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后记 在本课最重要的一个学生活动,也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实验活动“探究空气中的氧气”中,我没有完全选用教材上要求的实验器材。因为在课前准备、自己演练的过程中就发现如果照搬教材上的器材对于学生们而言在实际操作时有些方面太繁琐,还有的器材会给学生对于空气中氧气所占的大约量的认识造成阻碍;对于我而言还会浪费大量准备器材的时间与精力。所以从事半功倍的原则出发,我最终把实验器材改为:盘子变为中号培养皿,装橡皮泥的盖子去掉,细长的蜡烛变为矮胖型蜡烛,上粗下细的玻璃杯变为上下粗细差不多一致的玻璃杯。学生们在探究活动中利用这些器材组装实验后取得了较好的实验结果,也很形象地认识到了杯子中有一种助燃的气体,就是氧气,而且在空气中氧气是有一定的比例的。
当然也发现了实验活动中学生使用火柴时的安全隐患。由于现在的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比较少有机会接触到点火柴再加上他们中的多数动手能力普遍较弱,所以虽然在实验前我已经教给了学生们安全使用火柴的注意点与小窍门,还反复强调了安全性,实在害怕不会点的同学就不要勉强,让组里能干的同学点火柴,但是在个别班级个别小组的学生点火柴时还是有人手被烫到,甚至有人紧张得把放火柴梗的小烧杯也给甩掉而打碎了。这也给我又提了个醒,放火柴梗的小烧杯最好换成小铁罐,每一组还要准备一块湿抹布,以防万一。
反思 本课题《空气》是初三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不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本节的学习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初步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
首先师生一起做深呼吸的小游戏,接着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由学生设计一个小实验或列举实例证明空气的真实存在,再由老师进行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证明空气的真实存在。知道了空气的真实存在后进而提出探究空气中的主要成份(主要是氧气)的含量的任务。这样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从而唤起学生的追求,明确提出探究的任务和目的,采用分组学习和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并从实验中培养严谨的学风,也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学生实验后进行实验器材的整理,对学生是一种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对学生化学学习的态度和化学学习价值观的形成起到很好的作用。另外,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信息及观看视频录像,让学生在阅读讨论中感受化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观看视频录像,扩宽视野,知道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同时培养同学们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意识。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实验危险性不大,常识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是较为适宜的。
本节课设计的特点是:
1、例子引入能够吸引学生。
2、自主活动较为充分,参与面广。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完成本节学习任务,体会到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
3、通过图片资料和录像片段创设情境,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让学生知道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用燃烧红磷的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所占的体积分数时,应先向学生说明实验材料的选择要求,如红磷要过量,并待充分冷却后再测定水的体积,可能会比较准确。
5、探究空气的各种组成成分时,可通过一些问题的讨论或引导学生再设计一些小实验验证,会更具说服力。
6、课后作业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了解更多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健康、环境等方面的危害,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