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化学老师请假调课,今天的数学课多上一节,我们进行了测试,在测试之前的习题课上,我针对之前做过的习题进行了讲解。可问题在于,刚刚讲过的知识点,在接下来的测试中仍然是“全军覆没”。我陷入了沉思。
我的课堂是有效的吗?如果有效果,为什么偏偏在讲完之后没多久,遇到类似的习题却仍然不会做?不要去追求高效了,这样的结果,真的让我失望。失望之余,更多的是对自己教学的一种反思。
课堂的主体是谁?是我们老师吗?我们讲完了,“表演”完了,学生就真正的明白了吗?显然不是。那是不是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讲几个习题,就算是以学生为主体了?好像也不是。我们不妨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来看问题,习题课通常是对之前做过题目的一种再订正,再挖掘,我们除了要获得题目的正确答案外,如果能有新的收获,或许更有趣。
我曾尝试过这样的评价习惯。先让学生整体浏览自己的错题,再思考,然后讨论,最后全班一同解决,再评讲过程中,如果有补充和整理,我也会给出一定的时间去等他们整理好。但是,我总能发现很多学生并没有主动参与进来,太被动。怎么办?
我想可以这样改进一些:引导学生浏览题目时要有重难点,比如重点是自己错的题目,同时标清自己再看一遍又会的题目,再标请自己仍然不会的题目,以等待一会儿有重点听讲。甚至可以列出本节课地重点听讲清单,不至于漫无目的。
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地讨论交流既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没有规划的前提下开始讨论,仍然是要定目标。老师应该做好巡视地工作,深入学生了解学生之所难。
再者,敢于让学生讲解,暴露问题。之前有一段确实做到了如此,但中途仍以浪费时间为由给荒废了。学生有了主动性,还害怕跟不上?所以,再细化学生发言讲解的步骤,也许会有新活力。
总之,待改进的地方还有许多,我会继续努力!
一次测验的思考
文/航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