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专列》听课随笔
四月中旬,我有幸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盛新凤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小学语文第6册《燕子专列》一课,颇有感触。借此机会,我想把此篇教案整理上传,以便更多的老师能够参考。此外,还有些听课后所发的感想,也顺便一起发上。
教案:
课前谈话:1、说说描写春天的优美的词句。
2、说说描写天气非常寒冷的词句。
3、(出示人和动物的图片)说说看了以后的感受
正式上课:
一、理解重点段
1、 随着音乐声唱唱歌曲《小燕子》。出示语段: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的生机。组织学生有感情齐读。
2、 过渡:这群为春光增添了生机的小燕子,在欧洲的瑞士却遇到了麻烦。
3、 出示“这年春天,成千上万只燕子从南方迁徙北方时,在瑞士境内遇到了麻烦。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很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的燕子到处可见。”
A、 初读本段——当小老师领读本段中的生词“麻烦、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离开语言环境认生词——书写“骤”——理解“骤”的意思。
B、 再读本段,用心体会,燕子当时遇到了什么麻烦?它们的处境如何?用一个词语表达——危险。
C、 为什么会有那么危险的处境?与生共同体会燕子的“寒”、“饿”、“累”
D、指导朗读(低落、担心的语气)
二、揭题
师:这群疲劳的、累了的、寒冷的燕子,却上了它的“专列”。(出示课题)
三、讲读“人们拯救燕子的句子”
过渡:在这样的险境中,瑞士居民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
1、 出示“贝蒂救燕子”的图和一段话。指名读,说说她不在乎什么?在乎的又是什么?
看图想象她的神情、动作,说说她会怎样在乎小燕子?她在对小燕子说些什么?
指导朗读
2、 再找找:还有哪些句子也写出了对小燕子的在乎?
3、 出示“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读到哪个词语,让你特别有感受?(冒着、顶着、踏着)
理解“料峭的春寒”(说说那时的情景)
4、 还有哪个词语,让你特别有感受?(四处寻找)
你会去哪里寻找?仿佛看到了谁?感觉到他们出家门时的心情了吗?
指导朗读
5、 总结:人们寻找,就是对燕子的爱。这种在乎是对生命的珍重和爱。
四、总结课文
1、 说说燕子在“专列”里会说些什么?
2、 配乐读最后一段,生感情得到升华。
3、 回过头来再读读上课刚开始的描写春天 小燕子的一段话。
听课随感:
感受最深之一——教学思路的新颖
要说现在的语文教学,大多按照统一的教学模式——揭题,教学生字词,讲读课
文,总结课文等这一系列的步骤进行。但盛老师却并非如此。由于本课教学要求学生感受冬天的寒冷,以突出瑞士人民四处寻找燕子的困难,更进一步体现了人们对燕子的在乎,对燕子的爱。因此,在课前谈话中,盛老师就让大家说说描写冬天的词句,在孩子们热烈的发言声中,既让孩子积累了好词佳句,又为讲解课文做好了铺垫。上课伊始,盛老师并不急着出示课题,而是让孩子们唱一唱小燕子的歌,感受小燕子带给人间的美。刹时,课件由美好的春天转入到寒冷的冬天,并随即出现小燕子遇到危险的一段话,通过“读段——学生字——理解重点词——再读”的方法来体会燕子的“寒”“饥”“累”。随后话锋一转,这一群濒临死亡的燕子,最后是用一辆列车把他们送回了温暖的南方,这辆列车就叫——燕子专列,这样才引入课题。可见,此时此刻,孩子们原先正为这群可怜的燕子担心时,随着老师的一个小转折,大家都松了一口气,随后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下文的学习。这样做尊重了学生的感受,让听课的老师也感到耳目一新!
感受最深之二——语文功底的深厚
有人说过:语文老师应是“性情中人”,应是“多情善感”的人,善于“抒情”和“煽情”的语文教师会使他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充满磁性与感动,由此会使语文教师本身光彩照人,鲜亮无边。这一点,体现在盛老师身上一点都不为过。整堂课,盛老师都用其优美动听的语言,时时刻刻感染着学生,把文章的感情色彩渲染的恰倒好处。尤其是结尾部分。在感人的背景音乐下,老师深情地说着:“在这列特殊的列车里,载着的是小燕子,同时也载去了人类最珍贵的友情……”并让学生反复地朗读最后一句话,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有感情,就在这样的情境中,这堂课进入了尾声,让听者觉得意忧未尽的同时,也感叹盛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
《燕子专列》听课反思
今天听了南山是小学周桂丽老师的一节课——《燕子专列》。这是一节成功的课。主要有以下几点感触。
1、强烈的求知欲。一堂课40分钟,学生始终表现出对学习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乐于交往、积极探索、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设计都那样的细致、缜密,每一个课件运用得都是那样的恰到好处,每一个该理解的词语都让学生理解的那样刻骨铭心,每一次的点拨都是那样适时、准确、流畅。
2、可贵的情感体验。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是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课上,教师用充满激情的、饱满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从而产生对小燕子的同情、对瑞士政府、居民、贝蒂的敬佩之情。一次次的朗读,让听课的老师一次次的震撼:“爱护动物、保护动物”已经在这群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3、默契的交流。新课标指出:“语文重点的性质之一就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因此,课堂上就要做到教师与学生的语言融合。教师一次次的引读,学生一次次的跟读,不能不让听课的老师为他们的默契而感动。因为,这是一种心心相通的表达方式。
(2007温州市农村语文中老年教师课堂教学评优一等奖)
《燕子专列》听课记录
一、 游戏导入。
1、今天我们来做个组词游戏,要求:老师说词语的意思,同学们手词语,这个词以“专”开头。(专车、专机、专座、专列)
2、今天,我们的专列上坐着一些特殊的客人,是什么?(燕子)你了解檐子吗?(出示课题)
3、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对啊,燕子会飞,怎么还用专列送呢?课文是怎样写燕子专列这个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好好读读吧。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做到不丢字,不落字,遇到生字、四字词语多读几次。
2、轮流读课文,相机学习生字词。(欧洲、启程、特殊)
1、听说过欧洲吗?师简介瑞士。
2、读句子中的四字词语:气温骤降、风雪不止、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3、“骤降”什么意思?“濒临死亡”什么意思?
4、师生合作读句子。
三、 细读课文,推敲品味。
1、顺着“燕子”是侯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这个问题,细读课文,划出用专列送燕子的原因。
1、静下心来,好好读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情来。
2、指名读。
3、是什么原因使小燕子濒临死亡的?能用几个词概括吗?
生1:很冷
生2:饥饿
生3:疲劳
2、细读重点,深入理解。
(1)接下去让我们重点感受“寒冷”。出示句子。
“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
1、想象当地是怎样的天气呢?用语言描述出来。
2、去当地感受雪地的寒冷。(课件出示)
3、指导朗读句子。
“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很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的燕子到处可见。”
1、燕子要经过哪些地方?
2、谁能按老师的句式,把句子说得更好呢?
小燕子从遥远的南方飞回北方,要经过 ,穿过 ,越过
,一路上非常辛苦。
师随机指导学生加形容词,把句子写得更具体。
3、课文中有一个词,就是写燕子很辛苦的,是哪个词?(长途跋涉)
4、读句子,燕子的食物哪儿去了?齐读句子。
5、把燕子濒临死亡的原因连起来说一说,用上课文中的词语,积累语言:成千上万只燕子在瑞士境内濒临死亡,是因为 。
(师随机指导)
6、面对着成千上万只濒临死亡的燕子,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7、读读瑞士政府做的决定。
8、瑞士政府了不起在哪儿呢?可以看出什么?
出示句子:“有一年春天,在欧洲瑞士的一个车站,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正准备启程,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们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
1、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齐读句子。
四、 指导写字。
洲 涉
1、生读字。
2、说说要注意什么?
3、师范写。
4、那起笔,把这两个字漂漂亮亮地请到四字格中去。
听课反思:
有人说过:语文老师应该是“性情中人”,应该是“多情善感”的人。善于“抒情”和“煽情”的语文教师会使她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充满磁性与感动的声音会使语文教师本身光彩照人,鲜亮无比。这一点,在金老师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她深厚的语文功底使我折服。整堂课上,她都用优美动听的语言,时时刻刻感染着学生,把文章的感情色彩渲染得恰到好处。学生也在她的逐步引导之下感受、领悟,从而上升到情感。当燕子遇到了麻烦,濒临死亡之际,孩子们读起来语调低沉,似乎被这恶劣的环境感染,心情非常沉重。这正是得益与金老师有层次性的朗读指导:有针对性的指导读正确——理解词语感悟读——想象说话配乐读。学生在反复的有层次性的朗读中,情感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升华。让听者觉得意犹未尽的同时,也感叹金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
金老师这堂课的第二个亮点就是字词的教学非常细致到位。金老师在教学字词时,不是把字词拎出来孤零零的教,而是放在语言环境中随文教学,便于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在教学时,很有层次性,先是两个字的词,再是四字词语,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认读、理解、积累词语。学生一有读错,教师便耐心细致的指导,一直到学生读正确为止,这种对学生契而不舍的精神在上公开课时是难能可贵的。
这堂课,金老师过度语自然,对学生的评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有所发展,让我们听得入迷。我想这和她自身良好的语文素质,对教材的认真钻研是分不开的,对新课程理念的正确解读是分不开的。只有平日里有了丰厚的积累,才能让一节语文课上得如行云流水,收放自如,师生共长。这也正是我要学习的地方。
《燕子专列》听课体会
王林波老师的《燕子专列》,获得了全国小语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我有幸在网上欣赏之后,顿觉受益匪浅。这节课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给我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令人耳目一新。这节视听盛宴、亮点颇多,让我回味无穷。
亮点一:将字词句的教学与课文的教学有机融合。
这节课学生认读的词语是课后生字所组成的词语,同时这些词语又能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生不仅在认读词语,同时也进行了运用词语的训练,对课文内容也有了整体的把握,可谓一举多得。这里呈现出的要求学生读准确的句子是全文最长的句子,同时也是课文的重点句,重点句从一开始的认读环节就出现了,让学生有了反复朗读、层层推进、深入理解的可能,可谓匠心独具。
亮点二:调整教学思路,重点体会人类博大的爱心。
音乐渲染和朗读指导成为了课文第二段学习的主要手段,感受气候的恶劣以及燕子处境的危险。三四段展现出了人类的博大爱心,重点进行了学习。这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纷纷”“四处”,并和学生在情境中互动对话,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些较好的体现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融合。
亮点三:深入挖掘教材,精心设计语言训练。
语文教学既要得意又要得言,语言的训练的设计非常重要。课中设计了两处“说”的训练,一处“写”的训练,使学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语言训练。看图说贝蒂的做法和仿佛说的话是“一说”,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再学文,学习作者描写的方法。插图以直观的形象形成视觉冲击,有助于学生体会到贝蒂不顾寒冷救助燕子的爱心。“二说”紧抓“不在乎”一词,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贝蒂不在乎( ),只在乎( )。在此基础上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瑞士居民中年迈的老人、工作繁忙的政府工作人员,他们又都不在乎( ),只在乎( )。当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时,写的训练及时出现:看到这一切,你想对贝蒂、行动不便的老人或者……,你想对谁说,说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
亮点四:重点词句深入品味。
语文教学既要得意,又要得言,教师在重点处抓实抓细。教学课文第三段时,多次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层层推进,深入理解。一读抓“料峭”,通过想象等多种手段体会气候的恶劣;二读抓“冒着、顶着”等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居民们的热心,感受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三读抓“四处、纷纷”,进一步体会居民们的爱心。学习第四段时我用深情的语言巧妙引导,回环叩击,多次引读第三段的重点语句,使学生对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深刻地感受到了恶劣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体会到了课文中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情动辞发,真情流露,学生写下了对贝蒂说的话,内容真实,感情真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心灵与心灵的交融感人至深。
短短的四十分钟,学生变学会为会学,个个脸上洋溢着春天般的微笑,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课堂,使原本一节枯燥无味的语文课,上得这样生动有趣。我想,这便是老师的讲课艺术,是我一直在努力追寻而始终达不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关于本课,我印象很深,想说的有很多,言有尽而意无穷。我想以此次教研活动为契机,把对这节课的所见、所闻、所感延伸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合理地运用我们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电脑、电视)让它发挥更大的价值,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燕子专列》听课点评(南校副校长)
《燕子专列》是人教版三年级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并用专列把它们送到温暖的南方这样一个人和动物之间感人的故事。通过对学生进行爱护鸟类的环保教育,表现了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呼唤人们要珍惜动物、保护动物,营造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氛围。
涂老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读课题后,质疑问难,让学生提出问题,以此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表自我见解的能力。“燕子会飞,为什么还要用专列运送?”问题一出,激起全班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因此,教师不失抓住时机,进入文本,让学生自由的默读课文,当得知燕子遇到困难,孩子们的心一下子进入场景为燕子的遭遇而调动着,为燕子的遭遇困难而着急着。
教师为了突出个体,达到以“点”带“面“的功效,抓住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的描写,用三句话来叙述:“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突出了贝蒂为拯救受伤的燕子而忘我的境界。
教师还有一种大语文观,通过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动手写一写,你们想对瑞士居民说些什么?充分放飞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师在整个教学当中,还应大胆一些,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是的我们的课堂更开放。
让语文课堂美起来
——《燕子专列》课后体会
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的美。今天早上在安阳实验小学听到了温州市首届语文骨干教师、温州名师培养对象周丽蓉老师的一节《燕子专列》,让我享受到了这一份美,并深深地陶醉其中。
一、教学设计的美
周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十分的巧妙,特别体现在导入环节。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导入倡导的是多样化。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方式的灵活运用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内容中去,紧紧抓住文章要点,又可使教师找出切合实际的话题,感悟到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同学们,郑振铎笔下的燕子是那么地活泼、可爱、机灵,那么地讨人喜欢,可是有一年春天,一大批的燕子却遭遇了险情,到底是什么险情呢?”周老师的开场语一下子揪住了学生的心,学生们纷纷担心起燕子来。这时,老师马上用课件出示了课文第二自然段的相关内容:“这年春天,成千上万只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时——饥寒交迫,濒临死亡。”。指名读,教学句子中的生字新词,再自由读,说说从中了解到的信息(随机理解濒临、骤降、跋涉等词意思),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总结板书: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请用一个词概括当时的情形?生:凶多吉少、危急万分……(读出这种危急、凶险的感觉)然后齐读句子后说说:此时此刻,你最想做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说:“你们的爱心、善良,老师都感受到了,而且你们跟瑞士的人们想到一块去了。那瑞士的人们是怎样来保护、救助燕子的,今天就来学习这个感人的故事。”板书课题。
这样的导入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不直接揭题,先把课文中描写燕子险情的句子单独拎出来教学,通过反复品读,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此时的燕子正面临着生命的极大威胁,学生们为燕子的遭遇而担心着,为燕子的险情而着急着,把学生一下子带进课文的情境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欲望。在学生有了充分的情感体验后,再板书课题,学习文本,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理解与感悟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课后与周老师交流时,周老师说;“因为这篇课文是倒叙的写法,所以我先让学生了解事情的起因。”正因为有了一个如此精美的开头,使得整节课都变得美起来,课堂上的学生们,思维也跟着活跃起来。
二、教师语言的美
周老师长得端庄娴雅,课堂上的语言优美动听,感觉非常舒服。无论是引导语、过渡语、评价语,还是总结语,让人如沐春风,无不给人以启发。
在与学生的交流时创造民主,和谐气氛,引导学生自由地充分地表达。学生不理解新词“跋涉”意思时,不是直接告诉答案,而是笑着启发学生:“请你们联系这两个字的偏旁,来猜猜这个词的意思,好吗?”同样,学生提出不懂“料峭、皑皑”的意思,老师出示短语“料峭的春寒、皑皑白雪”,引导学生根据短语后面的词想象这两个词的意思,学生很快就知道了“料峭”就是很冷的意思,“皑皑”就是洁白的样子。
语文是美的,语文课堂更是美的。在语文课堂中,美应该无处不在。平等、合作、流畅、丰富,是语文课堂教学美的主旋律。我们应该在教师素养、学科整合、艺术表现等方面,精心设计,努力创设,让语文课堂真正美起来,使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在美的乐园里成长!
《燕子专列》评课综述
作者:金蛇狂舞
《燕子专列》这篇课文进述的是人和燕子的一个感人故事。这个故事表现了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呼吁人们要保护动物。本文选材视角和叙事顺序较为独特。首先,“燕子专列”这个题目即给人留下了较大的想象空间,怎么还有燕子乘坐的“专列”呢?作者这样独特的视角激起读者疑惑,引发阅读的兴趣。本篇课文没有采用平常的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而是先将事件的结果呈现出来,然后采用倒叙的方式来讲述事件的整个经过。此外,本文还采用对比的方式来增强表达效果。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二是领会人们为保护燕子所表现出来的博大的爱心。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难点是领会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三年级组王鑫、罗雪梅、詹荣和张继金老师于本周二上了这篇课文。四位老师的课都是有进步而成功的课,生成点较多,注重了朗读教学,并体现了朗读的“层次感”,使朗读达到了“读过”,而非“飘过”或“走过”。虽然四位老师上的是同一课题《燕子专列》,教研主题也同是“在阅读教学中体现有效生成”,但是在具体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方式和有效生成的内容等方面是各有千秋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是这样,听课亦如此。现就本备课组听课老师评课情况,综述如下。
一、“厚”文读“薄”,“薄”文读“厚” ——王鑫老师课堂综合评价
三年级的每一篇课文,文段多,可谓“厚”。教学的作用要让学生通过理解朗读感悟,读出文章的“厚实”;接着能够把握准文章的中心意思和思想感情,这样就把文章读“精”,即读“薄”了。读“薄”之后,再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回归到人与动物之中去,回归到“爱心无界”的境界里。就是文章由“厚实”到“精义”再到“丰厚”的过程。王鑫老师教学的《燕子专列》,通篇贯穿了此读书要义,具体体现在:
1、以人和动物和谐相处导入,为学习课文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2、阅读全文后,指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对阅读课文起到了提纲挈领的统领作用。而老师出示一组提示概括内容的词语,降低了难度,学生能概括得准确而有条理。
3、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朗读,尊重学生的选择,很好地体现了“以生为本”这一教育理念。而且学生读后交流感受,让学生不停留在文字表面。只是感觉学生体会得不够深刻,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朗读,顺势而导,让学生朗读感悟,这样教学方式就会更灵活,而且不会显得重复。
4、重视字词训练,如挑出“长途跋涉、气温骤降、濒临死亡”等词进行理解。通过对重点词的理解,让学生有了自己的体会,这样就更好地朗读课文,深刻地理解课文。
5、老师很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在理解“纷纷”一词时,想象有哪些人走出家门,让学生体会到不同年龄和职业的瑞士人民对燕子都很关爱。
6、课件运用恰到好处。对于广州的孩子来说“大雪不止”,“皑皑白雪”他们是不能理解的,在此老师很好地利用课件这一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有了“寒冷”的感觉。
7、教师设计的问题巧妙,如在引导分析完课文后,老师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其实这不仅仅是燕子专列,还会是什么专列?”,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爱心专列、友情专列……这个精巧的问题,既回归了课题,又深化了主题。
8、感悟时,不忘记教技巧给学生。“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技巧才是学生受用的东西,老师有意识地贯穿朗读技巧,让学生“有法可依”。
9、注重让学生体会、感受,读出自己的感悟。如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抓住“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气温骤降”等词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再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兴趣盎然,一遍比一遍读得好。
10、教学流程设计清晰,语言贴近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板书富有创意,用心形把燕子和居民们紧紧包围,突出了“人和动物是朋友”这一主题。
需要商榷和改进的建议是:
1、教学中,学生情感应该是由老师引领出来的。老师首先应倾情投入,完全融入课堂气氛,才能打动学生,才能有真情流露,产生情感共鸣。
2、说话训练受老师给的范围限制,学生不能展开。
3、如果能再放手一些,多给学生读的机会,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4、朗读时,最好不要统一步调,如“气温骤降”,只要读出自己的感受就好。
二、激情演绎,情感动态生成——罗雪梅老师课堂综评
“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罗老师的课就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点。她在课后反思中谈到在设计本课教学过程之前,她特地花时间到图书馆阅读了大量课堂教学的理论书籍,虽然不可能每一个名师的观点记得牢,但其中的两句话却让她得到了深刻的启示:“你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要是有用的”“每次朗读都要在层次上有所提升”。再加上自己要求自己的课堂要有“情感”,就设计出了适合于自己的教学设计。的确,罗老师以饱满的激情,诗一般的语言,缜密的预设,灵活的教学机智,激情演绎出了一个师生情感逐步升华的“情感课堂”。在她的魅力引读的感染下,学生达到了 “一咏三叹”的朗读效果,为我们展示了一堂较高水平的教研课。
本备课组成员各抒己见,对罗老师课堂上以下几点优点记忆犹新:
1、语文课堂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了“教情、学情、文情”三情和谐统一。
2、朗读方式很多样,评价很到位,学生参与面很广,主体性体现得很充分。指导朗读有层次感。在一次次的激情朗读中,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入境体验,融情入理。所以课堂对话中才会有如此精彩的生成。
3、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拨动了学生的“情”弦。以“情”为主线,牵引着每个学生的心。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忘记自我,快速地进入情境,与文本产生共鸣,读出了味道,真正做到入情、入境、入心,达到“心入我书,我心入书”的效果。
4、选取《丹顶鹤的故事》进行拓展,教师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感动着学生,
5、教师善于挖掘文字背后潜藏的内涵,如“假如你是播音员,你会怎样呼吁居民拯救燕子?”“都有谁去寻找燕子”等等,通过说话训练,补充了文本空白,使得教学过程达到了“知、情、义”的高度统一。
6、能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进行感悟,进而为有感情的朗读奠定基础。
在演绎精彩的同时,亦有几点建议:
1、在出示句子的时候,重点词不要先标出来,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2、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纠正错误,如“所有昆虫”读成“所有的昆虫”,把“冻得坚硬的山路”读成“冻得僵硬的山路”。
3、讲述《丹顶鹤的故事》不宜太长,与本文感情无关的内容可以适当删减,可以让学生迅速抓住重点。
4、故事很感人,如能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说说自己听后的感受,学生的印象和感受就会更深了。
三、教学灵活,机智生成——詹荣老师课堂综评
詹荣老师在教学中善于根据学情灵活选择教学方式,机智而有效地利用生成,为提升学生情感服务。有效的生成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教师的智慧。同时,这节课也是一节“平实、扎实”的课。
值得提倡的理念和做法有:
1、在本文的教学中,教师充分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如,在理解“气温骤降”这个词时,教师利用分析“骤”的字形特点,引导学生悟出“骤降”就是冷空气“聚集”在一起,“马上”就来临的意思,形象生动。在书写课题“燕子”时,提醒学生“燕”字不是草字头。
2、注重课文之间的联系,以《燕子》一课相关段落导入,使学生很快感悟燕子的可爱,为学习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3、对第3、4自然段的教学,能根据学情,调整自己的教学环节,因势利导。
4、教师善于挖掘文本,敢于挑战,做法大胆。如理解“呼吁”一词,先让学生理解词义,再由学生试着写写政府的“呼吁”(小练笔),接着让几名学生登台展示,最后自己大声朗读自己的作品,充分调动了每个孩子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课堂的主角。
5、一些教学环节有创意。如先学第二自然段,了解燕子遇到了什么麻烦,然后提出疑问:“就是这些濒临死亡的燕子最后却坐上了温暖、舒适的专列,你们想了解是怎么回事吗?”教师适时完成课题板书,自然进入了三、四自然段学习,比较有新意。
6、教学如:讲解“麻烦”时,根据学生的回答“灾难”,而巧妙讲解:这看起来是一个“麻烦”事实上对燕子来说却是濒临死亡的“灾难”。这样能使学生对燕子的处境更为同情。这样善于捕捉,加上正确引导,让我们看到了课堂教学的生命的活力。
7、教师能抓住重点词让学生进行理解,如“饥寒交迫、呼吁、纷纷、四处、在乎”等,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们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能够读进课文中去,将课文读透。
同时,评课老师们还提出了以下需要改进的地方:
1、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被忽略了。其实文章的每个自然段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这篇文章首尾呼应,这一段落,也体现了当地政府对燕子的关爱,如果能结合第3、4自然段进行教学,那就更好了。
2、指导学生朗读,学生没有读出“感觉”时,教师欠指导。如果这时候,教师能挺身而出,发挥范读作用,这对学生的朗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对第二段挖掘欠深度,学生提出“灾难”这个词,比书上的“麻烦”更危险。这时,教师可以再深入挖掘,深入指导朗读。
4、如果教学环节的过渡与衔接更紧凑、设想更细致一些,效果会更好。
四、品味揣摩语言,形成独特感悟——张继金老师课堂综评
语文教学应该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而对语言文字的准确把握,和投入的情感朗读就是训练语文“双基”的根本方法之一。正如斯霞老师所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本课最大的特点就是词语教学特别扎实,特别是重点词语的教学层层深入,从字面到含义,到想象意境,使学生在自然流畅的教学中体会到了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引导学生形成了独特的感悟,并碰撞出了有效生成,推进了学生入文理解、融情入文、由文拓情。
本节课教学亮点阐述如下:
1、教学设计精心细致,条理非常清晰,使听者对于教学进程一目了然。教学重点、难点抓得到位,并且在实施中能够运用一定方式达成重点,突破难点。
2、由词入文,让学生想象相应情景后,再给出原文,可以提供学生以想象的充分空间。
3、注重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抓住重点词,品读悟情,可以提领出文段的整体情感,降低朗读难度,易于学生读出个性化的情感。
4、由词到句,再到段,过渡自然,流程清晰,层层深入,学生学得扎实有效。
5、指导朗读细致到位,方法得当,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声情并茂。学生个别朗读和整体朗读效果都不错。
6、拓展部分很新颖,一个真实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人对动物博大的爱心,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意识。
7、由于老师充分的预设,所以学生生成有效而自然。如一学生在理解“纷纷”这个词时,就能想到很多人急匆匆地走出家门。以及“饥寒交迫”一词的理解,就是学生在读出感悟时自己说出意思来的。
8、紧紧扣住几个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细读感悟,比如对“在乎”的理解,从字面意思到结合课文理解,到上升到“小贝蒂是一个怎样的人?”的理解中,学生感悟到小贝蒂对燕子的关爱,呵护,情感体验自然而然的就生成在课堂对话中。
9、板书设计新颖,及时板书,能很好的为教学服务。
经过讨论,有几点是今后需努力的:
1、教师语言还需要精炼。
2、教师的机智还需继续锤炼,应把握好教学进程,适时调整过程。
3、在学生提到“纷纷”一词时,可以顺势引导“居民救助燕子”时的情景,教师没有充分利用生成。
4、拓展内容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若打出歌词,则更易于学生理解内容,升华感情。
纵观四节课,四位教师在课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对本节课的阅读教学有了充分的预设。因此,课堂上出现的有效生成很、很精彩。体现了叶澜教授提出的有效课堂的五个“实”,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也符合她所提倡的“好课五标准”:有意义、有效率、生成性、常态性和有待完善。因此,听课的老师都觉得听了四节课,没有“累”的感觉。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我们祝愿这几位老师在今后的教学当中,继续深入钻研,演绎出更精彩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