根据“若每小时少行0.5千米,则比原定时间晚到1/4小时”这个条件可以推算出AB的长是:(2.5-0.5)×1/4=1,也就是王红从家里步行到火车站的原定时间是l小时。所以,王红家到车站的路程是2.5×1=2.5千米。
“一图抵百语”,数形结合抓住了数与形之间的联系,以“形的直观表达数,以“数”的精确研究形,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理解某些数量间的关系,有利于记忆和思考、我们在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要根据具体问题多引导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行解题,让学生养成画图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