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听课有感反思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环境优美的小村庄,由于村里的人们过度地砍伐树木,致使周围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最后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整个村庄被洪水卷走的故事。课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蕴涵的道理却非常深刻。旨在呼吁人们应该爱护树木,保护周围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许多处的想像说话训练,如在感受小村庄早先的美丽环境时,教师请学生轻轻地读这段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由于学生之前已经对这段中的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四个成语的意思作了交流理解,这给学生铺设了一个想像的平台,学生都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自已想像中的美丽小村庄,有的说:“我仿佛闻到了泥土的香味。”有的说:“我听到了鸟儿的叫声。”使学生身临其境。再如在让学生体会村庄里的人们砍树的随意这一点时,教师问学生:人们除了用树木来盖房,造犁外,还会干些什么?学生马上就想到了很多,比如做饭,做家俱等,这样一来,学生对于人们砍树的随意性就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了.并且心中由然而升一种对被砍树木的惋惜之情,和对于人们滥砍滥伐行为的愤怒.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还紧紧抓住一些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如“谁家……谁家……谁家”,“拎起”,“不断扩大”,“各式各样”、“应有尽有”等一些重点词句,很好地表现小村庄的人们没有约束与限制,上山砍树非常随便,强烈体现了人们对森林的破坏。让学生从中归纳出正是因为这些村民乱砍乱伐,造成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最终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由此看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听课有感
虽然只是试教,但课已考虑得相当细致,一节课下来,我脑海中不由地冒出一个词“语文实践”。王老师有较强的语文实践意识,在课堂中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练习,努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语言。
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有这一处: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为了引导学生对小村庄毁灭的原因——乱砍滥伐有深刻的体会,进行了以下的练习:1、哪些词语让你特别有感受?2、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都有哪家呢?3、假设你是村民,你姓什么?(张)家想做一张床板,就—— (李)家想做一个家具,就——4、就这样,随意砍伐,一点计划都没有,给它一个词语叫——乱砍滥伐。这样说的练习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强化了课文语言的运用,令人不禁拍手叫好。
在课堂中,王老师也非常学生读的实践。整堂课设计了很多读的练习,特别是“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王老师反复出现,引导学生去读,读中思考:这里锋利的斧头代表了什么?当学生读懂课文的内容之后,王老师又启发学生去思考:什么都没有了,课文为什么还要写“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再进行感情朗读。如此,从读懂文字到读懂内容,从读懂内容到读懂语言形式,再从读懂语言形式到读好内容,王老师带领学生在语言范式的学习中走了一个来回,使语言训练的目标得以落实。
课堂中,学生写的实践就更有创意了。记得三年前,我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围绕着教材的提示,让学生写写“对活下来的村民说些什么?”当时,学生写下了很多句子,有对村民的劝告,有对村民责备,更有一些呼吁。但是,学生仅仅用一个句子进行表达,语言非常的单一。而今天的课堂,王老师很好地利用了文本的语言范式“变成了……变成了……变成了……”让学生学习用排比“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进行语言的实践。这样的练习既是对内容理解的升华又是对语言积累的内化,真正让学生在语文课中学习语言。
整堂课,王老师非常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够凸显。如何从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入手,让更多的孩子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语言实践中来,真是我们接下来我们要思考的焦点。
摆脱对多媒体的依赖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后体会
多媒体与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给传统的语文课堂增添了诸多异彩,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需进行有机整合,如果过多地强调或者放大现代技术的作用,过多地依赖现代技术,那就远离甚至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真。到网上一搜索,就能看到各种各样的课件制作得精美无比,而感观的东西多了,反而影响了语文传统的作用,让学生失去了自我思考、自我感受的空间,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了不好的影响。而老师在授课,也容易受到课件的限制,不能解决临场问题,老师只能按部就班,反而缺乏了应有的灵活与幽默。有时候老师制作的课件图片或音乐过多,或者授课内容过多,上课的节奏就比较快,学生来不及做笔记或不知该记哪些内容,不如上粉笔课板书精炼;学生和老师常被课件牵着走,缺少自主学习的时间……
在公开课上,或者各种赛课活动中,每位开课的教师都会利用多媒体为课堂增加一点色彩。我曾经到杭州参加一次大型教研观摩活动,就看到一位在全国获得一等奖的老师,开课时发现自己带来的课件放不出来了,急得左呼右喊,可过来帮忙的老师弄了老半天还是没用,结果这节课大打折扣,上得毫无意思。这样的例子你们应该也有见过吧?而这一次,学员蔡灵敏在瑞安安阳实验小学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早上来到学校,第一节课后,她才知道已经停电了!第二节就轮到她上课了,她飞快地跑到教室里,来不及思考,在小黑板上快速地写下了几个字。接下来的课,她照常上,从容不迫,完全摆脱了对多媒体的依赖。读句子,就看自己的教科书读;村子的美丽,就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拓展的诗歌《别碰我们的绿树》,就由老师动情地朗诵,学生专心地听着。没有用课件,可课依然精彩!记得曾有教师呼吁:“摆脱对多媒体的过分依赖,让教育回归本真!”当前的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很好的因材施教,师生难以进行很好的情感交流的现象比较普遍。由于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很难临时变更。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拼命往课件的模式中拉。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
如何有效地使用课件,如何让课件在课堂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这是我们教师应该努力探索的。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诗歌)教学
课前:1、朗读《妹妹的红雨鞋》
《星空》
《风》
《天真的预示》
《松塔》
《黄昏》
《梦想》
《冬爷爷捏红了弟弟的鼻子》
《蘑菇》
《打开小窗》
《金鱼》
《积雪》
《碑》
2、问心情(第一次上课)
3、做游戏。读诗歌猜题目①《太阳》②《鞭炮》③《流星》(美丽的公主……)
④《仙人掌》(不怕风来不怕累)⑤《向日葵》(大大圆盘)⑥《画》(远看……)
一、导入:
1、很久很久以前有个美丽的小村庄
(美丽)→毁灭
配乐加图片课件
然而事物在不经意间变化、美丽不再存在
2、同学们看了刚才的图画,你想说什么?
A:可惜
B:小村庄连自己也吞没了
C:很伤心、很难受
二、初读
1、(读课文,在前基础上,找出课文中感受最深的一段,同桌两人互读互说)
2、谁愿意来读一读的?
A: “不仅读得好,而且”
B: “为什么你能读得这么动听,能不能谈谈你的感受?”
C: “读得真好,请谈谈你的感受。”
三、人们都在砍树
1、(课件:砍树的过程→树根→土地)这一把把的斧头究竟砍掉了什么?
回答并书写在黑板。 “大树、树林、花”
(这位同学很有做诗人的潜质)
2、老师比你们想象更丰富:老黄牛的休息室、蟋蟀的练琴房、海龙王的、大白兔的健身房、蜻蜓的跳板、孙悟空的花果山
3、看远一点,想未来砍掉了什么?
“我们的美好梦想”
“我们的美好未来”
4、还想说,请将之写下来,你们就成为一名小诗人了。
指导:有层次性,从眼前的东西写到未来的东西
配背景音乐
“这一把把斧头
砍掉了____
砍掉了____
砍掉了____
砍掉了____
5、学生朗读诗歌
四、替动物说心里话。师的话,背景“砍掉了……”“鸟儿的悲伤……”
1、 鱼儿、花儿、草儿……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了,你能替它说一下心里话吗?
A:蝴蝶说……
B:小鸟说……(三星级诗人,谁挑战四星级,五星级)
C:
D:小鱼说……
E:大树说……
F:……
2、 闵老师也有写诗的兴致,我把鱼儿的话写成了一首诗
教师的诗:《鱼儿》
3、 有谁发现闵老师这首诗用了什么方法写这首诗?
生:排写
学生运用排比的方法创作小诗
(指导书写、坐姿)
“要跟第一首诗有所不同,你们可以提希望,也可对人类提……”
4、 学生汇报诗
(愿意读的同学都可以上来读)
A:《蜜蜂》
B:《一阵风》
(很多同学上来,但只读四个人)
五、“在新村长的眼前展现出一副怎样的画画呢?”
1、新村长出现(第二位老师出)
叙述悲伤
2、先看看我接任的村庄是个如何的地方?(描述村庄的情景)
A: (谢谢你,我已感到)
B: 无家可归
C:村长脑子会想什么?我在思考什么?(重建家园)
D:你们成为我的小设计师
“我想建一个____的家园”
① 幸福 (如何幸福→洋溢笑容)
② 充满爱心(如何→从人的角度)
③ 学习(谈看法→懂知识)
④ 和谐(你这个词汇从哪听回来的→和谐的社区→谦让)
⑤ 高科技(小机器人)
⑥ 坏保(用自己的智慧做事,废物再次利用→变废为宝→太阳能:小科学家→风能→水能→天然气)
3、到外国小村庄去看一看
A:荷兰农村(风车王国)
图片→风车→马车
B:美国农村
图片→联合收割机→牛 一个人可以三千英亩土地
4、有梦想、有愿望、把它写成诗
A:诗的语言 形式不限
B:想想和谐的高科技的村庄都有什么?想清楚,写具体
(背景音乐、学生创作)
5、教师朗读学生作品
A:高科技的家园
B:环保的家园
C:和谐的家园(和谐、和平)
6、全班各读各自的诗
六、结语:小村庄的故事延续着,而我们的脚步也继续着……创造美好。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听课反思
河南完小 丛艳丽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的是由于人们乱砍滥伐,原本靠锋利的斧头建造的美丽家园,又终究毁在了锋利的斧头之下。课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蕴涵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在完成预习提示的基础上,郭老师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小村庄”: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见底的河水,湛蓝深远的天空,如诗如画,空气清新甜润。再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把小村庄的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同学们不由得陶醉其中。正当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小山村的美景时,郭老师一边出示小村庄变化后的图,一边说:“不知过了多少年,最后这么美丽的小村庄什么都没有了。”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巨大的视觉冲击,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呢?学生们一下了产生了悬念,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多元解读文本,进行心灵对话。
阅读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学生与文本间、学生与作者间的审美对话过程。教学中郭老师紧紧围绕“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她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2——4自然段,找出表示变化的时间的词“一年年”“一代代”,让学生体会到这个变化的时间很长很长。然后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一代代的人们都做了些什么,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如学习重点句“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这一句时,郭老师巧妙地抓住“谁家”引导学生:“王家想盖房,李家想造犁”“孙家想盖房,刘家想造犁”,学生接着说出自己的想法,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村里的人对树木的任意砍伐。这时郭老师顺势让孩子观察后面的插图,体会村民的无度砍伐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又如学习重点句“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带着问题,让学生再读课文,把找到的答案用直线画下来。这样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通过质疑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学文的过程中,也借助了课件的手段,让学生认识了“犁”,体会了“裸露”,更通过一段真实的影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洪水的无情,内心的体验也更加强烈。
三、通过说话练习,增强环保意识。
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课文以及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了课文内容,并理解了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学生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的基础上,最后郭老师设计了几个课堂检测题:学到这,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些什么?把这些话写下来,以通过小练笔来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学生们都能联系实际告诫村庄的人们以后不要破坏环境,要爱护大自然,否则会受到大自然最严厉的惩罚。学生们在自主感悟与交流后,情感会自然喷发而出,对这个令人辛酸的小村庄的感叹会油然而生,保护环境,珍爱大自然的感情也会水到渠成地产生。
3月27日下午第三节课,北新城小学全体班主任对史秀娟教师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进行了点评,交流中教师们发言积极,赞美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交流气氛很活跃。
优点:借助短信导入本文很新颖,教师讲课思路明确;解决文中句子,重点指导朗读,学生读得很好;文章精讲处讲得好,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能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得想法;课堂气氛较好,讲课较活,有新鲜感。
不足:导入新颖但时间安排不合理;课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没有给予正确答复,使学生有模糊感。
最后史老师谈了自己的感受,周校长做了最后的总结并提出今后的工作方向。 [北新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