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个内容比较抽象、难懂。李明洁老师在讲解这节课时,能够结合学生实际、抓住重点、迁移难点。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感知体积并认识体积单位,课堂效果非常好。
主要表现有:第一,学生参与度高。整节课从开始到结束,都注重让学生口头表达、动手操作,引导其回答问题,主动参与课堂,加深了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认识。第二,课堂趣味性较强。李老师在讲授时,提供了丰富的教具,例如量杯、石块、粉笔盒、绳子等,带给学生直观的教学感受,从学生实际出发,体会1cm3、1dm3、1m3的实际大小,进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第三,教学方法多样。导入时运用故事、探索时注重实践、认识体积单位时以小组讨论和自主思考进行,确保学生在理解枯燥的概念时,能始终积极参与课堂。对课堂时间把握比较好,流程清晰,重难点明确。整节课思路流畅,特别棒。
同样是教五年级学生,本次活动之前,我刚讲过这节课的知识,跟李老师一对比,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例如讲解抽象性知识时候,过于敷衍,并未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感悟、语言表述;并且在课前,对教材及教参的研究不足,课上重难点体现不明显。虽说最终做题时候,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也不错,但是死记硬背程度居多。
因此,今后上课时,应注重:第一,课前认真研读教材及教参,并且可以借鉴网课等教辅资料,了解本节课的性质及目标,设计教学方案时突出重难点,把握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第二,课上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参与教学过程,同时注重口头表述,使知识真正的融会贯通;第三,课后及时反馈,通过练习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找到困惑点逐个击破。通过以上方法,不断提升自我教学水平,带给学生更好的课堂体验。
听了李老师的《体积与体积单位》收获挺多的,因为我从来没有教过五年级,突然看到这节课赶紧去找五年级老师借了课本和教参来看,但是并没有很清晰的思路。现在听了李老师的课,又听了各位老师的评课之后就大致有了一个轮廓,对这节课的知识点又有了一个比较身的认识。
李老师本节课的教学中一开始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放入石子并观察水的变化,讲到1立方厘米时让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1立方米时构建了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让学生来往里边站,真实地感知1立方米到底有多大,不仅为学生建立了体积单位表象,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参与到了课堂教学过程中。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认识了体积,体会了不同的体积单位,也非常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评课过程中李杰老师问到有没有看课标,我想到自己确实没有这个习惯,这样容易导致对知识了解的不够透彻。说到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生活中的例子时想到的好像也就是书上的举的例子,一时间竟然想不到还有其他的,这让我想到如果是自己来备这节课学生突然说到一个例子是不是能够及时地反应过来,教育机智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自己的思维局限性和备课的不充分,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
总之,受益匪浅,收获了知识,反思了自己,以后也会更加努力。
第一次参加工作坊活动,很开心能够加入李杰老师的工作坊,参加完整个活动,我感觉又回到了自己的舒适圈,回到自己刚带去代课的时候,有好多优秀教师的指引,我迅速成长,非常喜欢这样的教研氛围。
工作坊和我一样的青年教师比较多,我们都分在农村学校甚至山区偏远学习,没有浓厚的教研氛围,教研意识不足,教研体制落后,而我们青年教师是需要通过教研活动来提升自己的,李杰老师的工作坊给了我们一个平台,给我们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一个成长的空间,给有点迷茫的我们指引了方向。整个活动流程在群里已经提前说过,虽然因为疫情我们进行的是线上活动,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大家学习的热情,整个过程我都感觉很轻松愉快。
本节课虽然是一节概念课,但是李明洁老师整个上课过程非常流畅,教态得体大方。首先从乌鸦喝水的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接下来通过实验观察水面变化,让学生感知不同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引出体积的概念。再通过比较两个大小不一样的长方体,得出需要统一单位,就此引出体积单位。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感受不同体积单位的大小。这节课李老师准备的很充分,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值得我学习。
讲课结束后,每组代表进行评课,老师们从各个角度进行评课,李杰老师总结评课,我结合自己,主要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读课标。我参加工作的时候,自己买了课程标准,可是我几乎没有怎么读过。李杰老师评课的时候问有没有看这节课的课标,我才匆匆忙忙的翻出来去看。以后每节课,都要结合教材、教参、课标来认真备课,对知识点理解透彻。
二、对教材要进行创新,与时俱进。随着时代发展,课本上的一些例子现在的学生们都没有见过,那么就需要我们来进行创新,给学生举见过的例子,生活中的例子。
三、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就是一张白纸,如何激发如何引导全在我们老师。李杰老师提问1cm3,1dm3和1m3,老师们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发散思维,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我相信如果课堂上提问我们的学生,他们的答案肯定更有意思,千奇百怪。对单位大小的掌握也会更牢固。
每一次学习都是一种成长,我非常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感谢李杰老师搭建学习平台,带领我们不断学习共同成长。相信在未来的教学之路上我们会越走越好,越走越远。
生本数学,思维起舞
3月24日,工作坊在李杰校长的主持下进行了线上课例研讨活动,李明洁老师作课。明洁老师的课堂重难点突出,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表达,课堂环节紧凑合理,整节课很顺利。针对本次研讨活动做如下思考。
一、地位
体积与体积单位这一节课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与长度单位、面积与面积单位,从长度、面积再到体积与体积单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征,从知识面上更容易联系旧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类比和归纳能力,这样做也导致这成为容量很大的一节课,在这节课上,学生不仅要通过实验观察,理解体积的含义,还要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米、立方厘米,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让学生去想、去感受、去描述,从各种活动中对体积意义进行探索,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推理能力。
二、教学实施方法
1.要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采用自主学习和信息发布的方式,分享交流学生对于体积的认识和了解。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信息,这些都能够成为教学的生成资源,为体积意义的理解找准学生的现实起点。
2.可以将书本阅读和体积意义理解相结合,不纠结于体积概念逐字逐句地解读和探究,而是要加强学生对学习活动过程的体验。
3.要基于大板块的任务活动,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促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应用和解释与体积相关的知识。通过比较体积大小,丰富体积的比较方法,加深对体积意义的理解。
4.要注重体积单位的表征感知,帮助学生建构“图形与几何”领域计量单位的表征体系,感受一维、二维、三维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5.要注重体积材料的变式操作,渗透体积守恒思想,感知体积与面积变化的区别和联系,为学生深化理解体积概念提供帮助。
三、量感的培养
调动多种器官感知来学习。心理学上的感觉是知觉的基础,而空间知觉又是多种器官协同作用的产物。在“体积单位”教学中,教材安排了不同感官参与的活动,以此来帮助学生建立精确的空间大小知觉。通过说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再引出体积单位,给学生一种结构化学习引导;在认一认的活动中初步感知体积单位;让学生亲历做体积单位的过程,理解体积单位的本质意义;在找体积单位的练习中,内化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这些丰富的体验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解体积单位的含义,让学生建立常用体积单位际大小的认知,以帮助他们最终在头脑中形成这些体积单位的明确概念。
体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李老师通过“乌鸦喝水”这个大家熟悉的故事引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物体占有空间,加强了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
这节课增加了很多生活中的素材,说明了李老师比较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数学。
体积单位比较抽象,通过做一做,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了表象,也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
李老师的课堂中,其中有一个环节对于学生的引导性过强,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教学,因为带的是低年级的学生,总认为学生想不到、做不到,很多时候和李老师一样对学生的引导性过强甚至于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这点在听课的过程中感触较大,在之后的课堂上要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地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最后李杰老师强调的在听课前一定要研读教材和教参,在听课前做好准备也更有助于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在之后听课前,我一定要全面了解本册教材,如果时间紧,至少要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参考资料和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做一定的分析,便于评课时能较快地切中要害。
3月24日的工作坊活动,让我感觉到大家的很多做法都值得我学习。通过这次活动,我的收获很大。
活动开始,李明洁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课。在观看李明洁老师的视频课中,学到了很多。首先,从乌鸦喝水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进行实验,学生乐于探究。实验之后在进行对比,学生理解就比较到位,从而再引出本课主题:体积,学生理解就比较到位。这样的故事——实验——比较——引出主题,层层推进,吸引学生兴趣,加深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其次,课前的实验及课中的让学生围个1立方米的空间,看看能站多少人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亲历中感受数学,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再次,这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对于体积的概念等,课上李老师多次让学生齐读、说一说,让学生自己说,在说中理解,并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讲完课后,工作坊各小组的老师们也都分享了自己的想法。有的从整体上进行分析,有的从细节处着手,条理清晰,说的都非常到位。大家的发言让我意识到自己听课时思考不够,思路有些局限,不够开阔。比如让学生围起来感受1立方米能站多少个人时,起初我只想到了这个方法形式挺好,让学生参与获得结论,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印象更深刻。但是却没有考虑细节。对于五年级学生,围一个1立方米的大小时,由于学生身高都高于1米,所以所围成的体积应该是1—2立方米,忽略了数学的严谨性。
最后,李杰老师做了总结,首先提醒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比如课本上是影碟机,但是对于目前的学生来说,很少有人见过。所以要考虑学情,可以换成教室里或生活中见过的事物。其次,在上课前,老师也要更多地思考,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多想一想。课堂上,也要让学生多思考,多说一说,让学生自己总结结论。另外,对于本课中统一单位的必要性,要做好过渡。学生能想出来方法的就让学生多说,学生想不出来的就要有提示,视学生情况而定。
每一次的工作坊活动,都让我有新的认识,对于自己平时的课堂,参考教参较多,但是对于课标,却没有好好研究过,所以对于听课后,我所能想到的就很少,思路不清晰,也不够严谨。大家的发言让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作为青年教师,在工作中,要多学习,尤其是课标及各类书籍,要多看,多钻研,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