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谈话: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外出旅游最讨厌突然下雨了。今年我打算去“青岛”或 “昆明”旅游。
为了了解这两个城市的降雨情况,我找来了它们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统计图,想请大家帮忙分析分析。
同时(课件出示)“青岛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
2. 复习统计图的有关知识:
(1)师:这些是哪种类型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以前还学过那些统计图的?
(2)师:我准备4月份去旅游,如果只考虑降雨情况,你推荐哪个城市?为什么?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对比,产生认知需求
1.师:能很快比较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呢?
分别看两张图进行比较,有一些麻烦。有没有办法让我们比较起来方便些呢?
2.师:(课件演示)把两张统计图直接重叠
3.师:这样就行了吗?(不行)你认为,这张图中哪些地方需要修改?下面小组讨论。
(二)修改,设计新的统计图
第一次小组活动
(课件同时在重叠的统计图下方出示小组讨论要求。)
1.    小组讨论:
⑴有几处需要修改?说明修改的理由。
⑵怎样修改,提供修改的方法。
⑶组内评价,组长记录成绩。
2.组织交流
标题,折线,图例的揭示。
这里要求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发现图例的重要性及表示方法,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结构。
(三)分析,领悟数据中的信息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师:现在这张统计图统计的是什么内容?与刚才的折线统计图相比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指出:像这样的折线统计图,我们称为复式折线统计图。
2.观察、分析,获取信息。
(1)师:观察这张复式折线统计图,现在能很快比较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吗?
(2)师: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3)师:如果要在7月份去青岛或昆明旅游,要注意些什么?
(4)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分析,你觉得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四) 尝试,探究制图方法
1.谈话:刚才我们通过修改标题、增加图例、改变折线的线型得到了这张复式折线统计图。一位同学也想根据这些数据(同时出示数据),自己画一张复式折线统计图,不过有个问题困扰着他:这么多数据,怎样才不会搞乱呢?
下面我们就试一试,小组合作完成统计图。
2.限时比赛,探索方法
下面是2003年—2006年青岛市、昆明市接待国内游客人次的纪录。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第二次小组活动
(1)分工:两人报数;两人制图。轮换一次。
(2)限时制图比赛。
(3)组内评价,组长记录成绩。
3.组织交流
(1)填写制图日期。
看懂图例。
先完成一条折线,再完成另一条折线。
师:现在你能教教那位同学怎样画吗?
经历制图的过程,通过向别人介绍方法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小结画图的方法。
(2)老师这儿也有一张,跟你们画的有点不一样,那儿不一样?还能看懂吗?
出示纵轴上省略部分刻度的统计图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一)走进生活,看看说说
1.第一题(课件出示作业纸中图2及相关问题)
(1)师:老师要选择旅游公司,南通太阳和南通环球两个旅游公司,规模相同、实力相当。选哪一家呢?请大家帮忙拿拿主意。
(2)看图完成第一题
①纵轴上每个刻度表示(   )人。
②两个公司签团人数相差最多的是(   )月份,相差(    )人。
③十月份跟九月份比,南通太阳公司签团人数增加了(  )人,南通环球公司增加了(   )人。(    )公司增长得快些。
④你们准备推荐那个旅游公司?说说理由。
⑤看了这张统计图,你打算给南通太阳公司提些什么建议?
(3)组织全班交流
2.第二题(课件出示作业纸中图3及相关问题)
(1)猜猜老师儿子的年龄。
(2)小组共同完成第二题。
①观察9岁—10岁年龄段,男生的平均身高增加了(   )厘米,女生增加了(    )厘米。你有什么发现?
②猜一猜老师的儿子今年大约几岁?说说推测的理由。
③你现在身高多少?与我国同龄小学生平均身高比一比,想说说什么。
(3)组织全班交流
3.根据完成的情况组内评分
(二)我当小侦探,辨一辨
1.出示一张有问题的统计图让学生去辨一辨
2.第四次小组活动
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
讨论交流:
①怎样补充完整。
②哪些数据不对。
③组内评价,组长记录成绩
3.组织全班交流
(1)(课件:时根据学生的提供的修订意见,出示完整的统计图。)
(2)小结制图时的注意点。
提示学生从三方面小结:标题要写清楚,图例要标明,数据要画准。
三、课堂总结,分享收获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学以致用,自我评价
师谈话:今天大家收获的可真不少,那你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如何呢?下面,
1.选取自己和另一名组员在 “小组活动评价表” 中的成绩,绘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对这张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谈谈自己本节课小组活动中的表现。

 
热门小学数学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