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后记 这节课本应是学生分组探究实验,但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三种讲授新课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先让学生总读课本,然后根据课本的要求,按照“五步--反思”教学方法和科学探究六个步骤去进行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边巡视边辅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出更正,学生分组实验结束,教师再讲授这节课有关内容及实验过程请注意事项。
第二种方法是教师边讲授新课,学生跟着教师的讲课思路同时进行分组实验。比如教科书P75:设计实验中,怎样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和怎样测量通过电阻的电流I ?在讲授过程中提问学生;学生回答分别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教师再次提问那电压表、电流表应该怎样连接?让学生画出电路图,根据电路图即刻动手接实物图……(以下的实验也是在教师的提示下去进行实验)
第三种方法:教师先用多媒体课件,将这节课所应讲授的内容全部讲授结束,特别强调下一节物理课到实验室做实验一、实验二时注意事项及应该怎样动手进行实验操作。
以上提及的三种教学方法,我都曾尝试,不同的是第一种教学方法是在普通教室进行授课,第二、三种方法则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采用第一种方法讲授新课时,成绩比较好的几位同学收获非常大、记忆犹新,但对于学习一般的同学则感到难,不和从哪里入手去做实验。第二种方法学生动手时全部在教师的指挥棒指导下进行动手实验,大部分的实验小组都能如期完成实验,但学生在听课过程感到压力大,有手忙脚乱的感觉,实验虽如期完成任务,但课后作业检测效果不太理想,学生反映,在上课时只能顾及教师所提示怎样做实验的步骤,其他则没有时间去思考、消化。第三种方法,教师先讲授本节课有关内容,并强调了下一节物理实验课应注意事项及如何进行实验操作,学生上课时轻松,第二节课到实验室做实验时比较顺利进行实验,实验过程感觉良好!
为此,同一节课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收效却不同。课后反思:在当今课程改革理念下,结合物理科是以实验为主的一门自然科学的特点,应该怎样开设物理课堂教学及学生分组实验呢?我认为采取以上的第三种方法较为适宜,通过实验培训学生模仿别人动手能力,为自己日后出到社会谋生会形成一种良好动手习惯,因有创造发明的学生毕竟太少了,绝大部分学生有模仿能力就可以立足社会了。
教学心得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一节内容,在教材编排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节内容是继前面分别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的知识后的一个综合应用,同时又是学生今后学习电学的基础和保证。由于这节内容知识的特殊和教材地位的重要,对于我们科学教师来说就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去教好这一节内容,为此,我们事先就要深读课标、钻研教材、分析学情、精心设计、充分占有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要随机应变及时捕捉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有序组织课堂教学并科学地调控课堂氛围,只有做到这些是上好本节课最根本的保证,这一切仅仅是教师们一个美好的预设,真正的课堂远比我们预设和准备的要复杂的多。下面就我教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一节后的体验和感受总结如下,以供自己借鉴和同行参考。
一、 成功之处:
1、突出新课程理念,关注课标达成。根据本节课标要求,我的理解是让学生更关注过程和方法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又考虑到这节知识是实施科学探究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课例。所以,我在教学过程设计上始终以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线索,让学生真实体验我探究我学习我快乐,感受象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则在教学中就按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展开,(提出问题→猜测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认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始终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进行学习,能有效地进行情感熏陶,也能让学生很好地领悟科学探究这种方法及锻炼了学生实验技能。通过以上教学使我走出探究课堂的误区之一:重探究结果,轻探究过程。
2、巧设问题,归纳拓展。学生在做了电阻一定时测得的电压与电流值,同学们是从表格中的数据找出:在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因学生最近在数学中刚学过函数图象,其实数学方法在科学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此时我会设问学生:除表格法能表示电流和电压的正比关系,你还能用其它方法直观地表示电流(I)和电压(U)的关系吗?最终学生用描点法做出电流(I)和电压(U)的正比函数图象(如下图)。照样在探究电压不变时,电流(I)与电阻(R)的关系时,学生通过与上面类比自然而然就作出了电流(I)与电阻(R)的反比函数图象(如下图)。
又如学生按自己设计的电路图连接电路实物图时,我及时设问学生:我们进行实验时应要注意哪些事项?学生们会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说出一系列注意的事项,如按电路图来连接实物图,连接时开关要打开,电表要选好合适的量程,滑动变阻器开始要滑到阻值最大处等等,结合学生的回答我会作一些归纳性的点评,为了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我们应做到:“一查三看”,即一查是实验前要检查电路图和实物图是否一一对应,经查后已正确无误后方可闭合开关。三看即一看滑动变阻器在开关闭合前滑片是否处于阻值最大处,二看电表选用的量程是否合适,三看是在研究电流、电压与电阻的关系时,眼睛要看电压表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所要调节的相应电压处停止,再去读电流表的读数。这样就能让学生很好地记住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紧接着在学生做好电流与电压和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后设问学生:在前后两次实验时均用到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一样吗?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真正清楚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
3、启发提问,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捕捉学生的生成问题,以“问题生成问题”为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如:在设计方案时,学生给出各种各样的电路图,我们通过缺点弥补法进行完善学生的实验电路图。其中在解决如何调节进行多次实验时,学生们提出通过改变电池的节数和滑动变阻器的方法,我接着追问:这两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简便?学生们通过讨论形成共识一致认为用滑动变阻器来调节简便。又如在选用定值电阻时,有学生用灯泡,也有的学生用定值电阻,我也一一将学生的方案展示出来,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自己设计的与同学相比在电阻的选用上不一样,诱发了新一轮的争论,当时机一成熟,马上追问:你们认为到底是灯泡好还是定值电阻好?这一问题能很好地复习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同时也强化了本实验的方法:控制变量法。这样做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通过这样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使我们走出探究课堂的误区之二:追求探究形式,忽视能力的培养。
4、设计板书,建构知识。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为了帮助学生有效的掌握电流、电压与电阻的关系,一方面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究,另一方面我设计了简单明了的板书,学生能在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对知识做到很好的意义建构,取得较好的效果。板书如下:
第七节:电流、电压与电阻的关系
一:I、U、R三者的关系:
1、R一定时,I 与U成正比。
2、U一定时,I 与R成反比。
二、欧姆定律:(1827)
5、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节课我采用演示实验、实物投影、课件等辅助的教学手段。考虑到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师生双边共同的演示实验的方法来达成课程目标,所以整堂课始终以实验为主要教学手段。又考虑到实验的可视性、有序性、规范性及有效性,我还借助实物投影、课件等辅助手段。如在实验前我将实验探究的电路图及对应的实物图以课件的动画形式逐一展示,有效降低实验的难度,提高了实验的有序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紧接着又把画面切换成实物投影,把实验中的两仪表同时投到频幕上,把画面放大了,可让全班同学均能看到仪表的示数及变化规律,通过自己的观察分别把实验数据记录到课本的表格中,接着把某同学记录的数据展示在频幕上让学生们一起分析寻找规律。这样做既提高了实验的可视性,又增加了实验的参与度和可信度。
二、 不足之处:
1、师生互动性不够,课堂气氛有些沉。主要原因是本节内容是对前面所学
知识的一个综合应用,是考验学生综合运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仪器的能力,只要学生在以上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直接影响本节内容的学习,从本节课教学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前面知识的学习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以后在相应的学习环节中加以强化;也可以看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不够有待提高。
2、教学时间显得有些仓促。主要是整堂课教学中的某些环节不够紧凑,浪
费了时间。如导入教学时,我做了两个演示实验:第一个是当电路中的滑动变阻器变化时学生可以看到电灯的亮度变化,学生自然明白电流与电路中的电阻有关;第二个是当电路中的电池发生变化时学生可以看到电灯的亮度变化,学生自然明白电流与电路中的电压有关。接着设问:根据你看到的情景,你已经明白电流与电压和电阻均有关,接下来你还想进行电路中的哪些方面的探究?因为学生对这个开放性问题显得有点摸不到头脑,也说明这个问题的指向性不够,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时间,最终影响整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
3、某些环节的过渡不顺畅,引发学生认知上出现断层,影响教学效果。如
我们在完成活动一、和活动二后,得出两条结论:分别是在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然后过渡到欧姆定律时,学生有些含糊。我在这里采用叙述式,通过介绍欧姆的其人其事,直接给出欧姆定律,造成学生在认知上不连续,出现认知上的断层,影响欧姆定律的可信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三、 完善措施:
针对以上所谈的教学中的得和失,同时结合与同事的交流,我认为应从下面 二方面加以完善。
1、遵循认知规律,做到循序渐进。首先要让学生上心中有数的课,这样才
能做到有的放矢。所以在教学中,作为教师不仅要抓好课堂教学关,其实课前预习关和课后复习关也是至关重要的。前面讲到学生互动性不够,课堂气氛有些沉,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也说明了学生的课前预习关做得不够或就没有做。其次要充分估测某些知识点的难度值,在难度特大的知识点上要做到合理的分解,就好象给了学生一副通往知识殿堂的手脚架,这样能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
2、精心创设情境,保证课堂时间。不同的问题情境,将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如上面我的导入教学就不够简明扼要,就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进度,最后整堂显得有些仓促。可以作如下的调整:首先给出一个简单电路闭合开关,学生会看到灯亮了,接着设问学生:你们能否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设计方案使灯的亮度发生变化?学生自然想到用滑动变阻器和改变电池的方法,由此受到启发自然就导入了本节“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一节的教学。在问题情境创设时,要尽可能预测到问题的答案。但在实施教学时,不能因预测而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生成问题,也不能因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而不顾自己预设的问题,只有把这两方面问题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把握课堂教学,才能上出一堂完整的课,才能上好一堂自己精心准备的课,。
反思 本节课是实验探究课,本课重点即欧姆定律的内容不是老师强加到学生脑中,而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一定思考和推理情况下学到知识,因此教师的设计教学一定要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注意学生对探究过程的设计和理解 。该讲的还是要讲,该放的一定要放。相信学生能行,能做好,有能力做好。对与实验探究的细节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全面,只有正确理解了实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才能有利与学生更好的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只有转变了思想认识,摆正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猜想——实验——验证”严密的科学探究方法,才能培养学生能力,真正发挥实效。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实验的目的很明确,对实验的方法很了解。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1.电路的连接过程中出现了故障不会检查和改正。2.实验数据的处理不过关,实验数据在绘制图象的过程中会出现误差,导致实验结论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