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三课第二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优质课教学设计


公开课 必修3第三课第二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学设计
北京市第四十一中学 力秀芬

【计划学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做中外文化交流友好使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目标】      

3.2-1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3.2-2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3.2-3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大众传媒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教学方式及媒体】

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法、分组合作探究。

媒体运用:投影片(PPT)。
教材知识结构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应该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特点,互相交流、共同发展。 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多种多样的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相互交流。文化的交流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由此可见,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是很重要的。这一框我们进一步探究文化的交流、传播问题。设问:让我们一起找找身边的外来文化!说一说它们是怎样来到中国的? 找找身边的外来文化!说一说它们是怎样来到中国的?学生举例回答。 通过设问引发学习兴趣,导入正题。
1.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在我们的生活中,文化交流、传播的现象无处不在,传播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1.文化传播的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用PPT出示。提问:请看相关图片你能试试归纳出文化传播主要通过哪几种方式吗? 对图片资料做相应的讲解,引导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其他途径:亲朋聚会、出外旅游、文化活动、  宗教活动、外交活动……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1)观看图片资料 (2)学生思考回答 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通过对相关图片资料的了解,让学生从常见的生活现象中分析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2.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用PPT出示:老外学古筝,中国人学钢琴……全球化,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正以迅猛之势席卷全球。有有心人为它做个结,旁征博引归纳出个结论,地球是平的。这意味着在今天这样一个因信息技术而紧密、方便的互联世界中,全球市场、劳动力和产品都可以被整个世界共享,一切都有可能以最有效率和最低成本的方式实现。这便是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著作《地球是平的》主要内容。当今是一个充满信息符号的时代,一个借助数字影像来满足人类视听感官,激发和培育想象的时代,是什么带着人类的无限好奇,延伸着每个人的视觉与听觉。提问:(1)人们是通过那些手段或工具传递各种知识、信息和情感的?(2)大体的发展阶段?(3)新传媒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旧传媒消失? 注意:新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消失,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你觉得各种文化传播方式的特点是什么?(5)大众传媒的作用? 教师提升观点:可见,世界文化就是在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中发展起来的,世界文化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文化交流的过程 。    (1)学生讨论分析回答:文化传播媒介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2)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3)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a.传播速度越来越快b.范围越来越广c.效果也越来越大 通过设疑和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合作探究,了解文化传播的各种手段及各自的特点, 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交流:做传播中国文化的使 文化多种多样,传播的途径也日益丰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我们也不断吸取别国优秀的文化。今天我们每一位青年学生应该如何做呢?教师用PPT出示图片素材。教师提问:你能列举出哪些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佳话吗? 教师提问: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学生,我们能够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做到些什么? (1)学生讨论回答:各国文化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东学西渐、西学东渐”。(2)学生讨论回答: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以学生自己举例的方式得出各国文化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树立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感。
课堂总结 学习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要把握三点:一是文化传播有多种方式和途径。二是文化传播有多种传播手段,现代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播的作用。三是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在把握以上内容的同时,还要把握其与世界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正是由于文化的多样性,才有了文化传播的需求,才会使社会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 课后活动:深化问题: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学生,我们能够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做到些什么?要具体化。

【形成性练习】

1.秦国攻灭楚国后,为了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派50万官兵驻扎岭南地区。这使得相当一部分人留在了粤东北地区,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上材料体现的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是(   )

A.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战争是文化传播的根本途径

D.古代商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答案】B

2.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媒的发展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         

A.口语   印刷   文字   网络   电子

B.口语   文字   电子   印刷   网络

C.口语   文字   印刷   网络   电子

D.口语   文字   印刷   电子   网络

【答案】D

3.中国古代的中原文化曾经数次受到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侵略”,成为中国文化兴盛的转折点。“五四”时期是一个西方文化急速涌入中国的时期,对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化生长的原点。这一现象说明:(   )                                                     

A.文化因为不同而交流,因为交流而丰富、发展并保持个性

B.文化的交流、融合一定会促进民族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C.中国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总能立于不败之地

D.外来文化的入侵总能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活力

【答案】A

4. 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平台.向世界展示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这表明(    )

A.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B.中华文化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外来文化

C.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D.儒家思想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答案】A

【评价建议】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文化传播就在身边,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但是缺乏对文化传播的理论层面的认知。因此,在本课教学中要注重回归生活,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理性认识文化的传播,通过发现—感悟—提炼的过程,理解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手段,并践行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评价中要注意从学生的观察、表达、分析、解说等多个能力维度入手,肯定和鼓励学生的学习表现;同时引导学生投入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来,从多个层次评价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补充材料】

“东学西渐”和 “西学东渐”

东学西渐是一个和西学东渐互相补充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但在一百多年的“西学东渐”潮流之前,即16至18世纪,世界上却发生着与之相反的交流,即“东学西渐”。东学西渐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东学西渐”的过程,是和欧洲的社会变革过程统一的。他们逐步完成了对中国文化、哲学、社会制度的引进,进行了社会变革和改造。欧洲也由此而发达。因此,泰戈尔说“东方教会了西方一切”!

公元16、17世纪以前的欧洲,在文明的发展中与中国有很大的差距。他们向中国文明的学习先从科学技术开始,这不仅包括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还包括陶瓷、园林、冶金、造船、桥梁、纺织、文学、哲学、兵法、音乐、中医学、行政管理、军事技术和兵法等。之后,又逐步深入到文化,即价值观、思想和道德,再就是哲学,进而对中国社会制度的理性思考。

当时的欧洲,封建领主制的统治本身,已出现了矛盾,一方面,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争夺霸权。为了争霸,就必须加强实力,但欧洲诸国的办法不像中国历史上诸侯那样,以“耕战”发展农业为主,而片面发展商业为主;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天主教罗马教廷的“宗教改革”,强调教徒的个性和自由,反对教廷及其分支机构的统治。西方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东学西渐”,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他们想通过学习中国的先进文明,以增强国力,并冲破天主教的专制。

中国是创造了先进文明的大国,后因自身的保守而处于衰落之中。从郑和的既无军事又无经济目的的航行以后,中国的明清两代四五百的时间内,由巩固集权官僚制度而生的保守势力,严重抑制了社会的变革,文明基本上停滞不前。直到在社会变革中吸纳、改造从中国引入的文明和制度因素而发达了的欧洲列强,又反过来以武力侵略中国时,中国人才被动地意识到自己的衰落,并由一部分先进分子倡导变革,开始向西方学习,中国才从停滞中走向新的进步。

这就是“西学东渐”的发端和过程。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学术思想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拒绝、排斥,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由来华西人、出洋华人、各种报刊、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作为媒介,以澳门、香港、其它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最值得一提的是,最近二十多年的“西学东渐”,是真正促使中国全面走向富强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融合了新的“东学西渐”而进行的。

温家宝《在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的讲话》

中国和欧洲的文化都源远流长,共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早在1000多年前,中国的商品和文化就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南欧国家。公元13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来到中国。16世纪末,西班牙人门多萨写的《中华大帝国史》一书,是西方第一本全面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宗教以及政治、经济概况的著作,在欧洲引起轰动。《周易》、《老子》、《论语》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翻译介绍到欧洲,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东学西渐”。18世纪,欧洲近代的先进科学文化成果传播到中国,掀起“西学东渐”的热潮,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取向。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推动了人类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中西两国文化交流从未中断,近年来更趋活跃,形式不断丰富。双方举办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活动。不久前,互办“中国文化节”和“西班牙年”,分别向两国人民展示了精彩纷呈的传统和现代文化。中西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广泛进行。在华学习的西班牙学生有近千名,中国有16所大学开设西班牙语教学。2005年,两国还举办了“中国大学校长论坛”。2006年,塞万提斯学院在北京开设分院,成为促进中国和西班牙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这些都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希望两国的文化工作者特别是青年学生继续携手努力,不断密切两国文化交流,为中西友好世代相传作出新的贡献。

 
热门高中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