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要求:结合具体情境体会除法的意义。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4页例5相关内容及做一做、练习三。
(二)学习目标
1.借助平均分的活动,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2.在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的数学活动中,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三)学习重点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理解除法的含义。
(四)学习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
二、学习设计
(一)课堂设计
1.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的把12个竹笋平均放到4个盘子里,还记得每盘放几个吗?谁来说说
师:应该怎样分呢?(圈一圈的方法)
师:怎样圈?
师:看来,大家都掌握了平均分的方法。
师:怎样用一个算式把我们刚才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表示出来呢?
师:在除法算式中“÷”它叫什么呢?这个除法算式怎么读呢?
【设计意图:在复习导入环节,结合分竹笋的情境,复习平均分的方法,除号的认识除法算式的读法,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知识的铺垫。】
小结:今天我们接着学习平均分。
2.问题探究
(1)探究例5
师:现在熊猫有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呢?(课件显示)
师:请你动手圈一圈,并列出算式。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圈的,圈的结果怎样?
师: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吗?
师:算式该怎样列?
师:根据分的结果,大家写出了除法算式20÷4=5
师:谁来说一说,这个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是什么?算式的含义又是什么?
师:在这个除法算式中,每个数除了有表示的含义外,还有自己的名称:20是被除数,4是除数,5是商。
(5)巩固练习
课本第14页做一做。
③课本第15—17页练习三4--11题。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平均分的全过程,积累平均分物的经验,也为理解除法的含义提供了很多感知的机会,使学生充分理解了除法的含义。】
3.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除法,知道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还知道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表示的含义。以后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又多了一种运算新技能。
(二)课时作业
1.填一填。
(1)
18里面有( )个2。
(2)
把10个苹果平均分成( )份,每份( )个。
【解析】考查目标1。本题考查学生对除法两种含义的理解,其中第(1)题,除法算式很容易列成18÷9=2,要认真体会除法算式中的每一个数的含义以及平均分中各数量的对应关系。
2.按照算式圈一圈,再写一写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4÷2=7
??14 ÷ 2 = 7
( ) ( ) ( )
【解析】考查目标2。本题综合考察了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和对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认识。在圈的时候,方法有两种,圈完之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算式所表达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