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10.2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
海南省定安县平和思源学校 陈皇求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力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浮力是前面所学的力学知识的延伸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又一个重点;是本章的核心,为以后研究物体浮沉条件奠定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学生分析
“浮力”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和在小学自然常识课的学习中已有了一定认识;说陌生,是因为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等重要知识,还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在第一节浮力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学习了称重法求浮力的方法,学习了影响浮力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做好了铺垫和准备。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关键问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概括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
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法、实验法、转换法、对比法,分析归纳和实验探究相结合。
学法:实验法、练习法、推理法与合作学习法相结合。
实验仪器
分组实验:矿泉水瓶子,烧杯、水、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器、弹簧测力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知识回顾:
什么是浮力?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浮力的大小怎么测量?
这些小物体,我们能通过测力计测出浮力,那么,海面上的万吨油轮受到的浮力怎么测量?有没有普遍的原理或者公式来计算浮力大小呢?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浮的力叫浮力。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复习影响浮力的相关因素,为下面做铺垫和准备。
二、新课教学
创设情境:指着漂浮在水面上的空矿泉水瓶提出问题,矿泉水瓶浮在水面上,用什么办法能把它浸入水中呢?
用手把空矿泉水瓶向下慢慢压入水桶中,如图所示。
问题:(1)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2)矿泉水瓶受到的重力变化了吗?受到的浮力变化了吗?
(3)水面高度有什么变化?
(4)这些都说明了什么问题?
矿泉水瓶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水的体积就越大,即: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
矿泉水瓶浸入水中越深,排开水越多,向下按越费力,说明水向上的浮力越大。
浮力的大小和排开水多少,即排开水的重力是否存在定量的关系呢?
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1)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所需的器材:弹簧测力计,重物,盛有水的烧杯,溢水杯,空杯等
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①如何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
②如何测量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思考问题:如何测出铝块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呢?
①溢水杯中的水应为多少?②先测空桶的重力呢,还是先测桶和排开水的总重力呢?
实验步骤: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空小桶的重力G桶;
②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石块的重力G物;
③将溢水杯中注满水,把铝块浸入溢水杯中,让排出的水全部流人小桶中,读出此时弹
簧测力计的示数F,同时用小桶收集物体排开的水。
④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盛水小桶的总重力G桶+水;
⑤计算出小石块受到水的浮力F浮和排出水的重力G排。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浸在液体中体积
物体所受的重力G物(/N)
物体在水中时测力计示数F(/N)
(2)进行实验,分析总结:
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排开水的重力相等
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数学表达式:F浮=G排。
(3)在上节课的探究中,已知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我们可以通过阿基米德原理推导上节课的结论是正确的:
F浮=G排=m排g=ρ液V排g
ρ液——液体的密度;
V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
从展开的式子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只与液体密度有关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排开体积是否就是物体的体积?
完全浸没时V排=V物
部分浸没时V排=V浸<V物
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
板书设计
第2节 阿基米德原理
一、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密度
二、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
表达式:F浮= G排= m排g= ρ液 gV排4.适用范围:液体和气体
评价与反思
这节课能够调动绝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称重法求浮力和阿基米德原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分析现象并总结,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通过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学生对控制变量的思想理解更加深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并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打好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