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教学反思


 (一)课堂生机勃勃、张扬个性
  叶澜教授提出应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不能机械化,程序化,而应洋溢着生命的活力。由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甘愿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相处,使学生能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以一种愉悦、积极、兴奋的心态参与到学习中来,并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评价、反思等活动,使学生个性在活动中得到张扬。
  在课前教师有意识的设计一个让学生自我介绍的舞台,并在鼓励与奖励中有意识的弄乱讲台桌上的东西。通过创设帮老师整理讲台,学生心情放飞开来,无形中融入到学习中来。接着,又设计了一个问题:“接下来我们再来玩一玩,怎样玩?请小朋友把信封中的东西倒出来,分一分。”让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互动,给予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之间不仅能展示自己的想法、见解,还能通过合作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使认识渐趋完善、深化。另外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对学生的见解给予积极评价,真正体现教学相长。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有利于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转变教学方式、促进主动发展
  现代教学论认为,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的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研究者。教师要站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观的高度,创设“独立思考、自主发现”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学会发现,学会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以“自主、探索、合作”为本节课的重要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图形进行分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主动发展,激发智慧潜能、调动学习兴趣。
  (三)精心选择素材,体现数学味
  教师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上,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学习素材,使教学内容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上教师在实物的基础上,又精心选择生活中常见的数学图形,让学生进行探索分类,使学习素材由实物向数学模型转变,由具体向抽象转变。从而使学习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不仅在知识上得到迅速的成长,而且真正体会到战胜困难取得进步的欢悦,有利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四)进一步讨论、研究的问题
  1.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必须让学生广思、深思,也必须要给予相应的比较充足的思考和探索的时空,但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把握时间?
  2.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怎样合理的布置合作学习的活动任务?
  3.在独立操作后,学生汇报出现把红、黄、蓝的圆片摆成一个房子,教师该如何评价,如何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为本课的教学服务?
 这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按一定标准分类,这节课则要让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课题是《整理书包》。教学活动世界和河南博云科技有限公司出品的《中小学教学同步课件展开的。
  学生观看:课桌上有很多书。
  师:书真乱,我们来整理一下吧?
  生1:什么是整理呀?
  生2:就是分类。
  师:你准备怎样整理呢?
  生3:大的放在一起,小的放在一起。
  师:你的意思是按照大小分,可以。(板书:1、大小)第一种。(暗示还有不同的整理方法)
  生4:大的放下面,小的放上面。
  生多:说过了。
  生4:不是大小,是从大到小。
  师:明白了。(2、从大到小)
  生5:按科目分,语文的一起,数学的一起,英语的一起。(因回答问题的人很多,我忘记了这个同学的名字,很佩服这位同学的概括能力。科目一词出现在课程表中,不知道他是不是看课程表了解的,如果是,说明他很善于观察。)
  师:上课时很好找。(3、科目)
  生6(陈子安):按课表分。
  师(不理解地):怎样分?
  生6:看课表里有哪些课,按课的安排分。
  师(领悟):哦!有顺序。(板书:4、课表)
  生7(梁启正):按星期分。
  “啊?”有的孩子情不自禁地张大嘴巴,啊出了声音,我也一时没明白怎么分。
  生7:就是看看星期一上什么课,把这天用的书放在一起。今天不用的放在旁边。到星期二也这样的。
  噢!理解了。
  师:把一天要用的放在一起,可以。(板书:5、星期)
  生8(王鲁月):按文化分。有文化的放上面,没文化的放下面。
  我差点被逗乐了。在她的心里哪些有文化,哪些没文化呢?她说:“语文最有文化,然后是数学、英语,接下来是音乐、品德哪些。”
  (板书:6、文化)
  生9:书和书放在一起,本子和本子放在一起。
  师:很清楚。(板书:7:书和本子)
  生:“我有不同意见。”
  生:“我还有不同意见。”
  ……
  师:我们看看电脑上都是怎么分的。(演示按科目分)
  “和我的一样!”一片欢呼!
  (演示按书与本子分)
  “我也是这样想的。”没有得到表现机会的蹙着眉,委屈地说。我安慰道:“是这样分的举手我看看。”还真不少。“恭喜你们。”
  这时,陈可的手已经整理他书了。我看见不少孩子都坐不住了。
  师:“我们来个整理比赛,看谁整理的有条理。”
  孩子们立刻拿出所有的书,书包放在书柜里的孩子纷纷去取。
  “老师,看看我的。”
  “老师,看看我的。”
  “老师,看看我的。”
  ……
  呵呵,我马上招架不住了。
  师:“整理好的小朋友请举手,谁最安静我就看谁的。”
  ……
  展览了三个同学的“作品”,并让他们说说按什么标准整理的。
  师:“你是按照什么来整理的?”
  这下,全班小朋友都嗷嗷叫着举手。
  “赶快跟你的同桌说说。”
  一阵痛快的表达后,静了。
  接下来是给铅笔分类……
  反思:
  自主的整理活动。本节课有两个活动,整理书包和给文具盒中的铅笔分类。这两个活动与平时设计的活动不同,随着学生的脑力活动的展开,学生不由自主地有做的欲望。我是看着学生的表情安排活动的开始和结束的。
自愿的表达需求。从“你准备怎样分”开始了新课,没有动画,没有故事,完全是抽象的脑力活动。十几分钟后,每个学生都有了表达的需要,同桌的互诉心声把课堂推向高潮。真实的交流互动感染了我。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也安排过同桌交流的环节,但孩子们表现冷淡。为什么今天他们这么愿意表达?我想是源于每个学生都整理了书包,参与了活动。动了也就有说的内容和要求。他们要表达是自己的想法不是重复别人的语言,这次的说是一次创造性的表达。如果无话可说,怎么会有想说的愿望呢?
  逆向的教学安排。《新课标教案设计》这样安排本节课:整理——汇报。先感知,后深化,是顺向,符合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回顾本节课,我的安排是:设想——整理——汇报。有了很多的精彩设想铺垫,避免了学生的整理活动的盲目性,整理有条理性,有成就感。先猜想,后验证,是逆向,符合科学研究的规律。
 要带着一年级的孩子学《分类》,我准备用学校虚拟光驱中的资料。上课就像看电影,大人也喜欢。没料想,连续三次刚放到正文就死机。“哎!”我带着大家一声长叹,开始了一枝粉笔的白色表演。
  开场回顾:
  师板书:分类。
  师:认识吗?
  生:认识。(分类)
  师:谁带着大家读。
  生(领读、齐读):分类。
  有孩子扑闪着黑亮的眼睛,疑惑地左右询问:分类?什么意思呀?
  师:谁知道分类是什么意思?
  好几双小手举的高高。看来,这是藏龙卧虎的地方。
  王鲁月:分类是圆的和圆的放在一起,方的和方的放在一起,三角形和三角形放在一起。(书上的习题有分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看来她看过了。)
  陈可:分类就是红的放在一起,黄的放在一起的。
  源昊:分类就是把一样的放在一起。
  生:比如西瓜和西瓜、苹果和苹果、橙子和橙子这样子。
  反思:学生心中已经有分类的认知经验。词典对分类这样解释:根据事物的特点分别归类。孩子们不能用语言抽象出分类的特征,但是他们对分类的理解很到位。我确信,在练习时,当他们把会飞的动物涂上颜色后,我告诉他们会飞的动物有翅膀,这就叫会飞动物的特点。几个题目过后,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能理解特点这个词的含义。
  考虑学生的已有生活和知识经验是教学的基础,但不是教学的目的。教学的目的是给学生新的知识,帮助他们积累更丰富的经验。对词汇的理解是需要教师讲解的,只有渗透没有点拨,学生的进步是缓慢的,也是不相信学生学习、吸收消化能力的表现。点拨有利于悟性高的学生的加速成长,点拨可以疏通思维的堵塞,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特效,即顿悟。

 
热门小学数学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