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挫以后──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绝招》创作体会


付永健



  绝招,就是绝活、绝技,是人们或先天条件,或后天努力,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超众的行为。像有的人可以动耳朵,有的人可以把手指向后贴到腕上;像有的人跑得快,跳得高,力气大,等等。人们之间进行的绝招比赛是常有的事,在孩子们中间就更常见了。

  人们,尤其是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产生了绝招的比赛。这就是《绝招》的生活来源。

  作品选取了先天体胖、气量大的三胖和经过苦练有了武术功夫的二福,在人物一招一式的表演中,把读者带进了一个纯真而又欢娱的氛围中。可能在读者看来,两位人物的绝招可能有高有低,但孩子们的绝招无疑是真实可信的。

  小柱子这个人物的出现,是合乎情理的,是情理之中的。他和大多数孩子一样,过着平平常常的生活,是个平平常常的孩子,因而也就拿不出绝招,没有在众人面前可以炫耀的本领。所以小柱子在文中的表现能够得到小读者的认可、理解,好似他就是“我们”中的一员(或许就是自己),或许也能让小读者想起在哪一次和伙伴的游戏中,自己就曾经是失败者。

  因此,小柱子觉得在比赛中丢了面子,栽了跟头也就顺理成章了。

  如果说前边人物的所做所想都是常理了,作者是在顺应实际的话,后面的事就有悖常理了──小柱子在挫折之后,选择了发愤图强。

  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然而现实中受挫之后选择发愤图强的人是少数,受挫之后能够发愤图强的人更是少数。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有义务通过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向更高的思想境界去追求。《绝招》在揭示了小柱子感觉丢面子、栽跟头的心理之后,选取了和奶奶对话的方法,自然地阐述苦练能成功的道理。这为之后小柱子的成功,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写到小柱子受挫后觉得应该发愤图强,但到底练习什么呢?为这点我费了一番功夫。恐怕让每位作家为小柱子设计训练项目都不会相同。为小柱子设计训练项目,不能脱离这个人物的实际,拔得过高,比如练长跑,二三个月能达到什么水平?练力气,短时间能举多重的东西?练嘴皮子,说话比别人快?这些都是不可能的事,而且还应考虑到练习的某个项目能有意义,比如弯个腰,叉个腿之类,不能说没有用,总感觉价值不高,意义不大。并且,我把第二次绝招比赛仍定位在这几个孩子,要符合他们的年龄段,这就需要小柱子在两三个月之内练成一项本领。

  我选择了让小柱子练两位数乘两位数一口清的项目。

  如果我孤零零地写一个孩子整天练习两位数乘法一口清,也不会有好的收效;而我把这一令人苦恼、枯燥的练习,设置到人物丢了面子,栽了跟头,决心发愤图强之后,同样也是顺理成章的了。人物的形象随之鲜活、可爱、可信起来。

  《绝招》力图运用儿童化、生活化,又具农村特点的语言,展示人物性格,表述故事情节。像“鼓起腮帮子,瞪起眼珠子”“结果一个个都撒了气”“早把嘴撇到下巴颏了”。介绍第一次绝招比赛前,写到“村东头,大树下,几个孩子在比绝招”,有地点,也有时间;第二次比赛之前写到“暖屋里,热炕上,几个孩子又在比绝招”,有地点,也有时间,时间是在第一次之后两三个月。这些语言,让读者读来感到简洁又有韵律。

  作者简介

  付永健(傅永健),当过教师、少先队辅导员。1982年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以儿童文学为主,在《儿童文学》《东方少年》《北京日报》《儿童时代》等报刊上发表多篇作品,先后获得十余个奖项,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会员。

  主持人语

  课文描写的是一群农村的小孩子比赛绝招的故事。小柱子在和同伴的比赛中“丢了脸”,回家苦练一番,终于有了自己的绝招,而且他还和同伴约定以后还要比一比有用的绝招。

  故事具有童心童趣。作者抓住了孩子不服输的心理,让小柱子的形象脱颖而出。三胖憨态可掬,擅长憋气;二福灵活精干,练过武术,擅长空翻和倒立;瘦小的小柱子要和他们比身体方面的绝招,自然是自不量力。后来他经过刻苦练习,终于练出了自己的绝招──立刻报出两个不过百的数相乘的结果。故事中的童心童趣是这样表现的:“鼓着腮帮子,瞪着眼珠子,憋的时间比别人长两倍” ; “小柱子蔫蔫地回了家”;“三胖早把嘴撇到下巴颏了”。我们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传神地刻画人物的。

  故事还具有生活气息。这首先来自故事的合理性。从为什么小柱子要练绝招,到练什么绝招,作者在构思时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既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又要符合生活的真实。试想一下,如果这个故事不是发生在农村,不是发生在孩子身上,就不会安排这些内容。其次,生活气息还表现在语言质朴简练上,如开头, “村东头,大树下,几个孩子在比绝招”,一句话就把时间、地点交代清楚了; “小柱子觉得自己太丢人了,低下头撒开腿就跑了”,通过动作把人物的内心表现出来。故事的生活气息让孩子觉得亲切,真实可信,容易接受。教师如果从写作方面引导学生,是否也可以从故事的合理性上去引导呢?例如,鼓励学生编故事,要编得真实可信──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学本来就是“无中生有”的艺术。

  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不要在教育意义上过度挖掘,把“勤学苦练”作为文章的主旨来让学生体会。如果我们把着力点放在童心童趣上,是不是更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呢?

 
热门三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