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算法多样化的误区



算法多样化的理念,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之一,它为沉寂的计算教学带来了新的方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在运用此理念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误区和困惑,对这些误区进行剖析,会有助于我们更加科学、理性的理解算法多样化的理念。
误区一、把“提倡算法多样化”等同于“一定要算法多样化”
[案例1](出示小猴卖桃的情景,指名说图意,列算式。)
师: 9+4等于多少呢?学生思考后汇报算法。
生1:把4分成1和3,9+1=10,10+3=13。
生2:把9分成3和6,6+4=10,10+3=13。
生3:因为10+4=14,所以9+4=13。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4:因为13-9=4,所以9+4=13。
生5:我知道8+4=12,所以9+4=13。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沉默。            
师:再想一想,想得仔细一点。
生:还是沉默。
师:比如,我们还可以(伸出手指做数数的动作)
生6:(恍然大悟)还可以数一数。
师:(面露喜色)“小萝卜”的想法和你们的想法是一致的。
课件演示:“小萝卜”从10逐个数到13。

[反思]倡导算法多样化是基于原来的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发展,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等问题提出来的,目的是鼓励与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供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案例一,教师一味追求多样化,认为教材呈现了几种算法,就必须介绍几种,如果某一种学生想不出来,就应该进行诱导,否则就不是算法多样化。其实,数数是最直接、最原始的方法,既然学生已经把这种低思维层次的算法给自动舍弃了,教师又何必强迫他去走回头路呢?这种为多而多的做法实际上是违背了“多样化”的初衷,方法多些没有什么不好,但如果片面地追求算法的数量,而忽视算法背后所代表的学生真实的思维状态,就很容易把学生引入钻牛角尖和生拼硬凑的误区,对学生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误区二、把“群体算法多样化”等同于“个体算法多样化”
[案例2]教师课件出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生活实例,学生尝试计算26×35的积。
小组代表汇报本组计算方法,共出现以下四种方法:
①  26       ②  26×35           ③  26×35         ④ 26×35
× 35         =26×30+26×5        =20×35+6×35     =26×5×7
     130        =780+130             =700+210           =130×7
     78         =910                 =910               =910
910
以上四种方法哪位同学能给它们分分类(学生思考)。稍后,师生共同讨论分类方法,得出方法①②③为一类,都是拆加。方法④为一类,拆乘。
师:同学们,对于以上这四种方法你都理解了吗?你能用以上这几种方法来计算56×27吗?
[案例3]教师要求学生独立计算23-8后汇报算法。
生1:  23-1-1-1-1-1-1-1-1=15。
生2:23-3=20,20-5=15。
生3:23-10=13,13+2=15。
生4:13-8=5,10+5=15。
生5:10-8=2,13+2=15。
生6:23-13=10,10+5=15。
生7:23-5=18,18-3=15。
……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一下子想出了这么多种口算的方法。以后在口算时,你想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口算。
在学生的交流汇报过程中,教师反复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并不断给予表扬。在肯定了学生积极思考的优点后对多种算法不作任何评价,只是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当课堂上有很多学生在数手指时,教师装做没看见,任由他们去数。
[反思]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对同一个问题,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有些方法在成人看来是好的,但却给一些学生增加了难度,于是有的教师就觉得与其让他们学习不属于自己的好方法,还不如让他们想怎么算就怎么算,以为这样就是尊重算法多样化。研究表明,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有的是借助动作思维、有的是借助形象思维,还有的是借助符号与逻辑思维。这三种思维水平其实并不在同一层次上。因此,在允许有些学生保留自己算法的同时,适时、适当地进行优化是完全必要的。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
误区四、把“算法优化” 等同于“算法唯一化、固定化”
[案例4]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计算中,出示27+19,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学生除了用竖式计算外,还列出了多种算法:
(1)27+19=30+19-3                 (2)27+19=27+20-1
(3)27+19=30+20-4                  (4)27+19=27+3+16
(5)27+19=26+1+19                 (6)27+19=27+10+9
(7)27+19=20+7+19                 (8)27+19=20+7+10+9
师:小朋友,真厉害!一下子想出了这么多方法。在这些算法中,你觉得这些方法怎样?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
生1:我觉得这些方法都好。
生2:我喜欢自己的方法。
生3:我喜欢列竖式计算。
师:其实呀!列竖式是最简单的,你们看列竖式时先算个位是7加9等于16,向十位进1,个位上写6;再算十位上2加1等于3,3加1等于4,十位上写4,结果是46。我们一起来说一遍。
学生齐说过程。
师:下面就请小朋友用刚才的方法来算一算26+15……
[反思]算法的优化是让学生在群体比较的过程中优化,在个体感悟的前提下实施优化。因为优化是学生对知识结构的再构建过程,是发自学生内心的行为和自主的活动。所以,在实施算法最优化教学时应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探索空间,以及一个逐渐感悟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感悟,在比较中感悟,在选择中感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可是在案例四中,教师过急地帮学生择优,并要求全班学生的方法要高度统一,不仅没有能够把优化的过程作为学生主动寻求更好的方法的过程,而且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精神。

 
热门小学数学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