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前调查。
1、请你到生活中找一找,看看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外形或表面是三角形?把它们记录下来,准备在课堂中展示。了解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仔细阅读课本第22页例1前面的情境图。说说从这幅情境图中,你能找出哪些以前学过的图形?
二、自主探究。
活动一: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做一做。你能想办法做一个三角形吗? 试试看。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再对照课本22页,看课本上是怎么做三角形的。
2、画一画。请你在脑子里想一想,三角形是什么形状的,再在练习本上试着画一个三角形。
3、自学课本22页,说一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讨论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准备在课堂中展示。
活动二:探究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1、请你准备4厘米、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小棒各一根。
每次从4厘米、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小棒中任意选三根,试着围三角形,并且记录好每次选用的小棒的长度以及能否围成三角形。
填写好下面的表格。
第一根小棒的长度 | 第二根小棒的长度 | 第三根小棒的长度 | 能否围成三角形 |
( )厘米 | ( )厘米 | ( )厘米 | |
( )厘米 | ( )厘米 | ( )厘米 | |
( )厘米 | ( )厘米 | ( )厘米 | |
( )厘米 | ( )厘米 | ( )厘米 |
《三角形的认识》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第八册第22-23页的例题,第24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画图和实验等学习活动,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让学生在由实物到图形的抽象过程中,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以及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性。教学难点:在操作活动中探究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小棒若干根(包括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长的小棒)、三角板、钉子板、饮料吸管一根、剪刀等。教师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一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1、围绕学案的的第一部分“课前调查”,让学生说一说。师:你在我们的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高压线杆、自行车、房屋的人字梁等):师: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可真是无处不在。2、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第22页例1前的教学情景图。教师:从这幅情境图中,你能找出哪些学过的图形?(当学生回答能找到三角形时,多媒体闪动图中的一个三角形的边)3、揭示课题。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研究三角形。(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积累感性材料。)二、合作探究,体验感悟。(一)、小组交流汇报预习作业。1、做三角形。学生做三角形,在小组内交流做三角形的方法。学生可能会用以下四种方法:(1)、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2)、在钉子板上围成三角形;(3)、直接沿着三角尺的边画三角形;(4)、用直尺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展示学生制作的三角形,并指名说说做的过程和想法。2、画三角形。请学生先在头脑里想一想三角形的形状,然后在作业本上画出三角形。3、学生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小组内说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交流后明确: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教师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4、 在点子图上画两个三角形。提示:以点子图中的点作为三角形的顶点。学生试画,(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平台,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呈现出来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位置也不同,使学生由不同发现了相同,在做数学中感知了三角形的特征。)(二)、探究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1、设疑。师:几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三条)三条线段一定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讨论,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2、合作探究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信封,内有4厘米、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小棒各一根。(1)、小组合作,任意取三根小棒围三角形,并且记录好每次选用的小棒的长度以及能否围成三角形。学生小组活动,并填写好表格。
第一根小棒的长度 | 第二根小棒的长度 | 第三根小棒的长度 | 能否围成三角形 |
( )厘米 | ( )厘米 | ( )厘米 | |
( )厘米 | ( )厘米 | ( )厘米 | |
( )厘米 | ( )厘米 | ( )厘米 | |
( )厘米 | ( )厘米 | ( )厘米 |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不是把知识结论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在“做”、“围”三角形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了主动获取新知的实践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反思这节课成功之处在于我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课前我做好了充分的物质准备,让每一位学生都有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的四根小棒,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动手操作做一个三角形,在操作中体验到三角形是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在围三角形的过程中体验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
第二,课上给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课上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小棒,充分地围,经历围成与围不成三角形的过程,并给学生提供思考“为什么”的时间,这样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是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的,既理解了新知,有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第三,引导学生从直觉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用小棒围的时候,学生的直觉感受是如果这两根较短的小棒的另一端能够碰到一起,就围成三角形;如果不能够碰到一起,就围不成三角形。学生的这种直觉感受是必要的,但不是最终的。要在直觉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三根小棒的长度进行必要的分析研究,这才是“数学化”的过程,学生才能在获得数学结论的同时又学习用数学的方法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