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找次品(五年下册教材134、13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感受到数学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生活中生活中是不是也曾买过次品呢?那么,在众多商品中如何找出次品呢?在小丽买的3中商品中都有次品,看来现在的商品质量还真成问题。这节课我们想办法帮小
丽“找次品”(板书课题)
2、画天平示意图,提问:这是什么?你知道天平的作用吗?怎样使用你知道吗?(为了讲课方便,教师用双手做天平使用演示)
3、有了它,我们就可以找出生活中的次品了
二、研讨新知
1、出示第一种商品:5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怎样才能找出是哪一瓶?(生的回答可能有:用手掂一掂,打开后数一数个数,用天平称一称)
2、教师与学生讨论并否定前两种的不科学以及不卫生性,引导学生采用用天平称的方法。
(1)学生动手用学具摆一摆,老师随机指导
(2)小组内交流一下方法。
(3)全班汇报,在汇报中师生合作,演示同学们的测量方法。(演示中重点强调有几种可能,说明了什么)
(4)对几种方法的梳理,比较:分成几份?每份数量是多少?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3、解决9个螺丝和12盒巧克力的问题,从对比中总结出最优方法。
(1)分组解决
1、2小组解决9个螺丝中一个次品的问题。3、4小组解决12盒巧克力中一盒次品的问题。
(2)动手操作并填表
一:
螺丝个数 | 分成的份数 | 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称的次数 |
表二:
巧克力盒数 | 分成的份数 | 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称的次数 |
(3)观察表一思考:这么多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所用称的次数最少?(平均分成3分称的方法)
(4)讨论:是不是在所有找次品的问题中,只有平均分成3分呈的次数最少呢?
(5)观察表二思考:12(6、6)需称3次 12(4、4、4)也需3次。如何解释这一问题呢?
(6)重新演示两种方法,并用较大的一个数来验证。比如84(42、42)和84(28、28、28)
(或者用更大的数,数越大越能体现出品均分成3份的方法的优越)
(7)小结:由此看来,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时候,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
(8)如果螺丝个数是10个,怎样分?怎样称呢?(引导学生体会不能不过平均分的要尽量平均分)
三、思维拓展
出事137页“你知道吗”让学生小组间研究一下,发现其中的规律。
四、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