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认识》学案设计


一、课前调查。
1、请你到生活中找一找,看看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外形或表面是三角形?把它们记录下来,准备在课堂中展示。了解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仔细阅读课本第22页例1前面的情境图。说说从这幅情境图中,你能找出哪些以前学过的图形?
二、自主探究。
活动一: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做一做。你能想办法做一个三角形吗? 试试看。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再对照课本22页,看课本上是怎么做三角形的。
2、画一画。请你在脑子里想一想,三角形是什么形状的,再在练习本上试着画一个三角形。
3、自学课本22页,说一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讨论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准备在课堂中展示。
活动二:探究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1、请你准备4厘米、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小棒各一根。
每次从4厘米、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小棒中任意选三根,试着围三角形,并且记录好每次选用的小棒的长度以及能否围成三角形。
填写好下面的表格。

第一根小棒的长度第二根小棒的长度第三根小棒的长度能否围成三角形
( )厘米( )厘米( )厘米
( )厘米( )厘米( )厘米
( )厘米( )厘米( )厘米
( )厘米( )厘米( )厘米
2、思考。选的都是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比较三根小棒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根据你的实验操作你能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应该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发现准备在小组里交流?你准备在课堂中展示的精彩发现是:                                    一、      试一试。1、通过上面的学习,请你完成第23页的想想做做。2、试着在书本上完成第24页的第2、第3题。四、自学质疑。1、学习中有什么困难吗?如果有请你及时记录下来,老师同学愿意帮助你。
《三角形的认识》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第八册第22-23页的例题,第24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画图和实验等学习活动,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让学生在由实物到图形的抽象过程中,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以及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性。教学难点:在操作活动中探究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小棒若干根(包括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长的小棒)、三角板、钉子板、饮料吸管一根、剪刀等。教师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一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1、围绕学案的的第一部分“课前调查”,让学生说一说。师:你在我们的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高压线杆、自行车、房屋的人字梁等):师: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可真是无处不在。2、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第22页例1前的教学情景图。教师:从这幅情境图中,你能找出哪些学过的图形?(当学生回答能找到三角形时,多媒体闪动图中的一个三角形的边)3、揭示课题。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研究三角形。(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积累感性材料。)二、合作探究,体验感悟。(一)、小组交流汇报预习作业。1、做三角形。学生做三角形,在小组内交流做三角形的方法。学生可能会用以下四种方法:(1)、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2)、在钉子板上围成三角形;(3)、直接沿着三角尺的边画三角形;(4)、用直尺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展示学生制作的三角形,并指名说说做的过程和想法。2、画三角形。请学生先在头脑里想一想三角形的形状,然后在作业本上画出三角形。3、学生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小组内说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交流后明确: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教师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4、 在点子图上画两个三角形。提示:以点子图中的点作为三角形的顶点。学生试画,(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平台,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呈现出来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位置也不同,使学生由不同发现了相同,在做数学中感知了三角形的特征。)(二)、探究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1、设疑。师:几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三条)三条线段一定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讨论,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2、合作探究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信封,内有4厘米、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小棒各一根。(1)、小组合作,任意取三根小棒围三角形,并且记录好每次选用的小棒的长度以及能否围成三角形。学生小组活动,并填写好表格。
第一根小棒的长度第二根小棒的长度第三根小棒的长度能否围成三角形
( )厘米( )厘米( )厘米
( )厘米( )厘米( )厘米
( )厘米( )厘米( )厘米
( )厘米( )厘米( )厘米
(2)汇报交流结果。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10厘米、6厘米、5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第二种:10厘米、6厘米、4厘米,10厘米、5厘米、4厘米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师:请同学们观察表格思考一下:三根小棒的长度,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小组讨论)三、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小结。(1)、 师:请同学们观察表格思考一下:三根小棒的长度,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可以提醒点拨。看看三根小棒中任意两根的和与第三根的关系。它的两边之和与第三条边的长度有怎样的关系呢?学生计算,发现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2) 哪组来说说看:三根小棒在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你们发现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应该有什么关系?讨论交流后,展示学生的发现: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设计意图: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合作探索、解决问题、主动获取新知的实践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真正的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四、质疑问难。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昨天预习过程中的困难都能解决吗?你现在有新的困惑吗?老师同学愿意帮助你。五、矫正反馈,应用新知。1、下面哪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呢?为什么?    (2厘米、4厘米、6厘米),(5厘米、2厘米、5厘米),(6厘米、2厘米、5厘米)让学生根据每组中的三条线段的长度直接做出判断,并简要的说明理由。六、迁移应用,深化新知。1、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路线最近?(多媒体出示24页书上第三题。)先让学生指一指从学校到少年宫的不同路线,并回答第一个问题;再让学生找出最近的路线,并要求解释理由。3、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其中的两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2厘米和7厘米,那么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第三根小棒可以有多少种情况?学生通过操作会发现: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在6厘米与8厘米之间,它有无数种可能。(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练习设计层层深入,既巩固了新知,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七、课内总结,课外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板书设计:三角形的认识10厘米、6厘米、5厘米、能围成三角形6厘米、5厘米、4厘米、 能围成三角形10厘米、6厘米、4厘米、不能围成三角形10厘米、5厘米、4厘米、不能围成三角形  我们的发现: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不是把知识结论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在“做”、“围”三角形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了主动获取新知的实践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反思这节课成功之处在于我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课前我做好了充分的物质准备,让每一位学生都有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的四根小棒,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动手操作做一个三角形,在操作中体验到三角形是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在围三角形的过程中体验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
第二,课上给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课上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小棒,充分地围,经历围成与围不成三角形的过程,并给学生提供思考“为什么”的时间,这样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是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的,既理解了新知,有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第三,引导学生从直觉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用小棒围的时候,学生的直觉感受是如果这两根较短的小棒的另一端能够碰到一起,就围成三角形;如果不能够碰到一起,就围不成三角形。学生的这种直觉感受是必要的,但不是最终的。要在直觉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三根小棒的长度进行必要的分析研究,这才是“数学化”的过程,学生才能在获得数学结论的同时又学习用数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热门小学数学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