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抵制不良诱惑,远离违法犯罪(上)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树立正确健康的生活态度。
2、 能力——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独立思考、自我控制的能力,避免违法犯罪。
3、 知识——知道违法行为、犯罪行为,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性,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一般违法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
辅助教学工具:ppt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题:
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铁窗泪》,屏幕展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数据或案例,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引以为戒。
相关资料:
?(1)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据统计,全国刑事作案人员中,14-25岁的青少年占总人数的60%以上,而其中14—17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比例的89%。
? (2)目前,全国未成年人在管教服刑的少年犯达1万余人,在劳教所的则更多。
? (3)如今的青少年犯罪主要以侵犯财产罪为主,涉嫌抢夺罪,抢劫罪,盗窃罪(又称“两抢一盗”)分别占37%,32%,22%,文化程度偏低,初中文化占44%,小学文化占22%,独生子女未成年犯罪占80%。
二、法行为及其分类:(在一定时间多媒体展示相关案例和归纳的知识点)
1、阅读案例,讨论交流:
v 社会青年刘某搭乘公共汽车不买票,售票员验票时坚持让他补票,他不但不补票,还辱骂售票员,周围乘客纷纷谴责他,他竟动手打人,造成车内秩序混乱。后来司机将车开到派出所,大家将刘某交给民警处理。刘某的行为扰乱了公共秩序,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受到罚款和行政拘留的处罚。
v 思考:评判案例中刘某的行为是什么行为?为什么?
2、归纳总结:
⑴含义:违法是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
禁止的行为。
⑵解析:包含两层意思:①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
(比如:乘车不买票、拒绝补票等行为);
②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比如辱骂售票员、
动手打人等行为)。
※ 学生再举例理解违法行为的含义。
⑶违法行为的分类:
① 根据所违反的法律不同分为四类(参阅p29上“指点迷津”)违法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列举案例说明,或列举案例讨论分析,根据教学时间决定。)
② 根据违法行为的程度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即犯罪)。
三、犯罪及其特征:(在一定时间多媒体展示相关案例和归纳的知识点)
1、阅读案例,讨论交流:
案例:张某经事先预谋,准备去废品收购站抢劫钱财。一天晚上,张某闯入一废品收购站,用菜刀将废品收购站老板夫妇砍伤,从屋内翻出现金3000余元后,携款仓皇逃离现场。不久,张某被警方抓获。张某无视国法,,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暴力,并当场劫取财物,其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法院以抢劫罪判处张某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10000元。
思考讨论交流:张某的违法行为有哪些?受到了怎样的处罚?处罚的依据是什么?
2、归纳总结:
⑴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⑵犯罪有哪些特征?
①严重社会危害性,这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也就是说行为危害社会的“量”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②刑事违法性,是区分犯罪与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标志。确定某种行为是否犯罪,必须以这种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是否达到触犯刑法的规定为依据。
③刑罚当罚性,是犯罪的严重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刑罚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对犯罪行为进行有效惩治”,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将某一犯罪行为确定为犯罪行为而不予以制裁,那就无法体现刑法的威慑力和惩戒性,最终也无法达到规范社会的目的。
三大特征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它是判断人们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依据和标准。
四、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1、阅读案例,讨论交流:教材p29下“徐某的犯罪历程”:
案例中哪些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哪些是犯罪行为?二者有何区别、联系?给我们的启示(或教训)是什么?
2归纳总结:
① 区别:二者在违反的法律、对社会的危害性、应受到的惩罚等方面有严格的区别;
② 共同点:都给社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危害,都会受到法律的惩处。
③ 联系: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果不加以及时改正,任其发展下去,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那些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
④ 启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从点滴小事做起,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五、练习巩固:
㈠、单项选择
1、违法行为包括( )
①违反宪法的行为 ②违反《中学生守则》
③刑事违法行为 ④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
A、 ① ② ③ B、 ② ③ ④
C、 ① ③ ④ D、 ① ② ④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凡是违法行为都是犯罪行为; B、凡是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C、违法行为若不及时纠正,任其发展下去就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D、凡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处罚
3、一般违法与犯罪都是( )
①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②违反法律的行为; ③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④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 ⑤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A、 ① ② ③ ⑤ B、 ①② ③ ④ ⑤
C、 ① ② ③ ④ D、 ① ② ④ ⑤
4、中学生甲某,不思学习,迷恋网吧,常常夜不归宿,屡教不改,竟然发展到持刀抢劫,致人重伤,结果受到刑事处罚,这则案例说明( )
A、只有犯罪才具有危害性; B、教育不能减少违法;
C、违了法就必然会犯罪 ; D、 违法可能发展为犯罪
㈡、以案说法
某县一小山村,有两个少年,一个叫曾胜;一个叫苏苗,他俩一个读到8年级就辍学了;一个念完小学就在家里无所事事。这两个一起光屁股长大的孩子有着共同的“爱好” ,那就是经常做些偷鸡摸狗的勾当。当地村民对他们恨之入骨,他们的父母对他们多次教育,都无济于事。后来,有一次,他们效仿录象中绑架勒索的情节,将一名小学生绑架后残忍地勒死,但未等敲诈成功,就落入法网。
(1)曾胜、苏苗的行为哪些是一般违法行为?哪些是犯罪行为?
(2)他们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什么责任?
(3)他们的行为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
六、课时小结:
(播放视频歌曲:电影《少年犯》主题歌——《心声》作为背景音乐,烘托氛围,触发回味)依据板书,总结强调课时教学重点。
七、板书设计:
区别
1、含义 ▼ 1、含义
>违法———————>犯罪 <
2、分类 ▲ 2、特征
联系
B、 反思
本课时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让学生弄清楚违法与犯罪的含义,违法的分类,犯罪的特征,以及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设计的成功之处就是思路清晰,知识重点明确突出,从案例分析到理论归纳,再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准确运用,便于对要求的知识准确掌握。
但同时自己也觉得知识容量大,显得有些过细而庞杂,在教学之后,学生对违法与犯罪之间“社会危害性”的程度界限可能会持疑惑态度,学生可能希望有一个明确的“量”的界限,但作为教者却只能以抽象的理论给于说明(严重的),或拿是否触犯刑法辅助做出判定。在今后的教学中,希望能给学生在理解“严重社会危害性”上一个更恰当的解说,让学生不再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