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教学反思
1.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的探究性教学,要求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体验整个学习过程,而不是灌输。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这一特征。
2. 本节课通过数据资料和实验展示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自探究体验来获取知识并利用多媒体动画课件辅助教学,既很好地解决了重点和难点,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3.通过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让学生及时巩固并运用知识,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体验了知识的价值。
本节课以探索导学法为主,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依据各知识点的联系网络,在教师的层层设疑、学生思索答疑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学法的指导。教学中运用分段反馈来检查学生对各知识块的掌握情况,依次来调整课堂教学,优化课堂结构。平时学生不够关注植物的蒸腾作用及其对植物生活的意义。如何发挥好学生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新课程倡导探究教学的课程理念,达到教学目标,是本节课的要点。本节课的导人首先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其次,本节课课前准备十分充分,有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测定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结果并描述实验现象,有教师展示植物蒸腾作用的演示实验等,在实验证据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得出植物的蒸腾作用的概念。由具体到抽象,很好地引导了学生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保持探究的热情。
同时教师还利用课件解决教学难点“气孔开闭的原理”,通过学生收集资料,教师提供数据等方式为学生探究做好资源和材料的准备。课后让学生通过“DIY”进一步探究气孔的分布,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的精神。
整个的探究过程由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培养了
学生的责任感,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后记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设计并实施了这节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有了直接的经验和体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完成了对知识概念的建构,激发了创造潜能。
学生围绕探究“气孔控制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这一主题,设计了许多方案,创意之妙,出乎我的意料。例如:有的小组将新鲜菠菜叶的叶柄剪掉一部分,然后将其浸入清水中,用嘴沿着叶柄往里吹气,观察叶片正面和背面产生气泡的情况,最后得出结论:一般叶片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而且下表皮气孔数目多于上表皮。想法真是巧妙!还有的小组制作新鲜的幼嫩的蚕豆叶下表皮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滴加5%的甘油溶液(质壁分离),气孔关闭。再滴加清水(质壁分离复原),气孔张开。通过观察实验结果,讨论推理气孔开闭的机制。学生的设计真是“百花齐放”,每一个方案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让我感到欣慰。
二、学生通过思维拓展,增强了忧患意识,领悟了保护环境的意义。
例如观看“忆往昔,看今朝 ”录像后,学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甲说:我国昔日绿树郁郁葱葱的景象随着人类的乱砍滥伐,已不复存在。很多地方变成了荒凉的沙漠,我感到痛心。乙说:光痛心是没用的,今年三月末到四月初沙尘暴横扫大半个中国,我想每个人都深有体会,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建造防风制沙的“绿色长城”。丙说:我倡议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保护我们周围的一草一木,为绿化校园、绿化美丽的哈尔滨献计献策……从同学们激情澎湃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已深深懂得:保护环境,任重道远!保护生态,刻不容缓!
三、教师通过教学,发现了教学对象的难以预测性和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的偶然性。
面对活生生的、随时可能把你难住的群体,我深感责任的重大。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计划、教案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通过实施本节课程,我感到临场应变能力还需加强,同时也存在着疏漏不足。例如:怎样处理课堂上预料之外的问题?如何利用学生互动“生成”的问题作为新的课程资源等需要我进一步的研究。
总之,通过实际教学,我深感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你善于挖掘,学生的表现常常会超出你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