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资源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稻作文化的印记》重点讲述湄公河平原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水稻是喜高温多雨的农作物,因此了解湄公河平原的区域位置对获知其具备特天独厚的稻作生产自然条件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水稻生产又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形成当地鲜明的人文景观,烙印着独特的稻作文化印记。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在了解当地自然景观、感受纷呈人文景观基础上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关注人地关系和因地制宜的意识。
七年级同学好奇心强,形象思维较好,在授课的过程中进行情景的设置有利于拉近课堂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由于该学科初一以地理知识为主,而同学刚开始接触、缺乏生活经验,所学知识主要来自课本。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重视利用和充分挖掘已有图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进行分析。考虑到农村的学生对水稻生产比较熟悉,可充分给予信心和引导,鼓励学生在运用基本地理技能解读图片有效信息的同时联系实际进行思维的拓展延伸。
二、学教目标
1.阅读位置图和地形图,描述湄公河平原的区域位置。
2. 从地形图、气候特征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综合分析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的特点,感受其得天独厚的水稻生产条件。
3.描述和感悟水稻生产情况,分析湄公河平原稻作生产特点。
4.了解湄公河平原聚落景观和社会生活特色,感悟人文景观与地域环境的密切关系,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5.学以致用,结合新案例剖析,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的观点。
三、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根据地图、图表分析湄公河平原水稻生产的自然条件及稻作文化印记。
2.教学难点:解析湄公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第一人称,情景化教学自然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同时结合讲述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授。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堂导学单
六、教学流程(包括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等)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小水稻的烦恼 | 第一人称模拟小水稻寻找安家之处?(出示三平原自然景观图)提问:哪里才是小水稻的家? | 根据图片中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判断并选择水稻的生活场所 | 通过第一人称创设,情景模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看图探究一:走进湄公河平原 | 出示地图《湄公河平原位置图》、《湄公河平原地形图》,让学生根据地图描述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 | 结合湄公河平原位置图、地形图及课堂导学单第一题,描述湄公河平原地理位置 | 通过位置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初步了解湄公河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引导学生进行地图读图训练。 |
看图探究二:水稻的家乡 | 出示《湄公河平原地形图》《湄公河平原气候特征图》让学生根据地图描述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特征 | 结合两图及课堂导学单第二题,完成湄公河平原自然条件的探究环节 | 通过分层设色地形图和气候类型图,探究湄公河平原有着得天独厚的水稻生产条件。 |
水稻生产知多少 | 1.讲诉“米”字由来 2.出示水稻生产环节图 3.探究湄公河平原水稻生产特征 | 1.复述正确的水稻生产环节 2.探究完成湄公河水稻生产特征 | 通过复述水稻生产环节和探究生产特征认知湄公河平原的水稻生产是一项精耕细作、劳动密集型农业。初步感知当地的生产。 |
稻作文化印记 | 1.出示湄公河流域民居图,探究水稻生产对民居的影响 2.除了干栏式民居外,稻作生产还影响着湄公河平原人们生活的哪些方面? | 1.分析湄公河平原水稻生产对民居的影响 2.阅读书本60页的图文资料并完成导学单第四题 | 通过图片和文字阅读,训练学生图文信息提炼能力。感知当地稻作生产特征给湄公河平原带来的稻作印记。 |
湖州印象 | 1.联系家乡,提问:水稻是否可以来我们家乡安家? 2.举例说明,在湖州有哪些稻作文化的印记? | 1.分析湖州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条件,探究是否适应水稻生产 2.举例家乡稻作文化的印记 | 联系家乡,学以致用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为达成情感目标做铺垫。 |
课堂小结 | 小结本课:因地制宜、合理发展 播放视频《揭秘粽子的包法》 | 感悟提升 完成导学单6. | 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发展意识 |
课堂实战 | 牛刀小试 | 完成“牛刀小试”练习 | 课堂巩固提升 |
七、教学实录
【小水稻的烦恼】同学们,我是一颗水稻,喜欢高温湿润的地区。听说你们地理知识渊博,想请你们帮我在下面几个区域中选择一个最适合我安家落户的地点?师同时展示 (图:西西伯利亚平原、亚马孙平原、湄公河平原自然景观图)
生:湄公河平原
【师转承】那么,湄公河平原它位于哪里呢?同时出示地图《湄公河平原位置图》、《湄公河平原地形图》,让学生根据地图描述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
【明确】湄公河平原大致位于10°N—15°N,103°E—107°E,亚洲的东南部中南半岛上,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湄公河自北向南贯穿该平原。
【师转承】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地图,明确了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为什么这里适合小水稻安家落户呢?请同学们读图3-2,3-3,小组合作完成导学单第二部分。(提示:从地形、气候、河湖、土壤等角度思考)
生: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高温多雨;冲积平原、土壤深厚肥沃;河湖众多,水网密布。
【师总结】得天独厚的水稻种植环境。
【师转承】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水稻果实叫做稻米,那么你知道米字为什么这样书写么?
生:(略)
师讲述米字的故事并由八十八道工序引出水稻生产的环节。【转承】同学们,你们谁能给我们讲述一下水稻生产的环节?
生:(略)其他生补充明确水稻生产的主要环节及正确顺序。
【师转承】水稻生产环节如此之多,而每个环节都需要什么呢?
生:大量劳动力。
【师转承】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朗读书本59页第2段文字。
生齐读、回答(略)
【归纳】水稻生产每个环节都需大量劳动,而当地生产水平较低,水稻生产主要靠人工完成【转承】优越的自然条件、当地的稻作农业使得湄公河平原地区人口十分稠密。这一方面满足了劳动力的要求,同时也造就了当地的水稻生产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水稻生产环节图的观察得出(精耕细作,劳动密集型农业)
在此基础上还可引导学生观察感悟图中农民辛勤的劳作,结合身边不和谐的浪费行为,渗透珍惜粮食的情感教育。
师出示湄公河流域民居图,分析特点。
生1:沿河渠、沿稻田而建; 生2:以木、竹为主要建材(就地取材);
生3:坡顶为斜坡,便于排泄雨水;生4:上层住人,下层放置农具和圈养牲畜。
【提问】除了干栏式民居外,稻作生产还影响着湄公河平原人们生活的哪些方面?(引导学生阅读书本60页的图文资料完成导学单第四部分)
物质生活方面:以大米为主食,各种米制食品; 用稻秆作为生活燃料。
精神生活方面:敬畏神灵,崇尚“谷神”、“稻母”,祈求神灵保护,获得好收成(如柬埔寨御耕节);水上木偶戏;邻里团结、关系和睦。
【师总结】在湄公河平原这块世界稻米主产区,水稻生产决定了人们生活的内容和节奏,深深烙印着稻作文化的印记,和谐的人地关系书写着这个地区的文明史。【师转承】长江中下游平原,素有“鱼米之乡”美誉。我能否选择湖州安家落户呢?(出示湖州地理位置图、地形图、气候图:让学生分析湖州本地适合水稻种植的自然条件)
生:(略)
【转承】难怪元代文人戴表元发出了寻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的赞叹。那么,水稻生产又在我们湖州留下了哪些稻作文化的印记呢?
学生:小组探究,讨论完成。
①以大米为主食 ②稻秆也作燃料 ③舞龙,期盼丰收 ④敬畏神灵,丰收后要感谢上苍 ⑤屋顶以坡形为主……
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讨论了湄公河平原的水稻生长条件及对人们生活中的影响,说明一个地域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的结果。各地在选择发展道路时,要根据各自的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发展。
课堂练兵(见导学单)
八、板书设计九、课后反思
1.成功之处:
(1)新课程理念尊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先学后教。本课教学在坚持依标施教的原则下,通过第一人称设置情景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力求开拓学生思维。(2)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资源,通过大量读图,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重视运用已学地理知识和相关技能解决新的问题是本课教学的主要特点。
(3)本课授课通过导学单为载体,读图为主要手段,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法以实现教学重难点的有效突破。同时学以致用,通过联系本土,引导学生运用新授知识分析湖州当地区域生活特色。使学生加深区域位置决定区域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影响当地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特色的映象。从而初步构建学生正确的人地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的科学理念。
2.不足之处:
(1)授课过程中,对于湄公河平原人们精耕细作稻作生产特点的解析处理不是很好,显得较为生硬,同时对于学生情感教育也显得较为突兀;
(2)如何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板块进行整合统一来整体展现特色区域文明处理不佳,比较孤立,缺乏整体性也是本课不足之处。
(3)个人认为“因地制宜、合理发展”这一区域文明发展原则应体现在学生通过本单元多课学习后逐步确立的科学观念,似乎放在此处就讲显得有些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