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与反思


最新资料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山东省莱阳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董福军
■学习目标

1.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2.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某地气温在一天中和一年中的变化特点。

2.通过模拟实验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成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3.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的纬度分布、海陆分布和垂直分布特点。

4.通过模拟实验理解气温的纬度分布、海陆分布和垂直分布差异成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提升科学品质。

5.用实例说明气温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形成尊重科学、探究自然、服务人类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气温资料,说出某地气温在一天中和一年中的变化特点。

2.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的纬度分布、海陆分布和垂直分布特点。

3.用实例说明气温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2.根据前面学过的等高线地形图知识,由此及彼,了解等温线图的绘制原理,会阅读等温线图,分析气温分布的规律。

3.通过模拟实验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成因。

4.通过模拟实验理解气温的纬度分布、海陆分布和垂直分布差异成因。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模拟实验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生活联想法、地图观察法、实验探究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一:用学生身边的知识──“生活小体验”导入你能解释几个小朋友遇到的现象吗?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有哪些规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这些问题相关的知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导入二:用生活中的地理导入 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呢?这些现象反映了气温的哪种变化?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有哪些规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这些问题相关的知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导入三:用上网百度的家乡天气预报导入 气温是怎样观测到的呢?如何计算日平均气温、如何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呢?你会阅读等温线分布图发现和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这些问题相关的知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讲授新课(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归纳提升)一、气温的变化1.小组合作探究发现 (1)我会观察: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多媒体呈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小组长负责协调大家的观点,记录员记录大家讨论的结果和对问题的困惑。 ①读下图思考:日平均气温应如何计算?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又是怎样计算的? 在下面所示的多样化教学策略下,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学情,灵活地安排学生的活动过程: ②读下图思考:气温日较差应如何计算?气温年较差又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成员讨论后,选派代表到讲台给大家讲解展示,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质疑或补充。 (2)我会画图 在下图所示的教学策略下,老师可以灵活地安排学生的绘制过程,让学生在绘图中感悟气温的变化特点: 老师指导学生绘图时,也可以采用下面分步骤的探索过程: (3)我会判读:一步一回头,老师多媒体出示下面的思考题,检查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以及对前面第一章所学五带知识的联系能力。 A、B、C三地,哪里气温年较差最小?各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小组长负责整合探究的成果,形成结论,记录员记录大家的疑问和收获。 (4)我会拓展:在老师的启发引导(见问题下面的温馨提示)下,小组成员合作探究下列问题,以实现对刚才所学知识的拓展延伸。 AB两地,哪个在北半球,哪个在南半球?CD两地,哪个是陆地,哪个是海洋? 温馨提示:南、北半球的判断,可以思考该半球最冷月、最热月出现在1月还是7月。海陆的判断,大家可以做一个想象实验:暑假,到海边游泳,会感觉         (陆地/海洋)吸热快,散热快。         (陆地/海洋)吸热慢,散热慢。然后进一步进行判断。 为了让学生打实讨论的基础,老师可以在大家讨论前,给大家多媒体展示做下面的讲解模拟实验。 小组长负责整合探究的成果,形成结论,记录员记录大家的疑问和收获。 (5)生活链接:老师多媒体出示下面的连线题,以实现知识和生活的链接。 假如你是北京的一名中学生,你会正确判断北京气温的年变化特点吗?动动手,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连线吧。 小组长负责整合探究的成果,完成连线,记录员记录大家的疑问和收获。 2.老师多媒体展示系统化资源,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实现对知识的感悟提升。 二、气温的分布1.小组合作探究发现 (1)我会探索:老师引导学生由等高线联想出等温线,由此及彼探索地理规律。 小组长负责整合探究的成果,形成结论,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的收获和疑问。 (2)我会探究:老师给学生多媒体呈现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自然地收获知识和技能。 7月的北京,天气很热,假如你是北京的一名中学生,你会选择哪里避暑呢? 探究方案一:上山的感觉会凉快一些吗?动动手,根据0.6℃/100米的气温递减率,计算一下下面这座山山顶的温度吧。 小组长负责整合探究的成果,形成结论,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的收获和疑问。 探究方案二:下海的感觉又是如何呢?海洋的夏天会比陆地凉快一些吗?  小组长负责整合探究的成果,形成结论,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的收获和疑问。 探究方案三:往两极的感觉会如何呢?极地的夏天该不会像我们这里这样热吧? 小组长负责整合探究的成果,形成结论,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的收获和疑问。 (3)我会归纳:老师多媒体呈现让学生归纳的问题,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气温分布特点的知识整合和归纳。 小组长负责整合探究的成果,形成结论,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的收获和疑问。 2.老师多媒体展示多元化资源,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实现对知识的感悟提升。 图片小结,情感收获求知开启了我们的探索、发现之旅,一次愉快的科学探索之旅,让我们明白了气温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气温的变化和分布会影响我们的生产和生活。让我们用所学到的知识,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也让我们感受到探索带来的快乐! ■畅谈收获,感悟提升(多样化小结或板书展示,老师上课时也可以自己创造有特色的板书)学习有限,探索无限实践作业 这一节我们学习了气温知识,那么气温是如何观测的呢? 这一个实践作业,同学可以结合阅读课文自学完成,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在周末或假期去家乡的气象台(站)尝试体验气温的观测知识,并与气象台(站)的专家交流对气温知识的认识,以巩固我们课堂上的所学知识,实现对知识的进一步感悟提升。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计以新课标为依据,链接教材内容和最新的网络教学资源,重视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之间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用创设的问题带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感悟和提升。

本节课主要内容有两部分,即气温的变化和气温的分布。可以说,很多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会感觉理论性很强,理解和感悟知识的难度都会很大,如何带领他们对这节课的重难点知识进行突破、并进而获得科学探索方法的体验呢?在课堂一开始我们就可以以生活中的地理或家乡的地理等多种新颖的形式引入新课,在学生感受知识魅力的同时,引导他们进入本节课的探索之旅,培养他们热爱地理的兴趣。在每一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我都是按照小组合作探究发现→老师多媒体、多样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发现进行点拨提升这样简单的讲课思路,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同时自然地获取了地理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加上老师必要的点拨提升,就会既调动学生的探索热情,又增强了他们在探索中发现和感悟知识的能力。这样,我们的一节课不但顺利达成了课时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我们的最高目标──学生的发展。

 
热门初中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