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荷花》听课反思评课稿


《荷花》听课感受
                                          维扬实验小学   余婷婷
案例1:
师:先跟老师学几个动作。(师做动作)
生:听老师口令,学做动作。
师:我希望同学们上课听课时要像下雪一样悄无声息,回答问题像雨声一样响亮,表扬别人时鼓掌像雷鸣般。
案例2:
师:“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为什么用冒呢?自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同桌交流荷花是怎样“冒”出来的。
生1:荷花兴致勃勃地冒出来。
生2:荷花高兴地冒出来。
生3:荷花慢慢地冒出来。
……
     杨静老师一开始上课时和学生的交流就让我眼前一亮,既让学生集中了注意力,又告诉学生上课需要注意的地方。在研究课文用词准确性时,老师让学生说出是怎样“冒”,并分别读出感受,没有限制学生读书的模式。在这节课中,处处能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尊重。
《荷花》听课感想
裘锦秋实验学校二年级语文教研组(重北)
荷花开了,有的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露出嫩黄的小莲蓬,我被荷花的清香幽美陶醉了……《荷花》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的美文,所以,课堂上教师尽量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氛围,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愉悦地学习课文。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荷花之美
教学前,教师先播放音乐,而后随着乐声声情并茂地介绍荷花,让学生感受到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摇曳的荷花,了解荷花的色彩清丽、婀娜多姿,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了课文,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创设了乐学的氛围。教学中,教师又充分利用直观效应:荷叶挨挨挤挤,像一个个圆盘;白荷花的几片花瓣展开了,有的还露出了花骨朵儿。随着教师的简笔勾勒,荷叶的美姿渐渐展露出来,大家喜欢荷叶的情景也演绎出来,伴随着柔和的音乐,娓娓动听的朗读,孩子们专注地观察着,发展思维,体验情感。
二、加强朗读,让学生感受文本之美
这篇文章十分优美,充满着童趣。让学生在接触文本的过程中,逐步感受文字之美,是教师的教学目的之一。
在自学思考“这是怎样的荷花”时,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            )的荷花。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联系原有的知识,说出了一连串的四字词语。学生在积累词语的同时,进一步明白运用这样的词语,能使表达更生动。接着,教师请学生用喜欢的语气读读有关的句子。学生在朗读时,有意识地强调了荷叶挨挨挤挤的,读出了荷花之美。
荷花给大家带来了快乐,作者喜欢荷花的心情通过文字表现出来。整堂课上,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自由读、师生合作读、个别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围绕各种姿态的荷花,让学生感受到荷花之美,作者对荷叶的喜爱之情,并在朗读中自然流露。孩子们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不断感受到朗读的乐趣,在读中获得思想启迪和美的享受。
三、发挥想象,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课堂教学进入尾声之时,教师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荷花,你听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学生的兴致一下子又浓厚起来。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仿佛把自己当作了一朵朵迷人的荷花,叙述着他们的所见、所感,再次领略到荷花带给人们的欢乐。
人的童年时期是培养、发展想象力最佳时期。《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节课上,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习得语言文字,发挥着各自的想象力,感受着真正的童趣,触摸着生机勃勃的荷花,开心地学完了课文。
《荷花》听课有感
课文如画,课堂如诗。依靠录像、音乐等媒体营造出课文的意境,让孩子倘佯其中。读悟结合,边读边悟,熟读成诵,培养语感,促其积累。让阅读过程个性凸显,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听中想象,化语为画,读中想像,移情体验,抓住契机,训练语言,发展思维,让孩子获得审美体验,让阅读教学成为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积极对话。
《荷花》一文语言清新,颇有美感,值得品味与积累。因此,设计时,出课教师以“画”为线索贯穿整课,扣住课文的第二与第四两个重点段,引导学生进行品味,直到熟读成诵。 -
在设计品读二、四自然段时,又根据两段课文的文字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在指导学习第2自然段时,让学生先自读自悟,在交流反馈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艺术地学生品词品字,并结合进行朗读指导。做到以读促悟,以悟助读,读悟结合,将读定位于“精读与品读”,从而扎实地训练学生的语感。依文而作的板画则成为指导学生背诵该段的线索。
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先以范读诱情。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融表演于朗读之中。积极创设情境,抓住文中的空白之处,展开想像,进行语言训练,在童话世界里孩子的童心得以彰显。在形式多变的朗读中,学生乐此不疲,背诵也水道渠成。
三、五自然段,则成为整个课时的过渡语,在课中反复出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铭刻于心,整个设计也显得自然流畅,浑然一体。
课例评价
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评价方式日趋丰富起来,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自我评价等,能针对学生学习的具体状况全方位地做出评价,及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我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努力用新课程的理念去指导课堂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地关注自我,认识自我。
比如《荷花》一课中,我就努力尝试让评价方式和评价语言更丰富。
片段:
师:小朋友,现在请你们把第二段中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好吗?(学生自由准备,随后交流。)
生1:我认为“荷叶挨埃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个句子写得很美。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1:我从“挨挨挤挤”可以看出荷叶长得很多,很茂密,所以我感觉到很美。
生2:我也这样认为,一大片荷叶展现在我的面前,的确很美!
生3:我还从这句话中感受到荷叶的颜色、形状也很美。
师:是吗?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3:“碧绿”写出了荷叶的颜色,“大圆盘”写出了荷叶的形状。我是从这两个词语中读出来的。”
师:小朋友,你们真会读书,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了荷叶的美。那谁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荷叶的美呢?(一学生朗读)
生1:老师,我也想读一读。师:你们俩读得真好,老师仿佛也看到了这些荷叶!还有谁能和他们比一比呢?(学生举手)
师:谁能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的朗读很有感情,把句子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读出不同语气了。
师:小朋友不但读得好,而且评得也很到位,你们都很了不起!还有哪个句子也很美呢?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也很美。
师:我和你有同感,我也体会到这句话很美。可美在哪里呢?
生1:我认为“冒”字很美。
师:为什么呀?说给大家听听。
生1:我说不清楚,可我就是觉得“冒”字很美。
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冒”字特别美,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生:长、钻、伸、露、探``````
师:你们的小脑子好灵活呀,词语那么丰富!自己用心读一读,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生1:使劲地、迫切地。
师:我感受到了!你还能用四字词语来说一说吗?
生1:争先恐后。师:说得好!
生2:生机勃勃。……
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
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和表达的机会。在《荷花》这一教学片段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展开了交互式的评价方法。
1、 师生评价在这个片段中,教师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富有激励的话语,如“你读得真棒、你评得很到位、你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你的脑子好灵活,词语真丰富!”之类的话语,受到老师真诚的赞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空间更加广阔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随之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主人。赞赏是一种由衷的真情的表扬。面对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应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这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
2、 生生互评学生互评在这一片段中运用得非常频繁,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别人,这种互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如在学习课文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时,有一位学生从“挨挨挤挤”体会到荷叶很多、很美时,马上有同学评价“我也这样认为”,并对其进行了补充:“我还从这句话中感受到荷叶的颜色、形状也很美。‘碧绿’写出了荷叶的颜色,‘大圆盘’写出了荷叶的形状。我是从这两个词语中读出来的。”通过对同伴的评价,学生充分地理解了整个句子,并促使自己去思考问题,寻找答案。又如在朗读时,学生能对同伴的朗读作一番点评:“他的朗读很有感情,把句子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读出不同语气了。”在评价中学生学会了朗读,学会了竞争,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促进自己全面发展。整个教学片段中,我非常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并且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荷花》  
   
一、     体现了语文课的工具性的统一。人文性须得通过工具  
   
性得以实现。这节课是在课堂上进行语言训练,品味语言,  
   
赏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成为了一道亮丽风景线。品词  
   
品句,联系上下文读书;创设情境,发挥想象,对语言文字进  
   
行再创造,身临其境地读书;有感情地,身心投入地读书。师  
   
生都陶醉在愉悦的读书活动之中。在这样愉悦读书活动中,  
   
老师总是巧妙的渗透着读书方法指导,过程与方法可谓是  
   
“大雪无痕”。在这样的读书活动中,孩子们深深地被荷花  
   
美,作者语言的美陶醉。工具性与人文性实现了完美统一。  
   
我们并非是在上思品课自然课,这才是在上语文课呀!  
   
二、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氛围,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对话课堂。课堂上师生愉悦的原因,还在于这是互动、对话的课堂。教与学,师与生都是在和谐友爱的对话中进行,师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共同提高。这样的课堂防止了以老师的理解与分析代替学生的理解与分析,也防止了以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老师总是引导学生要静下心来读进去。学生的感悟都是通过与文本对话,通过联系生活体验,通过发挥想象体验到的。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读书活动又是老师组织的,引导的。老师真正成为了读书活动中的一份子,又发挥了对话中首席作用。  
   
三、注重了利用“课堂评价”这一有力的工具。在评价中点拨读书方法,在评价中夯实基础训练,在评价中鼓起学生自信的风帆,在评价中唤起情感与心灵的共鸣,在评价中增长了师生间的感情。我们应不断研究评价方法,使评价成为课堂上指南针,粘合剂,润滑油。  
名课评析——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荷花》)
武凤霞
宋代词人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写道:“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他用“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十个字来总括洞庭的秋色之美,由实而虚,发挥词境的张力,试图让读者超越自己文字描写的拘囿,更自由地去想象、去领悟洞庭的秋光秋色,真是神妙之章。
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荷花》一课,恰如这“表里俱澄澈”的洞庭秋色,让人悠然心会,却难言妙处。然妙处虽难言,却总有一种萦怀的感动驱使着我要去表达、去倾诉、去描摹。王老师的《荷花》一课,上得美仑美奂、情趣盎然。整堂课以“美”为主线,让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去发现、感悟荷花的美,将荷花拟人化、生命化、情态化,进而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去创造荷花的美,可谓怎一个“美”字了得。
一、在呈象感形中悠然心会
清代 理论家叶燮就“意会”的机制总结过这样三句话,“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意会“荷花”之神韵,首先须将抽象的文字通过外在的媒体和内心的视象转化成鲜明可感的画面。面对画面,学生凝神注目、忘我玩索,久之,必能感悟荷花之美妙神韵。而王老师的教学,正是遵循着这样的机制:
师:今天咱们上《荷花》这篇课文。哪些同学看到过荷花?看过的请举手。还真不少,还想不想再看看荷花?
生:(齐答)想。
师:好!咱们一起来欣赏。看完以后,大家再来交流交流,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
师:(播放荷花的课件。)
生:(欣赏课件。)
师:都陶醉了,是吧?来,跟大家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
生1:我看到了美丽的荷花。
生2:我看到正在开放的荷花,还没有开放的荷花,和全部开放的荷花。
师:你看到的是各种形状的荷花。
生3:我看到了白色的荷花。
师:你注意到了荷花的颜色。但老师有个建议,能不能为荷花的颜色换上一个美美的词语?
生3:雪白的荷花。
师:雪白,哦!比普普通通的“白色”这个词可美多了。要是再加一个雪白,那就更美啦!
生3:我看到了雪白雪白的荷花。
师:听!多美的一个词语。也只有这样的词语,才配得上荷花呀!
生4: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美丽的荷花。
生5:我看到了千姿百态的荷花。
师:好一个“千姿百态”!比刚才老师说的那个“各种形状”要强一百倍!
生6:我看到了绿油油的荷叶像大圆盘一样,托着美满的荷花。
师:好花要有绿叶衬啊!你不但关注了荷花,还注意到了碧绿的荷叶,看得真够全面的。
生7:我看到刚开的荷花露出嫩黄色的小芽。
师:噢,那不叫小芽,叫小莲蓬。(板书“小莲蓬”,组织学生正音。)谁还有话想说吗?
生8:我看到了亭亭玉立的荷花。
师:“亭亭玉立”,太好了!请教一下,这个词语你是从哪儿学来的?
生8:从课外书上。
师:好!只有做个有心人,哪儿都能学到语文。
面对荷花的生动形象,学生陶醉了、沉醉了。是王老师的轻轻唤醒,将学生从恍惚迷离的沉醉中拉回到现实的沉静,让学生在沉静中回味着荷花的情状和韵致。于是,凝视荷花色泽的有了“雪白雪白”的意会,注目荷花丰姿的有了“亭亭玉立”的神悟。学生的悟性和灵性徜徉在言、象、意的水乳交融中悠然心会。
二、在品词悟情中悠然心会
谁也不会否认,“冒”的教学,是本课的一大亮点。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其神其韵,都在一“冒”字。这是一个看似平常、实则蕴藉极深的文眼,是一口富含精神和意味的文字的泉眼。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像泥鳅一样从你的感觉之手滑落。但王老师毕竟是大家,一句“我也来读个句子大家听一听”,将大家闺秀“冒”的红盖头掀了起来;又一句“冒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眼”,呼唤出一排以“长”为代表的小家碧玉齐刷刷地站到了学生的眼前;令人击节称奇的却是这一句:怎样地长出来才是冒出来?于是,风情万种的“冒”字在学生悟性和灵性的滋养下诞生了:
师:谁嚼出“冒”的味道来了?你觉得怎么样地长出来才叫冒出来。
生1:我觉得比较快地长出来是冒出来,不是很慢地长。
师:迅速地长出来。好,这是你的感觉。
生2:悄悄地钻出来。
师:悄悄地长出来。有点害羞的味道,嗯,这是你嚼出来的味道。
生3:争先恐后地长出来。
师:争先恐后地长出来。这一朵急着要长出来,那一朵也急着要长出来,谁也不让谁。我们从中体会到了荷花的一种心情,什么心情?
生4:急切的心情。
师:冒是怎样地长?冒是急切地长。
生5:迫不及待的心情。
生6:非常高兴的心情。
生7:非常激动的心情。
生8:欢天喜地的心情。
师:太好了!迫不及待地长,兴高采烈地长,非常激动地长,欢天喜地地长,这就是冒出来呀!你们还有别样的体会吗?
生9:心花怒放地长出来。
生10:快快乐乐地长出来。
生11:亭亭玉立地长出来。
师:是啊,同学们,作者不用“长”、不用“伸”、不用“钻”,就用了“冒”这个字眼。为什么?因为,“冒”让我们嚼出了荷花的急切、荷花的激动、荷花的争先恐后、荷花的迫不及待、荷花的心花怒放。
在这里,王老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并怀着各不相同的心情品读着这个“冒”,这个风情万种的“冒”,这个蓄积着荷花的全部生命力的“冒”。学生的悟性和灵性,同样随着对“冒”的解读一起冒了出来。这不仅仅是“冒”之内涵的领悟,更是师生生命智慧的闪亮展现。
三、在移情入境中悠然心会
《荷花》一课,特别讲究对语境的“意会”。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道:“书画之妙,当以神会”,事实上,语言文字之妙,亦当以神会。此处所言之“神”之“意”,其实就是学生的悟性和灵性。课只有将学生的悟性和灵性都充分开掘出来时,才能进入真正的妙境。而这样的妙境,我们惊喜的在《荷花》一课中发现了。
荷花的神韵,全在一“冒”字。对于“冒”的内涵,王老师并没有满足于字面意思的理解和扩展,而是创设情境,放飞学生悟性和灵性的翅膀,让学生直面荷花的精神,抒写内心的意会:
师:(播放课件,随着音乐和画面,教师旁白)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那么急切,那么激动,那么争先恐后,那么心花怒放。看看这一多,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白荷花们仿佛想说些什么?仿佛又想做些什么?
生:(欣赏摇曳多姿的荷花。)
师:同学们,尽情地展开你想象的翅膀。你就是一朵白荷花,白荷花就是你自己。现在,你最想说些什么?最想做些什么?请写在练习纸上。
生:(音乐响起,学生独立写话。)
师:白荷花们,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你想做些什么?
生1:(读话)我是一朵美丽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让前来观看的游人们更早地看到我美丽的面孔。
生2:(读话)我是一朵洁白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骄傲地说:“瞧!我长得多美呀!”
生3:(读话)我是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小姑娘,穿着洁白美丽的衣裳,穿着碧绿的裙子,在随风飘舞。
师:荷花仙子来了!真是三生有幸啊!(笑声)
生4:(读话)我是一朵招人喜欢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要跟别的荷花比美,你们谁也没有我这样美丽动人。
师:我欣赏你的自信!自信的荷花才是美丽的荷花。
生5:(读话)我是一朵姿态万千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说:“我终于长成一朵美丽而漂亮的荷花了,可以让许多游客来观赏我。”
师:将自己的美献给游客,你不但有一个美丽的外表,更有一颗美丽的心灵。
生6:(读话)我是一朵快乐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说:“夏天可真美,我也要为夏天添一些色彩。”
生7:(读话)我是一朵孤独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多想找几个小伙伴跟我一起捉迷藏啊!
师:谁想跟这朵荷花交朋友?
生:(纷纷举手。)
师:不孤独,孩子,不孤独。你有朋友,瞧!他们都是你的朋友。

 
热门三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