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线上教学,每天都在进行新课,孩子做的习题不如课堂教学多,针对课本上的习题孩子们都能够按时完成,而且作业质量也非常高。但是仅仅是完成这些基本习题,对于孩子的思路拓展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想在课堂上要适当增加一些趣味练习题,从而拓宽学生思路,让学生的思考能够变得更深入,我们不是教教材的,而是用教材育人的。
比如:当我们学完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就增加这样一道练习题:二(1)班有48名同学,上体育课的时候,每6人站成一排,每相邻两排之间的距离是2米,那么这个队伍的第一排与最后一排相距多少米?
这道题该怎么思考呢?先引导学生想48名同学,每6人站成一排,可以站成几排?也就是求48里面有几个6?从而列式为48÷6=8(排)这些同学可以站成8排。那么接着再用8个○代替排数,每个○代表 一排,那么这8排之间的间隔就用三角形代替,从图中就可以看出一共有7个三角形,那么也就是求8-1=7段。每段也就是每相邻两排之间的距离是2米,从而用2×7=14(米),求出这个队伍的第一排与最后一排相距是14米。
这道题考察学生思考的全面性,要能够分清间隔数等于段数-1,通过引导学生画图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突破思考障碍,打破自己固定思考模式,让自己的思考变得再细致一些,全面一些,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的能力。
思考需要问题引领,思考力的发展首先是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问题就是意味着要去寻找适当的行动,以达到一个可见而不可立即可及的目标。”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曾指出:“科学开始于问题而不是开始于观察。正是问题才激励我们去学习,去发展我们的知识,去实验,去观察。”
深度思考触及问题本质的持续思考,因此我在课后增加了这样一道习题:买1支钢笔和1个书包一共付了50元,王阿姨找给军军2元,如果买1个书包的钱正好可以买7支钢笔,1个书包和1支钢笔各多少钱?
对于这道题题我引导学生一边读懂题中的信息,一边思考你能够发现什么问题呢?针对前两个条件:买1支钢笔和1个书包一共付50元,王阿姨找给军军2元,那么你就会想到什么问题?
生:买1个书包和1支钢笔一共多少钱?
师:你的思考非常有价值,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用50-2=48(元)就能求出买1支钢笔和1个书包 一共需要48元钱。
接着读下面的信息:如果买1个书包的钱正好可以买7支钢笔,你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如果把买书包的钱都转化为买钢笔,那么48元钱一共可以买多少支钢笔呢?
师:对,你运用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非常好,建立了钢笔和书包之间的关系,你的思考非常有价值。这个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生:因为1个书包等于7支钢笔,所以48元钱里面一共就有8支钢笔的钱数,所以用48÷8=6(元)就可以求出一支钢笔是6元钱。
师:那么怎么求一个书包的钱数呢?
生:这个问题非常容易解决,因为一个书包的钱数等于7支钢笔的钱数,所以直接用6×7=42(元)
一道生活中的习题,在学生之间自主提问的辨析下,使学生的思考层层递进,考虑问题更深入,数学思想的建立更加深刻。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将课堂学习的知情权、提问权教给学生,是生本主义思想的体现,也符号学生的认知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