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荒芜的花园》说课稿


教材的分析:
    这是一篇含义深刻的文章。课文记叙了贝尔太太的花园由盛到衰的经历,揭示了一个人生的哲理:与别人分享快乐的人,将拥有更多的快乐;而自私的人,面对的是孤独和寂寞。
课文第1到第4节写贝尔太太的大花园吸引了无数游人前来游玩,她生气了,于是挂起了一块牌子:私人花园,未经允许,请勿入内。可是游人还是成群结队地前来。于是,贝尔太太换上了新牌子,威胁大家这里有毒蛇,并且离医院遥远,游人一旦被蛇咬了将会有生命危险,这一招果然奏效,再也没人光顾大花园了。课文的第5节写了几年后,美丽的大花园真的成了毒蛇横行的荒芜之处。贝尔太太开始怀念起以前的快乐的游客们了。课文第6直接揭示了全文的中心。
目标的制定:
目标一:在阅读中自主学习5个生字“忌  茵  仆  允  勿  毒”,重点理解并积累词语:“毫无顾忌”、“忘乎所以”、“提醒”、“望而却步”、“杂草丛生”、“荒芜”。
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自主识记生字6个。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认清“忌”的上半部分是自己的“己”,分清“勿”和“匆”。指导学生读准“茵”的前鼻音,读准“允”的字音是“yǔn”,不要读成“rónɡ”。
理解词义结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例如“荒芜”,联系课文中描写花园荒芜的句子进行理解;同样理解“毫无顾忌、忘乎所以”也结合在阅读理解第一、二节进行,通过人们在花园里的表现,体会人们的心情,进而理解词义。
目标二: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花园前后
的变化的原因,根据课文内容想像说话,了解贝尔太太不同的心情。
    在课文的教学中,结合贝尔太太感情的变化,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她越看越生气,心想:                         ;孤独、寂寞的贝尔太太守着她的大花园,她非常怀念那些曾经来她园子里游玩的快乐的游客,她常常自言自语地说:                      。”  教学中,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读文后的感受,借助文本之一载体,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揣摩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丰富了学生的人文情感,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目标三:获得“分享是快乐”的真切感受, 体会与别人分享快乐,将会得到更多快乐。
教学中,以读代讲,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了解了课文内容,并从中养成边读别思考的习惯。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最后一节,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让别人在此种植快乐”是什么意思,然后再理解整句话。
  
策略的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教师、文本相互碰撞的过程,情感交流的过程。
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与教材这一敞开的、具有生命灵性的文本进行对话,通过反复阅读、解读,让学生有所体验,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悟文本的蕴涵。
考虑到课文的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奋点,引导学生阅读、走进文本。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孩子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获取各种信息的。课堂上,借助媒体——音乐、录像、课件等电教手段,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语言文字所反映的那活生生的事物,体验感人场面的扣人心弦,感悟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本课的教学中,多处以媒体为介,课文伊始的一组花园的对比演示,设置学习的悬念,激发学习的兴趣;体会贝尔太太落寞、孤寂的心情的教学中,以一幅“荒芜的花园”的影像,这样借助媒体引领学生充分地读课文,边读边想,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去,以这样的教学设计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体验文本所表达的丰富的情感,体验课文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
教学过程中,通过所创设的情景,学生获取的体验不仅使他们感悟了教材的情趣,促进了朗读,而且丰富了教材的内涵,是对教材的提升和发展。  
(二)立足主体,选准切入点,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文本。
语文的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内心旅途,是一个生命的体验和感悟的历程。学生的内心的体验和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和学习更为深刻,它带着生命烙印,涌动着生命的激情。
本课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选择了解决文章理解难点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验文本。如教学重点片断时,以主人公贝尔太太的前后心情变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读文章找相关语句,看媒体感受课文描述的情景,合作完成说话练习,探寻贝尔太太心情变化的原因,进而体悟“分享是快乐”的深刻蕴含,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地感悟文本,唤起了孩子们对小男孩深深的敬意。
设计的期望是,教学始终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进行,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悟,用心灵去体验文本所表达内涵。
(三)展现个性,培植发散点,引导学生丰富、升华文本。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本课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这点,有意识的设计教学的发散点,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丰富文本的内容,升华对文本的理解。
本单元的能力训练重点是理解词语。在本课的几个重点词语的理解与积累时,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如,对于“无所顾忌”一词的理解,先从词语字面意义上,然后通过引读课文后一节的相关内容,让孩子们在朗读中感受人们在贝尔太太的花园了感受到的快乐,最后让学生从文本的语言中感悟出“无所顾忌”即是丝毫没有考虑到贝尔太太的感受而有所顾虑。同时借助这一词语的理解,学生对于文本的学习也得到了提升。这样的设计期望体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
除了词语理解与积累的设计外,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逐步引导学生在阅读课的学习中挖掘文本资源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提高表达与思维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本课的语言实践环节的设计是贯穿本课的教学,在课文的教学中,结合贝尔太太感情的变化,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借助文本之一载体,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揣摩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丰富了学生的人文情感,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期望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动态实践中随文理解、积累适度的语言知识,着力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体现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这一特质。

 
热门三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