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公开课《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读好课题
  1.播放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开头片段。
  (1)提问:看了动画片,你们知道这些小家伙叫什么吗?
  (2)引导讨论:你们见过小蝌蚪吗?在哪里见过?说说它的样子吧。
  2.读好课题,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带读一遍,学生齐读两遍。
  (2)提问:读了课题,你们知道了什么?
  预设:小蝌蚪的妈妈不见了,他们去找妈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谈话激趣,引入新课:小蝌蚪最后找到妈妈了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标自然段序号。听完后教师拿一位学生的课本在投影仪上进行展示,引导学生正确标记出课文的六个自然段。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读完后让学生回答: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他们的妈妈是谁?
  3.引导观察: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插图。
  (1)出示课文第1、第2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与刚才我们看到的动画片相比,图里的小蝌蚪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图里的小蝌蚪有腿。
  追问:小蝌蚪有几条腿?是一下子就长出四条腿了吗?
  (2)出示课文第3幅插图,提问:这幅图里的小蝌蚪变成什么样子了?
  预设:他们变成了小青蛙。
  追问:你们能说说小青蛙长什么样子吗?
  (3)将三幅插图按顺序排列,引导学生观察:看图说一说小蝌蚪的变化过程。
  三、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小蝌蚪的样子
  1.学生跟着教师读第1自然段,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努力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引导学生了解小蝌蚪生活在池塘里。
  (1)提问:小蝌蚪生活在哪里?(池塘)
  (2)出示词卡“池塘”,教师带读,指名学生读。
  (3)出示池塘的图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你在生活中见过池塘吗?池塘是什么样的?
  (4)出示生字“塘”,指导学生读好后鼻音。再观察“塘”的偏旁是提土旁,告诉学生,池塘里的水是被土围着的。
  (5)出示词卡,指名学生认读:水塘 池塘 鱼塘 荷塘
  (6)提问:池塘里只有一只小蝌蚪吗?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一群”,知道小蝌蚪的数量很多。
  4.引导学生了解小蝌蚪的样子。
  (1)提问:小蝌蚪长什么样子?(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
  引导梳理:第1自然段先写小蝌蚪的哪一部分?再写哪一部分?然后写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画简笔画或贴“蝌蚪图1”,并依次板贴词卡“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
  (2)引导学生理解“大大的脑袋”。
  出示词卡“脑袋”,范读轻声词语“脑袋”,再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脑”的鼻音。
  出示词卡:脑袋 口袋 袋子 袋鼠
  带读词语,并点拨:“袋”在“脑袋、口袋”中读轻声,要读得又轻又短,在“袋子、袋鼠”中读dài。
  引导朗读:课文连用两个“大”,你觉得小蝌蚪的脑袋怎么样?(很大)听老师读词语——“大大的脑袋”(将“大大”读重,“的”读得又轻又短),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
  (3)引导学生理解“黑灰色的身子”。
  提问:小蝌蚪的身子是什么颜色的?(黑灰色)
  出示词卡“黑灰色”,引导学生正确认读生字“灰”,指名读词语。
  出示灰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你见过哪些事物是灰色的?
  (4)引导学生理解“甩着长长的尾巴”。
  提问:小蝌蚪的尾巴是什么样的?(长长的)
  引导朗读:课文连用两个“长”,给你什么感觉?(尾巴很长很长)你能像刚才读“大大的脑袋”那样,读好“长长的尾巴”吗?
  启发思考:用一只手臂做一做“甩”的动作,你们觉得“甩”字用得好吗?
  5.朗读第1自然段,感受小蝌蚪的快乐。
  (1)提问:小蝌蚪在池塘里玩得开心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预设:快活地游来游去。
  带读“快活地游来游去”,指导学生读好轻声词“快活”,“快活”稍重读,突出小蝌蚪的快乐。
  (2)创设情境:接下来,你们扮演小蝌蚪,一边做动作一边回答。小蝌蚪,你们生活在哪里?你们长什么样子?你们怎样游来游去?哪只小蝌蚪能告诉我,你们为什么这么快活?
  (3)练习朗读:让我们想象着小蝌蚪游动的样子,读好第1自然段。
  四、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小蝌蚪的第一次变化
  1.过渡:小蝌蚪这么快活,为什么要找妈妈呢?请听老师读第2自然段。
  2.引导学生了解小蝌蚪的变化。
  (1)出示词卡“游哇游”,指导学生读好“哇”的轻声。
  (2)出示句子: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
  提出学习任务:用“______”画出小蝌蚪的变化。
  (3)学生勾画。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4)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画简笔画或板贴“蝌蚪图2”,并板书:长出后腿。
  3.了解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
  出示句子: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1)引导学生理解长句子。
  提问:他们是谁?(一群小蝌蚪)他们看见了谁?(鲤鱼妈妈)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做什么?(在教小鲤鱼捕食)他们做了什么?(迎上去,问)他们问了什么?(“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指导朗读:这句话有点长,我们可以在“鲤鱼妈妈”这个词语后面稍微停一下,一起来读一读。
  (2)出示词语“教室—教书”,引导学生根据语境读准多音字。提问: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做什么?你们的妈妈平时教你们做什么?
  (3)出示词卡“捕食”,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引导理解:你们捕过什么吗?是怎样捕到的?用手做一做“捕”的动作。
  (4)提问:小蝌蚪做了什么?出示词卡“迎上去”,指导学生读好“迎”的后鼻音。
  引导表演:老师来演鲤鱼妈妈,谁来演小蝌蚪?我们一起来表演“迎上去”,其余同学仔细看,看看“小蝌蚪”演对了没有。
  (5)提问:小蝌蚪有礼貌地称呼鲤鱼什么?出示词卡“阿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提问:生活中你在什么时候会称呼别人“阿姨”?
  (6)引导朗读小蝌蚪的话:小鲤鱼都有妈妈,小蝌蚪特别想知道自己的妈妈在哪里,这时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很着急)谁来读小蝌蚪的话,读出他们的着急?指名朗读,引导评价:读出小蝌蚪着急的心情了吗?
  教师范读,学生再齐读小蝌蚪的话。
  4.引导学生了解青蛙的特征。
  (1)提问:鲤鱼妈妈是怎么回答的?出示句子: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2)启发思考:从鲤鱼妈妈的介绍中,你知道小蝌蚪妈妈长什么样子吗?把写小蝌蚪妈妈样子的词语圈出来。
  (3)学生交流,相机板书:四条腿、宽嘴巴。
  (4)指导学生读准“宽”的字音,出示宽窄两条彩带,引导学生对比理解“宽”。
  5.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第2自然段。
  6.指导书写“两、哪、宽”。
  (1)出示字卡“两、哪、宽”,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师生交流书写要点:
  “两”,第二笔是竖,第三笔是横折钩,中间的两组撇和点,撇大点小。
  “哪”,“口”要写小一点,写在左上格,“那”的最后一笔竖要写得最长;
  “宽”,“宀”要写宽,中间部分要写窄,“见”的撇和竖弯钩要写舒展,略宽于宝盖头。
  (3)教师示范,提醒关键笔画:
  (4)学生在书上练习写字,先描红,再写一个。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提醒全班注意写字姿势。
  (5)师生评价:结构正确一颗星,写好关键笔画一颗星,字迹整洁一颗星。
  (6)学生自评,修改后再写一个,同桌互评。
  五、学习第3自然段,了解小蝌蚪的第二次变化
  1.过渡:接下来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请听老师读第3自然段,一边听一边想想小蝌蚪又有了什么变化。
  2.教师范读第3自然段。
  3.提问:你们听出小蝌蚪的变化了吗?请把写小蝌蚪变化的词语圈出来。
  4.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画简笔画或板贴“蝌蚪图3”,并板书:长出前腿。
  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现在的小蝌蚪有四条腿了,跟鲤鱼阿姨说的妈妈的样子有点儿像了呢!
  5.提问:这一次,他们又遇到了谁?为什么会连忙“追上去”?
  预设:乌龟;因为小蝌蚪着急找到妈妈。
  6.引导表演:谁来扮演小蝌蚪和乌龟,一起来表演“追上去”?其余同学仔细看,看看他们演对了没有。
  7.提问:乌龟妈妈是怎么回答的?出示句子:
  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引导学生把描写小蝌蚪妈妈样子的词语圈出来,相机板书:大眼睛、绿衣裳。
  8.出示词卡“头顶”,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你们的头顶在哪里?指一指。谁知道屋顶在哪里?给大家指一指。
  出示斗篷、披风或外套实物,指名学生表演“披”的动作。
  9.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第3自然段。
  10.指导书写“顶、眼、睛”。
  (1)出示字卡“顶、眼、睛”,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主观察这三个左右结构的字,师生交流书写要点:这三个字都是左窄右宽,并且左低右高、左短右长。“顶”字右半部分“页”的竖在竖中线上;“眼”字右半部分起笔与目字旁齐平;“睛”字右半部分“青”的第四笔长横从横中线起笔。
  (3)教师范写,提示关键笔画。
  (4)学生在书上练习写字,先描红,再写一个。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提醒全班注意写字姿势。
  (5)师生评价:结构正确一颗星,写好关键笔画一颗星,字迹整洁一颗星。
  (6)学生自评,修改后再写一个,同桌互评。
  六、板书设计

 一、导入新课,读好课题

  1.播放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开头片段。

  (1)提问:看了动画片,你们知道这些小家伙叫什么吗?

  (2)引导讨论:你们见过小蝌蚪吗?在哪里见过?说说它的样子吧。

  2.读好课题,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带读一遍,学生齐读两遍。

  (2)提问:读了课题,你们知道了什么?

  预设:小蝌蚪的妈妈不见了,他们去找妈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谈话激趣,引入新课:小蝌蚪最后找到妈妈了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标自然段序号。听完后教师拿一位学生的课本在投影仪上进行展示,引导学生正确标记出课文的六个自然段。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读完后让学生回答: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他们的妈妈是谁?

  3.引导观察: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插图。

  (1)出示课文第1、第2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与刚才我们看到的动画片相比,图里的小蝌蚪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图里的小蝌蚪有腿。

  追问:小蝌蚪有几条腿?是一下子就长出四条腿了吗?

  (2)出示课文第3幅插图,提问:这幅图里的小蝌蚪变成什么样子了?

  预设:他们变成了小青蛙。

  追问:你们能说说小青蛙长什么样子吗?

  (3)将三幅插图按顺序排列,引导学生观察:看图说一说小蝌蚪的变化过程。

  三、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小蝌蚪的样子

  1.学生跟着教师读第1自然段,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努力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引导学生了解小蝌蚪生活在池塘里。

  (1)提问:小蝌蚪生活在哪里?(池塘)

  (2)出示词卡“池塘”,教师带读,指名学生读。

  (3)出示池塘的图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你在生活中见过池塘吗?池塘是什么样的?

  (4)出示生字“塘”,指导学生读好后鼻音。再观察“塘”的偏旁是提土旁,告诉学生,池塘里的水是被土围着的。

  (5)出示词卡,指名学生认读:水塘 池塘 鱼塘 荷塘

  (6)提问:池塘里只有一只小蝌蚪吗?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一群”,知道小蝌蚪的数量很多。

  4.引导学生了解小蝌蚪的样子。

  (1)提问:小蝌蚪长什么样子?(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

  引导梳理:第1自然段先写小蝌蚪的哪一部分?再写哪一部分?然后写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画简笔画或贴“蝌蚪图1”,并依次板贴词卡“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

  (2)引导学生理解“大大的脑袋”。

  出示词卡“脑袋”,范读轻声词语“脑袋”,再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脑”的鼻音。

  出示词卡:脑袋 口袋 袋子 袋鼠

  带读词语,并点拨:“袋”在“脑袋、口袋”中读轻声,要读得又轻又短,在“袋子、袋鼠”中读dài。

  引导朗读:课文连用两个“大”,你觉得小蝌蚪的脑袋怎么样?(很大)听老师读词语——“大大的脑袋”(将“大大”读重,“的”读得又轻又短),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

  (3)引导学生理解“黑灰色的身子”。

  提问:小蝌蚪的身子是什么颜色的?(黑灰色)

  出示词卡“黑灰色”,引导学生正确认读生字“灰”,指名读词语。

  出示灰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你见过哪些事物是灰色的?

  (4)引导学生理解“甩着长长的尾巴”。

  提问:小蝌蚪的尾巴是什么样的?(长长的)

  引导朗读:课文连用两个“长”,给你什么感觉?(尾巴很长很长)你能像刚才读“大大的脑袋”那样,读好“长长的尾巴”吗?

  启发思考:用一只手臂做一做“甩”的动作,你们觉得“甩”字用得好吗?

  5.朗读第1自然段,感受小蝌蚪的快乐。

  (1)提问:小蝌蚪在池塘里玩得开心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预设:快活地游来游去。

  带读“快活地游来游去”,指导学生读好轻声词“快活”,“快活”稍重读,突出小蝌蚪的快乐。

  (2)创设情境:接下来,你们扮演小蝌蚪,一边做动作一边回答。小蝌蚪,你们生活在哪里?你们长什么样子?你们怎样游来游去?哪只小蝌蚪能告诉我,你们为什么这么快活?

  (3)练习朗读:让我们想象着小蝌蚪游动的样子,读好第1自然段。

  四、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小蝌蚪的第一次变化

  1.过渡:小蝌蚪这么快活,为什么要找妈妈呢?请听老师读第2自然段。

  2.引导学生了解小蝌蚪的变化。

  (1)出示词卡“游哇游”,指导学生读好“哇”的轻声。

  (2)出示句子: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

  提出学习任务:用“______”画出小蝌蚪的变化。

  (3)学生勾画。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4)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画简笔画或板贴“蝌蚪图2”,并板书:长出后腿。

  3.了解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

  出示句子: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1)引导学生理解长句子。

  提问:他们是谁?(一群小蝌蚪)他们看见了谁?(鲤鱼妈妈)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做什么?(在教小鲤鱼捕食)他们做了什么?(迎上去,问)他们问了什么?(“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指导朗读:这句话有点长,我们可以在“鲤鱼妈妈”这个词语后面稍微停一下,一起来读一读。

  (2)出示词语“教室—教书”,引导学生根据语境读准多音字。提问: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做什么?你们的妈妈平时教你们做什么?

  (3)出示词卡“捕食”,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引导理解:你们捕过什么吗?是怎样捕到的?用手做一做“捕”的动作。

  (4)提问:小蝌蚪做了什么?出示词卡“迎上去”,指导学生读好“迎”的后鼻音。

  引导表演:老师来演鲤鱼妈妈,谁来演小蝌蚪?我们一起来表演“迎上去”,其余同学仔细看,看看“小蝌蚪”演对了没有。

  (5)提问:小蝌蚪有礼貌地称呼鲤鱼什么?出示词卡“阿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提问:生活中你在什么时候会称呼别人“阿姨”?

  (6)引导朗读小蝌蚪的话:小鲤鱼都有妈妈,小蝌蚪特别想知道自己的妈妈在哪里,这时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很着急)谁来读小蝌蚪的话,读出他们的着急?指名朗读,引导评价:读出小蝌蚪着急的心情了吗?

  教师范读,学生再齐读小蝌蚪的话。

  4.引导学生了解青蛙的特征。

  (1)提问:鲤鱼妈妈是怎么回答的?出示句子: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2)启发思考:从鲤鱼妈妈的介绍中,你知道小蝌蚪妈妈长什么样子吗?把写小蝌蚪妈妈样子的词语圈出来。

  (3)学生交流,相机板书:四条腿、宽嘴巴。

  (4)指导学生读准“宽”的字音,出示宽窄两条彩带,引导学生对比理解“宽”。

  5.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第2自然段。

  6.指导书写“两、哪、宽”。

  (1)出示字卡“两、哪、宽”,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师生交流书写要点:

  “两”,第二笔是竖,第三笔是横折钩,中间的两组撇和点,撇大点小。

  “哪”,“口”要写小一点,写在左上格,“那”的最后一笔竖要写得最长;

  “宽”,“宀”要写宽,中间部分要写窄,“见”的撇和竖弯钩要写舒展,略宽于宝盖头。

  (3)教师示范,提醒关键笔画:

  (4)学生在书上练习写字,先描红,再写一个。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提醒全班注意写字姿势。

  (5)师生评价:结构正确一颗星,写好关键笔画一颗星,字迹整洁一颗星。

  (6)学生自评,修改后再写一个,同桌互评。

  五、学习第3自然段,了解小蝌蚪的第二次变化

  1.过渡:接下来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请听老师读第3自然段,一边听一边想想小蝌蚪又有了什么变化。

  2.教师范读第3自然段。

  3.提问:你们听出小蝌蚪的变化了吗?请把写小蝌蚪变化的词语圈出来。

  4.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画简笔画或板贴“蝌蚪图3”,并板书:长出前腿。

  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现在的小蝌蚪有四条腿了,跟鲤鱼阿姨说的妈妈的样子有点儿像了呢!

  5.提问:这一次,他们又遇到了谁?为什么会连忙“追上去”?

  预设:乌龟;因为小蝌蚪着急找到妈妈。

  6.引导表演:谁来扮演小蝌蚪和乌龟,一起来表演“追上去”?其余同学仔细看,看看他们演对了没有。

  7.提问:乌龟妈妈是怎么回答的?出示句子:

  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引导学生把描写小蝌蚪妈妈样子的词语圈出来,相机板书:大眼睛、绿衣裳。

  8.出示词卡“头顶”,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你们的头顶在哪里?指一指。谁知道屋顶在哪里?给大家指一指。

  出示斗篷、披风或外套实物,指名学生表演“披”的动作。

  9.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第3自然段。

  10.指导书写“顶、眼、睛”。

  (1)出示字卡“顶、眼、睛”,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主观察这三个左右结构的字,师生交流书写要点:这三个字都是左窄右宽,并且左低右高、左短右长。“顶”字右半部分“页”的竖在竖中线上;“眼”字右半部分起笔与目字旁齐平;“睛”字右半部分“青”的第四笔长横从横中线起笔。

  (3)教师范写,提示关键笔画。

  (4)学生在书上练习写字,先描红,再写一个。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提醒全班注意写字姿势。

  (5)师生评价:结构正确一颗星,写好关键笔画一颗星,字迹整洁一颗星。

  (6)学生自评,修改后再写一个,同桌互评。

  六、板书设计


 
热门二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