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小柳树和小枣树》听课感想评课材料


听课感想
大溪二小陈小燕
今天听陈芬老师上课,上的是《小柳树和小枣树》第二课时。
《小柳树和小枣树》这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借助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并通过它们之间的对话,生动形象地使学生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一深刻的道理。
陈老师以复习导入,复习中唤起学生对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印象。小柳树长得很漂亮,小枣树却很难看。陈老师顺着这个话头说:“小柳树长得这么漂亮,小枣树却很难看,我一点不喜欢枣树,你们呢?”引起学生意见的分歧。接着让学生在课文5——8自然段,找找理由画一画。解读小枣树的优点。它会结枣子给人们送来了快乐,面对小柳树的嘲笑,它很温和。接着,教师话锋一转,既然小枣树这么好,我不喜欢小柳树了,只喜欢小枣树。再一次引起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去找小柳树的优点。并引导学生说话。小柳树,我想对你说:虽然你(                      ),可是你(                     )。既了解了小柳树的优点,又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拓展延伸的环节设计,我觉得也是一个亮点。一是找出同伴的优点,写在优点卡上,使小朋友正确认识同伴的优点,还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二是阅读故事《骆驼和羊》,加深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道理。
[原创]《小柳树和小枣树》听课反思
     人教版语文第三册《小柳树和小枣树》这篇课文以小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借助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并通过它们之间的对话,生动形象地使学生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一深刻的道理。
梁燕霞老师始终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
     用人文教学去激发人文精神。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读”的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梁老师把这一教学理念充分贯彻,结合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围绕“春天和秋天有什么不一样”这个问题,以浅入深,层次分明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读文。如在读小柳树外形的句子时,让学生自己来夸一夸小柳树;谁能把小柳树读得更美,增强了感染力。又如为了显示小柳树的骄傲得意,梁老师让学生创造性地加入自己的独特理解,配之以动作、表情,精彩纷呈。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对课文的内容逐步感知、感悟、内化、延伸。
     其次,注重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注重思想熏陶。文中虽然小枣树的话很少,却凸显了它的宽容大度和谦虚。梁老师抓住“温和”一词,让学生在深刻悟读小柳树的话后,让学生品读小枣树的话,从而感知小枣树的为人。紧接着,梁老师结合小柳树和小枣树不同的性格特点,巧妙地进行“虽然……可是……”句式训练,既让学生体会到两者的性格,又达到了语言训练的效果,一举两得。梁老师还步步为营地引导学生感受做人的道理,让孩子想一想,说一说,你最喜欢谁呢?为什么。让孩子们辨证地看,激起学生的思考。结尾处,陈老师巧妙设计了拓展延伸,说说别人的长处。联系实际,进行口语的训练,也深化了寓意,不仅仅停留在小柳树和小枣树这个问题上。从而生动形象地使学生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这一深刻的道理。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国小语理事长崔峦先生也说: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表与里、皮与毛、血与肉的关系,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工具性是载体,人文性是灵魂,工具性是“皮”,人文性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工具性是“肉”,人文性是“血”,有血有肉,才是鲜活的生命。这也就是说: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真正发挥语文育人的个性特色。
      我个人觉得梁老师的教学中,有两处引导得不够深入,轻轻带过了,就显得削弱了这语文的工具性,孩子的字、词、句的训练得不到保证。第一处是“虽然……可是……”的句式训练。梁老师带着学生指着板书全班一起来进行口头表达。这是不足够的。这个句式训练设计的意图是非常好的,但没有发挥到它的应有作用。若能请一到两名学生来讲,给孩子一个思考的空间,我想,这样的话,句式的训练将会更有效。第二处是词的积累欠缺。二年级阅读重点之一是积累好词好句,如课文中的“细细的,弯弯的”就是非常优美的词语,若梁老师能引导学生,除了“细细的,弯弯的”,你还能说出一些像这样的词语吗?如此一来,把词语给拓展开来,从孩子心灵的深处,把那平常积累的词语给唤醒了,进一步巩固。
在强调语文人文性的时候,不能以削弱语文的工具性为代价,工具性才是语文的基本性质。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离开了工具性,人文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人文性则是对工具性的升华,它使语文的工具性充满了活力和灵性。两者不但不相对立,而且相互依存,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形成共赢的局面,那才是语文的未来和希望。
因此,语文课堂必须把两者进行有效的统一。如何才能在课堂堂中彰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下是我的几个浅薄的看法:
1、找准契合点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强调“让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文本是一堆文字符号,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需要读者理解,填充其空白处。文本具有开放性,创造性和生成性,所以教师首先要能从自己的理解及自己的经验出发去读懂它,感受它,领悟它。这样,教师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去畅游,去感悟,去思考,去和作者倾心相谈。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和挖掘教材,找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契合点是什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2、重视课堂训练。
训练是达成语文学习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叶老曾经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可见,要读好书,写好作文就必须通过训练。语文新课标里所说的语文学习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东西哪一个能够离开训练呢?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课堂训练。但训练不同于题海战术,不等于练习,因此,教师必须得把握训练的度和形式,在人文性中彰显工具性。如让孩子尽情品读柳树在春天优美姿态的句子。“小柳树的腰细细的,树枝绿绿的,真好看!”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仿佛看到了柳树在春风中的摇曳多姿。老师接着说:“细细的,绿绿的,多美呀!你还可以说出像这样这么美的词吗?”这样一来,带领学生领悟人文色彩的同时,不忘语文的工具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时刻不能忘记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和谐统一的,应采取多种方式侧重引导学生反复推敲、揣摩、领悟祖国语言文字。学会运用精彩的语言文字,感受丰富的人文内涵,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小柳树和小枣树》这篇课文是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借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围绕小柳树因自己长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枣树而写的童话故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以朗读为主线,在读中感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造性地学习。如在指导学生体会小柳树的美时,抓住柳树的生长的过程与特点,运用多种形式将描写小柳树美的句子一遍遍的在读中悟。学生在文字中体会到美后,我及时提供柳树的图片予以欣赏,然后又回归到文字,将三句话整合成一段读一读!即由抽象到想像再到抽象的过程。再如在学习第四段时,我问:现在你们想怎么读?学生:我们想小组合作朗读!接着学生小组进行合作,并一起找出描写小柳树美的句子。学生们在合作中一起探讨,探究,受到美的情感熏陶。
在这堂课中,我做到了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呵护学生独特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亮出了学生独特的个性。
 
《小柳树和小枣树》听后感
这学期的青年教师比赛课上认真听了杨老师老师执教的《小柳树和小枣树》,感触颇深。
   《小柳树和小枣树》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借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小柳树因自己长得漂亮而骄傲,看不起其貌不扬的小枣树;而小枣树不因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也不因为自己能结又大又红的枣子而反讥小枣树,而是指出小柳树的过人之处。通过它们之间的对话,生动形象地使学生懂得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一深刻的道理。
    这是一堂实实在在的课,对于低年级的课,杨老师把重点放在字词的教学,生字的过关,词语的积累。对于课文内容,二年级的学生对童话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极强,但缺乏一定的理解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杨老师主要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读出小柳树婀娜多姿的样子,以及她骄傲自满的神态,通过不同的语气让学生理解她的性格特点;在品读写小枣树的语句时,让学生通过朗读懂得小枣树的宽容大度,善于发现小枣树的长处等性格特点。通过多形式朗读,学生能够通过比较小柳树和小枣树的不同来读懂课文,感悟课文中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也体会到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杨老师还特别设计了品枣评树环节,让学生对小柳树和小枣树说一句话,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锻炼口语表达能力。这一环节看出同学们喜欢这样的形式,但表达能力需要进一步培养与提高。

从学生实际出发
——评王老师《小柳树和小枣树》

王老师执教的《小柳树和小枣树》思路比较清晰,从学生实际出发,有明显的学段特点。下面谈谈我粗浅的看法。
一、落实字词教学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王老师设计了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孩子的识字兴趣,从字到词到句,结合语境,多次重现生字,帮助孩子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重点字的字义。王老师注重板书,乐于范写,字体优美,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注重体现学生自主,从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字形到写完后的相互评价,落得很实。
二、初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法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教师在低年级就要有机地引导学生勤思考、多分析、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今后的主动学习奠定基础,使“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1、课堂主线清晰,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
在教学设计上,王老师通过试教后的讨论和反思,摒弃了繁琐的分析环节,在教学中清晰地抓住了课文的主线,从“院子里种着一棵(        )的小柳树和一棵(        )的小枣树”这个问题切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整体感知能力。1-3自然段的讲解始终围绕这条主线展开。重点抓住描写小柳树和小枣树外形的语句和小柳树的语言进行朗读、比较、体会,理解人物形象和课文的含义。
2、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1—3自然段中,王老师根据课文语段的特点,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一划出相关句子,二品味重点词语,三感情朗读。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王老师领着同学们进行全班交流,引领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我想,作为老师应该重视的不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他们的学习过程,这符合了我们的课程要求。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就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各种形式多样的读书方法去有目的的读,这样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就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才能慢慢地独立阅读,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阅读能力才能得到逐步提高。
三、重视读的训练
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读”的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逐步感知、感悟、内化、延伸,这不仅是教学理念,而且是实现阅读教学目的的有效手段。教学时,王老师设计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益智、怡情。
1、利用图片指导朗读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文字的理解,需要以直观形象来辅助。 在教学“芽儿变成了叶子”,“她穿上了一件浅绿色的衣服”,时,王老师出示了柳树生长中的图片,通过老师的语言渲染,让学生体会到柳叶的美。在朗读时,学生把“浅绿色,真美”这几个词读得很入情,仿佛他们亲眼看到了柳树!可见,通过观察直观形象的插图,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以此来恰到好处的进行情感朗读。
2、教师引读
引读是指教师利用提示语来引导着学生朗读。在小学低年级运用引读,多是把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这种训练形式适合于指导小学低年级学生朗读。王老师在教学“她得意地在微风里跳起舞来”这句时,利用引读法半扶半放指导连起来朗读描写柳树外形的三个句子,既把三个句子重读了一次,使学生对小柳树的生长过程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可以说是从局部回到了整体,又对学生准确地理解柳树得意的原因有帮助作用。
3、体态语言,以动作促朗读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动作表演不仅可以作为有声语言的辅助手段,来丰富有声语言的表现力,而且还能调起学生朗读的激情。所以在低年级的朗读训练中,让学生恰当地配上一些动作能更好地辅助理解课文,读出感情。在朗读小柳树骄傲的语言时,王老师让学生加上动作边做边读,学生个别读的时候还比较拘束,整体读的时候有些孩子的动作做得比较大方,朗读也更好了,充分表现出小柳树的骄傲。
我想在朗读中,应充分地让学生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在“动中学”,“学中动”的过程中感受情感,体验情感,由此再来进一步推动朗读。“生动,形象”是低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对朗读训练也同样有效。我们相信在生动、形象、轻松、愉快的朗读气氛中,学生的兴趣会更浓,激情会更高,效果也会更好。
今后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1、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既要把握整体,也要关注细节。
2、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评价还要多元化一些,评价要有鼓励性质还要具体、适当。
3、对学生的朗读教学还要加强,既然提出要抓重点词进行朗读,就要抓落实。
《小柳树和小枣树》评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李老师执教的《小柳树和小枣树》已经结束了,可爱的孩子们正在离开会场。但欢笑声、掌声还回荡在会场,笑容还挂在我们的脸上。原来,一篇这么简短的说理性童话故事能给我们这么多欢乐!我们都情不自禁地为孩子们喝彩,也为李老师鼓掌。这堂课,李老师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紧扣低年级说理性课文的特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内涵。下面,我仅从“发展与创新”这个点上谈一谈我听这堂课的收获。
一、课堂教学要为孩子提供“发展与创新”的空间。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发展与创新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每一位教师的教育追求目标,但是,我们的学生怎么才能得到发展呢?假如他们是种子,那他们一定需要土壤,假如他们是小鹰,那他们需要蓝天。学生的发展和创新需要一个有利于发展与创新的空间。在这堂课中,李老师把阅读的权力还给学生,给了他们一个“个性发展”的空间。上课伊始,李老师从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入手,从学生最初的阅读体验中梳理出学生的困惑所在“小柳树总是说小枣树,为什么小枣树从没有说过小柳树呢?小柳树为什么那么神气?”接着李老师顺学而导,出示“小柳树和小枣树你想和谁交朋友?不想和谁交朋友?谈谈理由。”让学生带着为个中心问题精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以往往是多元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空间让孩子处在真正的自主状态中,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所以,他们对语文材料多元的反应表露无遗。像“小枣树,你真漂亮,要是长了叶子,你就更漂亮了”这样的奇思妙想,“小柳树自大妄为,得意忘形,骄傲”这样深刻的感悟,不是让在座的各位老师赞叹不已吗?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我们就能收获创新的果实,这不正是新课程标准为我们描绘的美好的教学境界吗?
二、课堂教学要教给孩子“发展创新”的方法。
语文教学为什么要提出以读为本?站在“发展与创新”的角度来看,如果学生连文本都没有读懂读通,哪来的发展与创新,那种把课文架空,用大量的影像、图片和热闹的辩论、表演来取代“读”的做法,无疑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还是要借助“读”和“悟”来落实,“读”和“悟”是语文教师应当教给学生的一种发展创新之重要方法。这堂课中,李老师将“读”落到实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㈠、读有要求
朗读既是一种言语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语言艺术,从微观上说,每一篇课文的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其要求。李老师对每一环节的朗读都提出了要求,初读时了解课文内容,精读则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样让学生有目的地读有方向地读,教学便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㈡、读有层次
李老师在给了学生足够时间阅读课文之后,便结合学生初读时的产生的“该和谁交朋友”的直觉,抓住小柳树,小枣树的对话及小柳树心理描写的,一些典型词句,引导细读揣摩,涵咏品味其间的妙处,力图使优美的文字诉诸学生的听觉、视觉使之赏心、激趣、动情而在学生有所感悟后再读课文,这时文本的语言就融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而转化成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鲜活的语言。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朗读使学生语言的积累水到渠成。
㈢、读有导悟
本堂课的教学中,李老师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而她艺术化的导悟则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在精读感悟环节,她引导 学生抓住,小柳树从“行意”到“不好意思”的心理变化以及小枣树“温和、善良”的待人态度,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从中悟出“正确认识自己的短处,多看别人的长处”这一道理。然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促使学生进一步挖掘出文章更深层次的内涵“要善于和有缺点的人交朋友,用自己的言行和真诚帮助对方认识缺点,改正错误。”教师通过寥寥数语让学生先读后悟,悟后再读。读悟结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读。当然,李老师在导悟过程中对于学生思维深度的开启还不够到位,比如:学生通过读小柳树的话明白了它的骄傲,老师没有进一步导引学生悟出它为什么骄傲。
㈣、读有个性
我相信在座的老师都不会忘记刚才课堂上孩子们朗读的情景,有的孩子声情并茂地读,有的孩子配上动作、表情读。李老师力求做到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因情自得,充分保障个体感受得以淋漓尽致地张扬。孩子们读得轻松愉快,读得酣畅淋漓,也读出了更多的创新空间。但有一处细节不知老师们注意到没有:老师引导学生用礼貌的语气代表小柳树对小枣树说话时,有个孩子说:“小枣树,春天都到了,你怎么还不长叶子啊?”老师纠正学生让它说:“现在是春天了。”这个细节反应出老师在尊重学生个性时还是有点放不开。
三、重视了“发展创新”的成效。
“发展与创新”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理念中所提到的“发展”应该是立足于学生终身妇发展的高度,如果这堂课仅仅是让学生认识到“小枣树谦虚,小柳树知错就改,两个朋友都值得交”,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它应该重视长远的成效,让学生将这种认识内化为自身的一种情感、一种态度、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李老师在这方面是做得很成功的。在拓展延伸这个环节,李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第二年春天又来了,小柳树和小枣树会发生什么故事呢?“通过这道题的训练,让他们把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升华为自身一种内在的品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然,由于教师和学生激情地投入,让这堂课为我们留下了一些遗憾,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这也反应出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有待提高,对教学重点内容的定位不够准确,以至于在一些并不重要的环节拖延了太多的时间,非常可惜。但我认为李老师的这堂课是成功的,是充分体现了“发展与创新“教育的精神的。
《小柳树和小枣树》评课稿

王丹丹老师执教的《小柳树和小枣树》已经结束了,但欢笑声、掌声还回荡在会场,笑容还挂在我们的脸上。原来,一篇这么简短的说理性童话故事能给我们这么多欢乐!我们都情不自禁地为孩子们喝彩,也为王老师鼓掌。这堂课,王老师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紧扣低年级说理性课文的特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内涵。下面,我仅从“发展与创新”这个点上谈一谈我听这堂课的收获。
一、课堂教学要为孩子提供“发展与创新”的空间。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发展与创新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每一位教师的教育追求目标,但是,我们的学生怎么才能得到发展呢?假如他们是种子,那他们一定需要土壤,假如他们是小鹰,那他们需要蓝天。学生的发展和创新需要一个有利于发展与创新的空间。在这堂课中,王老师把阅读的权力还给学生,给了他们一个“个性发展”的空间。上课伊始,王老师从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入手,从学生最初的阅读体验中梳理出学生的困惑所在“小柳树总是说小枣树,为什么小枣树从没有说过小柳树呢?小柳树为什么那么神气?”接着范老师顺学而导,出示“小柳树和小枣树你想和谁交朋友?不想和谁交朋友?谈谈理由。”让学生带着为个中心问题精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以往往是多元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空间让孩子处在真正的自主状态中,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所以,他们对语文材料多元的反应表露无遗。像“小枣树,你真漂亮,要是长了叶子,你就更漂亮了”这样的奇思妙想,“小柳树自大妄为,得意忘形,骄傲”这样深刻的感悟,不是让在座的各位老师赞叹不已吗?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我们就能收获创新的果实,这不正是新课程标准为我们描绘的美好的教学境界吗?
二、课堂教学要教给孩子“发展创新”的方法。
语文教学为什么要提出以读为本?站在“发展与创新”的角度来看,如果学生连文本都没有读懂读通,哪来的发展与创新,那种把课文架空,用大量的影像、图片和热闹的辩论、表演来取代“读”的做法,无疑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还是要借助“读”和“悟”来落实,“读”和“悟”是语文教师应当教给学生的一种发展创新之重要方法。这堂课中,老师将“读”落到实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读有要求
朗读既是一种言语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语言艺术,从微观上说,每一篇课文的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其要求。王老师对每一环节的朗读都提出了要求,初读时了解课文内容,精读则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样让学生有目的地读有方向地读,教学便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读有层次.
王老师在给了学生足够时间阅读课文之后,便结合学生初读时的产生的“该和谁交朋友”的直觉,抓住小柳树,小枣树的对话及小柳树心理描写的,一些典型词句,引导细读揣摩,涵咏品味其间的妙处,力图使优美的文字诉诸学生的听
觉、视觉使之赏心、激趣、动情而在学生有所感悟后再读课文,这时文本的语言就融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而转化成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鲜活的语言。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朗读使学生语言的积累水到渠成
三、读有导悟
本堂课的教学中,王老师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而她艺术化的导悟则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在精读感悟环节,她引导学生抓住,小柳树从“行意”到“不好意思”的心理变化以及小枣树“温和、善良”的待人态度,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从中悟出“正确认识自己的短处,多看别人的长处”这一道理。然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促使学生进一步挖掘出文章更深层次的内涵“要善于和有缺点的人交朋友,用自己的言行和真诚帮助对方认识缺点,改正错误。”教师通过寥寥数语让学生先读后悟,悟后再读。读悟结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读。当然,王老师在导悟过程中对于学生思维深度的开启还不够到位,比如:学生通过读小柳树的话明白了它的骄傲,老师没有进一步导引学生悟出它为什么骄傲.
四、读有个性
我相信在座的老师都不会忘记刚才课堂上孩子们朗读的情景,有的孩子声情并茂地读,有的孩子配上动作、表情读。王老师力求做到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因情自得,充分保障个体感受得以淋漓尽致地张扬。孩子们读得轻松愉快,读得酣畅淋漓,也读出了更多的创新空间。但有一处细节不知老师们注意到没有:老师引导学生用礼貌的语气代表小柳树对小枣树说话时,有个孩子说:“小枣树,春天都到了,你怎么还不长叶子啊?”老师纠正学生让它说:“现在是春天了。”这个细节反应出老师在尊重学生个性时还是有点放不开。
三、重视了“发展创新”的成效.
“发展与创新”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理念中所提到的“发展”应该是立足于学生终身妇发展的高度,如果这堂课仅仅是让学生认识到“小枣树谦虚,小柳树知错就改,两个朋友都值得交”,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它应该重视长远的成效,让学生将这种认识内化为自身的一种情感、一种态度、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王老师在这方面是做得很成功的。在拓展延伸这个环节,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第二年春天又来了,小柳树和小枣树会发生什么故事呢?“通过这道题的训练,让他们把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升华为自身一种内在的品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然,由于教师和学生激情地投入,让这堂课为我们留下了一些遗憾,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这也反应出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有待提高,对教学重点内容的定位不够准确,以至于在一些并不重要的环节拖延了太多的时间,非常可惜。但我认为王老师的这堂课是成功的,是充分体现了“发展与创新“教育的精神的。

 
热门二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