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空间思维培养
空间性是地理学最基本的特性,是地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最突出的特征。在地理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经常运用地图、剖面图、景观图和模式图等,学习者则要经常借助图形在脑海中建构或操作相关的“心像”。所谓“心像”,是指学生积累在头脑中的大量地理表象,因为情感的激发而被充分调动和活跃起来,并且在理性的梳理和想象的作用下,重新进行组合,从而逐渐形成一个愈来愈明晰、完整的新形象。这种在地理学习中建构和操作“心像”的能力,可视为空间能力。空间能力是地理学科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是地理教育要实现的核心能力之一。
评判地理课程对空间能力培养是否关注及其关注程度如何,首先应分析地理课程标准对空间能力的培养做了怎样的要求与规定。本文从地理空间能力要素、地理空间技能及地理空间表征方式等三个方面,对义务教育和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有关空间能力的培养要求做一些具体分析。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由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四个部分组成,因主要涉及区域,所以其教学内容的空间性强,相对而言,地理空间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多且明显。初中地理课程从经纬线和地球坐标系统开始,直接面向地图和其他图标表征及二维、三维物体的视觉化,要求学生能够建构地理空间概念和展开地理空间思维,随着科技进步,现已扩展到电子地图和遥感影像的运用。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等区域地理部分教学要求学生能够“阅读地图、绘制地图、填绘地图、运用地图和图标说明、运用地图和图表分析、运用地图和图标描述、通过读图获得相应地理知识······”。几乎每个章节都涉及地图和图表的运用,从中可解析出其对学生地理空间能力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