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孔子拜师》交流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孔子拜师》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内容.这是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学而不厌的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课文比较简短,也比较通俗,有几组近义词,如"拜见———拜访、等候——迎候"等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在课堂教学时有机渗透.
文章的重点内容"孔子诚心拜师"很突出,线索也很分明;而蕴涵着的老子热心收徒的线索也比较清晰.所以,可以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设计意图:
孔子、老子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可贵品质隐含在字里行间,尤其是附着在关键的词句之中。本堂课重在引领学生关注、发现那些内涵丰富、意韵深广的词句,通过理解意思,揣摩内涵,自然进入人物的真实内心。这样,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是立体的,活生生的,语言也会伴随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总人数16人. ,全班的学习 现状:
1、大部分学生从平时的作业、单元检测和期中测试中反映出双基知识掌握得较好。
    2、阅读能力比较薄弱,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把阅读理解放在了重要的位置。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尽情地读,读中有悟:悟情、悟景、悟得。并用迁移方法阅读课外书。
教学中做细课堂教学,做足课外积累,让学生走进生活积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文的生字和有关词语; 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纳闷、长进、敬重、品行”等12个词语。
2、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老子、孔子的品行。
二、过程与方法:
1.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习语文.
3.参考资料:孔子拜师资料目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2、学会借助课文资料袋来学习语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过程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9-10 19:47 编辑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上板填空,复习所学字词。2、指名说:全文写了一件什么事?3、详细学习故事,认识两位思想家。
1、填空。2、口答。
反馈、巩固学生上节课所学生字词及对课文整体把握情况。
二、深入学习课文,体会孔子、老子的品行。1、学习第一自然段。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出示要求:自读、思考:孔子拜师前是个怎样的人?2、指导学生交流。1、提出学习要求:(1)听读,画出描写孔子拜师过程中表现的名子,并谈体会。(2)你觉得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3)找出描写老子对孔子态度的句子,体会老子是怎样的一个人?2、巡视学生听读,指导回答问题。3、指导,评价朗读。
自读。回答。1、一名同学读文。2、其他同学业听读,画有关句子。3、谈体会,回答问题。4、齐读描写孔子表现的句子,用称赞语气。5、分角色朗读二、三自然段。
让学生在听、读、画、想的前提下,自己体会,认识两位大思想家的品行,再能过齐读、分角色读,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加深对两位思想家的认识。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1、完成课后第二题。 2、拓展延伸
1、出示课后第二题。2、指导学生完成课后“选做题”和“综合性学习”。
谈结老子、孔子的印象及学习文章后的感受。
使学生对全文内容及两位思想家形象有一个更深刻完整的认识,并使学生从两思想家的品德中受到熏陶,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另外,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
四、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第二题。2、抄写并搜集孔子名言。3、完成综合性学习。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17、孔子拜师拜 师 前           拜    师远年闻名           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学无止境总觉……不够……   上前行礼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部分:可采用教师口头评价及得分形式评价。2、学习课文部分:学生谈体会部分可采用教师口头评价及表扬形式评价,分角色朗读部分,可让学生自由谈哪位同学读得好,怎么好,并让其他同学学习他(她)读书的语气。

教学反思



主抓孔子求学表现的句子及老子如何对待孔子的句子,来理解课文,使学生的学习能一下子抓住重点,紧扣中心,也使整个教学过程节奏明快。不足是:课前检查复习部分太注重面面俱到,耽误了教学时间,使后面的教学较紧张。另外,学生谈体会时表现出词语贫乏,如果今后再教学这一课,复习一定要主抓个别重点的字词。另,今后教学中,要抓好学生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热门三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