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第10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第10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兴化市顾庄学校  徐春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孔子在思想和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
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分析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初步接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哲学观点。
2、过程与方法
联系已学过的知识或自主阅读、或思考讨论,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探讨孔子言论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收集孔子、墨子、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各派学说的资料,在课上就班风建设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 成就,增进民族自豪感。
学习孔子和诸子百家等学术大师在当时社会变革的时代,敢于独立思 考、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 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鼓励自己努力学习、积累知识,在改革和创新的时代中大展宏图。
二,教学重点:了解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成就。
三,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分清各派的政治主张,帮助他们认识到“百家争鸣”现象是大变革时代的产物。
四,教学模式:121模式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思考  巩固已学知识 (课件辅助)
     1,复习关于甲骨文的概念及内容
     2,甲骨文的一些字的认法,与现代汉字的渊源
     3,复习青铜器的相关知识及司母戊鼎
     4,相应的课件选择习题
(二)指导阅读, 感知学习目标
1,提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1) 孔子的简介——
(2) 孔子在思想和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
          思想方面——
          教育方面——
   (3)百家争鸣——背景、主要流派、意义
2,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教师巡视。
(三)师生互动  解决学习重点
1、讨论:
(1)孔子的简介——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2)孔子在思想和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
    思想方面——仁:社会人群 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
礼: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
    教育方面——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
(3)孔子的学生中有3000多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72人,俗称“72贤人”。
(4)在言传身教过程中,孔子的一些弟子比较细心,将他的每一句话都记录下来。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就将这些言论编辑在一起,形成了一部书,这就是《论语》。
2、讨论: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你同意孔子的说法吗?为什么?
过渡:
自孔子创办私学以来,私人办 学盛行,李定一在《中华史纲》中写道:“孔子开创了民间自由讲学的先河,一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黄金时代便开始出现,它光芒四射,灿 烂夺目,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最富丽的时代。”这个“黄金时代”指的就是“百家争鸣”时期。     
3、讨论:百家争鸣——背景、主要流派及主张、意义
   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正是我国生产力飞速发展的事情,铁器的普遍使用,牛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的发展和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兴盛。
<2>各国竞相改革,新兴的地主阶级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迫切需要新
的政治理论为他们解决一系列问题。
<3>一批士人到处游说,由于士人成分复杂,立场不同,对问题的看法也不同。
<4>自孔子创办私学以来,私人办学盛行,为各派学说的传播提供了舞台。
主要流派:
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政治思想
儒家        孟子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墨家        墨子            《墨子》        兼爱,非攻
道家        庄子            《庄子》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子          《韩非子》         法治
百家争鸣的意义:各家学说自成一体,相互辩驳,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4,讨论: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联系背景内容有四点。
(四)巩固练习  强化学习效果
1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一思想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墨子
2、连一连:
孔子           民贵君轻
庄子            道法自然
孟子           兼爱,非攻  
墨子           因材施教
3、自我测评、《创新设计》选做习题。
4、留3分钟背诵一下今天所学内容。
五、板书设计
一、孔子
1、简介
2、思想家:(1)儒家学派创始人(2)“仁”和“礼”
3、教育家:(1)创办私学(2)有教无类(3)“当仁不让于师”
(4)因材施教
4、《论语》
5、老子
二、百家争鸣
1、背景
2、代表人物及 主要思想(表格)
3、意义

 
热门初中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