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示范课的磨课过程


今年在长风乡新义小学支教,应中心学校教研工作安排,在9月底给长风乡的新进教师上一节示范课。虽然在他们看来,我是迎江区名师,也上过各种不同类型的公开课,上一节示范课也是小菜一碟的。可是,对于我来讲,既然是示范课,要让新进教师能从我的课上收获一二,就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压力也是不小的。今年我教五六年级的数学,所以,就把目标定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在初次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我采用了传统的、常见的教学设计,也就是整个流程都跟书上一样,学生的操作活动都是在我的设计路线里进行的。我这样的设计意图是因为农村孩子的数学课堂上几乎没有小组合作、没有动手操作,如果给他们开放的操作空间我怕会出现混乱、达不到动手操作的效果,反而会让人有种为操作而操作的秀课感觉。可是我的指导老师——省特级教师胡静的建议让我觉得有必要一试,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动手操作中,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分析、综合、抽象,最后再进行概括,只有动手操作了,学生才有所体验,才能积累活动经验。于是,又产生了2稿。
2稿主要抓住了“允许犯错,错中寻对”的核心去设计教学,如猜想平行四边形是面积怎样计算,允许学生误以为是“邻边乘邻边”,然后组织学生用学具进行验证。在这里,给学生提供的学具也是开放性的,有2个邻边相等但高不等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框架和透明方格纸,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学具去验证“邻边乘邻边”和“底乘高”两种猜想。两种猜想在一次小组合作中完成,这无疑对学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学生会选择合适的学具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进了华三小五(1)班,这是我原来所带的班级,对学生很熟悉,所以也是我试教的首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本单元第三课时,之前和这个班的数学老师做了沟通,让她提前上完前两课时。上课时,当我抛出问题:“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时,全班同学的答案统一到让我不知所措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因为是试教,主要看设计的环节、学生的操作有什么需要改进的,所以,也就随意了一些,于是我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原来,他们是听数学老师说我要过来上这一课,在家都预习好了。是啊,万一学生在家有所预习,结论都知道了,那还怎么进行猜想环节呢?没有猜想,又如何去验证“邻边乘邻边”呢?这是我的困惑之一。课还是要上下去的,再接下来的操作环节,我就直接把两种猜想抛给了学生,尽管这样是不妥的,但我要看他们对两种猜想的验证过程如何,对学具的选择是否合适。在动手操作环节中,还是遇到了我之前所担心的情况,学生对于这么多的学具无从下手,只能在我的指导下完成,这是我的困惑之二。另外,学生在验证“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高”是否正确时,受到了学具的干扰,直接从标有高的平行四边形中沿高剪开了。
带着这些困惑,我又再一次与胡老师进行了沟通,我的想法是两种猜想分两次活动完成,这样学生就不会面对众多学具不知所措,另外平行四边形学具上只标底和邻边的长度。对于困惑一,我不能阻止学生在家预习,万一课堂上有个别同学先猜想是“底乘高”,其他同学都跟风,而没有出现“邻边乘邻边”这个猜想怎么办?胡老师的建议是“预学”。于是,最终的定稿形成了,即紧扣工作室的课题研究主题“预学下的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把课堂上的猜想环节放在课前的预学中完成。最终的设计是在反馈学生预学的基础上,对两种猜想进行验证。一共设计了两次验证活动,先验证“邻边乘邻边”,再验证“底和高”,在剪拼平行四边形时,允许学生剪拼失败,拼不出长方形,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模样有什么不同?沿什么线剪,才能拼出长方形?本节课的重难点都要放在学生的探究学习上,要通过犯错不断引导学生去质疑,激起学生真正的思考。我想,这样的经历是学生难以忘怀的,这次的磨课于我也是刻骨铭心的,一名老师不光要有创新精神和能力,还要了解学生,真正做到放开学生。

 
热门小学数学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