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借助直线表示正、负数》听课笔记


几点教学建议
1.课题设计不够精准。
2.正数和负数的“相反意义”特性是前两节课的内容,不必再列入本节课的学习。本节课重点在于利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负数,从而加深对“负数”的理解和应用。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例1和例2的学习不够扎实,学生对正、负数的“相反意义”特性理解和运用不到位。这就提醒我们,要特别注意落实好相互衔接的每一课时,上好每一节课(而不是仅仅上好公开课)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3.备课务必充分,要认真阅读教材、教参,首先老师要吃透教材(例如教材最后的“回顾与反思”极好地概括了“负数”这一节的知识要点,可惜学生和老师都没有给予特别地关注和使用),要充分预设第一环节的重点、难点、关键点以及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堂上学生对于“分界点”、正方向标示、使用直尺规范作图等出现错误,反映出老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设不足,没有做好导学提示。好课的前提是老师细致每一环节的精细设计、说的每一句话(特别是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课堂效果不理想,有时并非学生课堂表现不好,可能是老师的预设还不够精细、不够科学、不够完善。
4.第二个学生黑板演示时,在第一个学生的原图上进行描点标出位置,又不使用彩色粉笔,作图效果不佳。教师应该提示学生画一条新的数轴,标出1.5和-1.5的位置,讲清楚、演示明白。这个细节体现出老师和学生都缺少精益求精的学习要求。
5.探究学习完成后,一定要让学生“回顾整理导学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然后再进行课堂练习。
6.学生遇到个别难点时,教师可以侧面提示学生,尽量不以教代学。
7.本节课学生自学过程真实有效,还能够自主到黑板上展示,其他学生纠错、补充发言都很积极,学习状态非常好。
9.本节课的导学案设计特别注重了教材的探究学习过程,没有用做题代替教材的探究学习,是一个有示范效果的导学案设计。展示环节,如果老师能穿插进去科学有序的过渡语,将整个学习过程呈现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就更好了。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展示,总感觉多好的教材被分割成一个一个问题,失去了活力和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热门六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