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厘米和米的认识之前,一直认为这个单元很简单,和生活联系得那么紧密,对孩子而言应该是轻而易举就能学会的。可学生不会测量,不从零刻度起测就不会读数,一根黄瓜长20米,一棵大树9厘米……总之事实远远超出我的预料。
基于此,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学习特点,对于这部分的学习内容,重新制定了教学目标,了解估测的意义和价值,了解一般的估测方法,能够利用这些方法进行估测。
针对重新制定的教学目标,在单元测试后进行了补救。
1、作好估测指导。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估测,之后还要注意把估测的结果与精确测量后的结果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再估测”进行不断的调整,以保证学生形成正确的长度表象。同时,这里形成的某些物体长度的表象,如食指宽的长度还会成为估测其它长度的一个新的参照物。教材中有个练习题,通过参照物进行的估测,同已知长度(门的高度)的比较,来估测其他物体的长度(小明和机灵狗的身高)。教学时,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素材,进行估测练习,同时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总结这种估测方法,但不需要学生背诵。
作好估测指导,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加强生活中测量经验的积累。比如,找出“身上的尺子”:一拃的长度、一步的长度等,把他们也作为标准帮助学生完成日常生活的估测任务。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跟学生说明,“每人各自的情况不同,重要的是记住自己的数据。”
2、在学生掌握了简单的估测方法之后,还要进行一些选择工具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估测方法与过程。例如:要估测下列物体的长度,你打算选用什么估测工具,并说明理由。(1)自己的腰围(2)一条马路的宽度(3)一块橡皮。分小组讨论:用什么估测工具合适,是用拇指、一拃还是一步,合适在哪里?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 启发引导:选择合适的估测工具时要注意什么?师生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介绍估测工具,通过交流,初步了解常用估测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