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源于生活,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在教学时,我认为应尽量从生活中取材,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如,教学《买文具》时,可以设计学生到“商店”购物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认识到购物应先看文具价格,再考虑需要有几种款式的人民币才可以应用自如地买文具,并体会到人民币的币值。又如,教学《利息》时,在课前,我布置学生自己调查银行或储蓄所定期整存整取存款的利率及国债的利率,学生有的通过网上查阅,有的通过电话查询,有的直接到银行调查获得资料……,获取渠道的多样性说明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堂上,我让学生应用所调查的两种利率计算同样的钱购买三年期国债和整存整取三年存款的收益哪个大?相差多少元?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所调查的材料帮助解决身边的问题,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从而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改编为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如,在教学 “进一法”时,可以和“去尾法”同时出现进行比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a.一本作文簿一元钱,如果你带3.5元,可以买几本作文簿?b.每块砖1平方米,要铺32.4平方米的房间需买几块砖?在学生理解问题后,同时注重知识的应用,如,“此题为什么要用‘进一法’?今后日常生活中如何解决这类问题?”等等。
让旧知、学法迁移应用,自主解决问题
数学科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在现行教材中,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如: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方法是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方法的延伸;比的基本性质是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延伸等。在一些迁移性强的知识中,教师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自学引导上,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力,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而在教学一些几何图形的面积或体积公式的推导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图形的转化思想迁移应用到新知识当中。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可以让学生大胆进行猜测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关系,引导学生找到“等底等高”的关系。学习《圆柱的体积》,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圆转方”的思想来合作切拼圆柱形实物,在学生理解切拼后物体“等积变形”的前提下,利用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自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这样,既轻松地解决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又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这就为“教为不教”创造了条件。
此外,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联想,自主把课内结论向现实生活实例延伸,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实用性。如,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后,可以让学生联想自己所在的教室是一个长方体,分别指出这个长方体“模型”的长、宽、高,并求出教室墙壁要粉刷的总面积,让学生发现,求教室的总面积不能只是按照表面积的公式计算,进一步认识到生活实际与课本理论知识的区别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