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二年级语文语文(上册) 第三组
主 题 :儿童文学
课 时:共两课时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设计者:陈小云 郑庵镇春晖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民间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通过写一个七岁的孩子——曹冲想出了比众官员更好的称象方法的故事,体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好品质。
3.学情分析
课文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与大臣们方法的对比,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教学时,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启发思考,鼓励学生创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低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爱动手,好奇心强。教学中,我会充分引导学生在掌握字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动手实践,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对话表达的意思。
评价任务
1、通过观察字形结构,指导书写10个生字。检测目标一的达成。
2、通过多种读书形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对话表达的意思 。检测目标二的达成。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学活动 | 评价要点 | 动态修改 |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那你们见过有人称大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曹冲称象的故事。板书课题:曹冲称象。指导学生读课题,认读生字“曹、称”。 | .联系实际,自由交流后导入课题。 | |
环节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词。 | 1.出示自学要求:自读课文,要求画出生字,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掉字。2.师生交流,学习生字新词。3.分段指读课文,教师适时范读指导。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如“称、重、秤、量”等字的读音。4.组织学生评价朗读,相互促进。5.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指导学生练习说话。6.对课文基本内容进行提问。。(完成目标一) | 1、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辨析字形。2、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评价任务一) | |
环节三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 1.出示本课“我会写”的生字。2.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书写注意点。3.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4.指导学生描红、临写。5.指导学生交流、反馈。 (完成目标一) | 能观察老师范写,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评价任务一) | |
课后反思:本节课,我由课题的出示,引发学生思考质疑,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充分自学,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促进共同提高,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应善于在这种交流中捕捉信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后及时调整教学。 |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2.思考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明白平时要多观察事物,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的道理。 评价任务1、通过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检测目标一的达成。2、通过多种读书形式,能明白平时要多观察事物,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的道理。 检测目标二的达成。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学活动 | 评价要点 | 动态修改 |
环节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 1.复习课文生字、新词。2.指名朗读课文。3.导入新课。 | .能朗读生字、词语、课文再次巩固。 | |
环节二精读课文,加深理解。 | 1.引导学生读1~3自然段。思考:曹操听了大臣们称象的方法为什么“直摇头”?2.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加上适当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当时的情景。3.引导学生读4、5自然段,体会曹冲称象的过程。完成课后第2、3题。(完成目标一) | 学生能用各自擅长的方式来朗读,可以多组进行比赛,从语言表达、操作等方面相互评价,体会曹冲称象的过程。 (评价任务一) | |
环节三引发思考,拓展思维。 | 1.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称象呢?(可以启发学生从当时的情况和现代社会两个方面进行思考。)2.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想了什么办法解决呢?有没有什么难题直到现在还没有想到解决办法呢?说给我们听听,我们一起想办法。 (完成目标二) | 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经历,师生交流,解答问题。(评价任务二) | |
环节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 1.教师做课堂总结。2.布置作业: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 | 能自己回顾梳理,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 |
课后反思:在教学中,我避免了繁琐的分析理解,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促进学生合作及表达能力的发展。并且充分利用学生爱动手、爱观察、爱表现的特点,将演示与读文结合,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想象,鼓励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