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
日常的教学之中,我们常把教师平常所上的课称之为“家常课”。然而,平时很少有老师愿意别人听自己的“家常课”,原因有二,一是怕这样的课发挥不出自己的水平;二是怕这样的课上不好,给别人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
为了打消老师们的担心,任何一个走进“家常课”课堂的人,都应抱着一颗平常心,用心去体会老师们的一言一行,用心去感受着他们平常而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诠释。
今天,有幸听了三位老师的“家常课”。她们独到的课堂语言,从另一个侧面给我们展示了教学的魅力。
一、平实与真切流淌于娓娓道来之中
【片断】
师:请同学们把5/9×2、3/7×3、1/8×6、9/10×1、8/9÷2、7/8÷3、2/7÷10、5/6÷1做在草稿本上。
学生静静地在草稿本上完成作业。
师:我要请一名同学说说答案,其他同学互换后批改。
学生陆续回答问题,教师对出现的问题一一解答。
……
师:2/5小时行18千米怎样算呀?
生1:先算18÷2,算出1/5小时行多少千米,再乘5,就是1小时行的了。
生2:先算18的1/2是多少,也就是1/5小时行多少千米,再算5份是多少就是1小时行的了。
师:(板书)18÷2×5=45(千米),18×1/2×5=45(千米)
师:如果把上面两个算式一组合。
生:18÷2/5×5=45(千米)
师:从上面我们发现了什么?
生1:除以一个分数就是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案例中,教师没有采用任何特殊的手段,更没有有意识地运用什么方法,就是无意识地采用了最平常的启发与引导式方法展开教学的,学生在教师一步一步的引导之下,不仅顺利地掌握了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而且,有效地与原有分数乘、除以整数的计算有机融为一体。整节课看似平常,但在平常之中有效地解决了教学内容,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二、真意与本质形成于循循善诱之中
【片断】
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循环小数的现象后。
师:这两个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呀?(指除出来的商)
生:他们都除不尽。
师:那他们有没有不同的地方?
生:有,那个从小数的第一位起就一样的,(指着说)那个从小数的第二位起,两个数两个数都一样的。
师:你们看过他们每次除的余数了吗?(边说边指着)
生:第一个是9、10不断变,第二是10、12不断变。
师:这与以前认识的数有什么不同。
生:老师,我知道它是循环小数。
师:嗯!不错,像这样的小数我们就叫它循环小数。
接下来,学生在老师一步一步循循善诱的引导下,逐步发现循环小数的特点,掌握循环小数的表达方式。
案例是一位老教师上的课,教学中没有任何花架子,也没有任何所谓的新意,有的只是教师认真而又执着的引导,踏实而又实在的精神。正是有了教师这份认真而又执着,为学生的学习铺下了前行的路标,学生才能发现循环小数的特点,掌握循环小数的表达方式。而这一切又恰恰正好充分体现了教学的真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掌握相应的知识。
三、快乐与学习融会于喃喃细语之中
【片断】
师:同学们,我们把拿来的盒子以小组为单位,合起来分一分类,行吗?
生:行!
学生开心地“玩”起了分盒子的游戏,不一会儿就有不少小组按自己的想法分出了相应的类来。
师:那个组能把分好的汇报一下呢?
生:我们,我们。
生1:拿出一个长方体说,这是长方形。
师:同学们,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呀?
生:老师,这是长方体,我从书上看到的。
师:嗯!你真不错。
师:(出示一个圆柱体说)你有这样的形状吗?
生:我有,我有。
师:你摸一摸,说说有什么感受。
生1:粗粗的,特别滑。
师:什么特别滑呀。
生:像肥皂那样,滑滑的。(下面学生大笑,老师也笑了。)
师:大家说是这样吗?
生2:(一边在桌上滚一边说)也能在桌子上滚的。
师:嗯!是的,我们把这样的形状物体叫做圆柱体。
……
以上的师生对话,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再平常不过的了。然而,上课的老师总是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用儿童喜欢的语言,耐心而又细致地沟通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孩子在细语呢喃式的交流中,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需要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征。同时,轻松而又亲切的话语,不仅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更帮助了他们体会到学习过程中应有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