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3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练习题及答案


【重点讲解】

一、简析李贽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1.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李贽生活在明朝后期,号卓吾,福建泉州人。受教于王学的泰州学派。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后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思想产生的背景

(1)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出现了陈腐习气。

(2)商品经济冲击社会风尚,人们竞相逐利。

(3)不少士人试图跳出“四书五经”的巢穴。

3.李贽“异端”思想主要内容

第一,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李贽敢于打破千百年来人们对孔子的迷信。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提出了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理论。他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他还认为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的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和孔孟之徒“记忆师说”的残缺笔记而已,根本不是什么至尊理论。

第二,批判道学家的虚伪。在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士大夫鼓吹“存天理,灭人欲”李贽痛恨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同时他尖锐地揭露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他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乃“秉赋之自然”。

第三,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首先他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追求平等、个性。他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并公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他赞扬改革,肯定农民起义。

4.李贽思想的影响。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冲击迂腐的纲常名教,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二、简述明清之际三大进步思想家出现的原因、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1.背景

(1)经济因素: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而另一方面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阶级因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3)政治因素: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走向腐化。

(4)思想因素: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统治者的专制思想占主导地位,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了人们的个性,摧残了人们的思想,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②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崭新的时代气息。在此形势下,涌现了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面对危机,寻求改革方案; 提倡以史为鉴,提倡研究与结合现实,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其中最突出的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有着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来隐居著书立说的类似经历。

2.三位思想家的进步思想

(1)经济方面:倡导经世致用,这是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其特点是主张为学应求务实;统治者应“严以治吏”,关注民生;经济上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进行社会改革。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学说。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黄宗羲驳斥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文人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对空谈。代表作《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许多和实际问题密切相关的著作。

(2)政治方面: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改革君主专制,强调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顾炎武也激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是所有人的事,这段话后来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王夫之认为天下的土地不能被君主一人所有,而应当是从事农业的老百姓都有份。

(3)思想方面,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

3.影响

生活在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难点分析】

一、中国古代思想和政治、经济的联系

思想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的综合反映,经济是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思想对维护政治局面的稳定起着较大的作用。作为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来说,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这就决定了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就要求思想的高度集中与统一,这就是大一统思想。思想的高度集中性和统一性,正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之所在,也是推动中国统一的主要动力。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和源远流长,造就了中国人民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形象;礼让为先、睦邻友好的文化主流,也使中国在外交活动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形成了健康和谐的周边关系。

二、“经世致用”思想的含义、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经世致用,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南宋时浙东学派中以吕祖谦为首的金华学派提倡经世致用,主张治经史以致用,反对当时的理学家奢谈心性命理的空疏之学。但金华学派对朱陆理学的争执却采取了调和折衷的态度。而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把经世致用之学与功利之学结合起来,对理学的空谈,作了猛烈的批评。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大兴,形成了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李塨、王源等等。清初学者在总结明亡教训的基础上,深感明季学风的空疏不实,对国家、民族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国家者”。他们要求学术反虚就实,提倡经世致用的真学问和“以实为宗”的新学风。他们学风的特点是:务当世之务,康济时艰,反对脱离社会实际;勇于任事,不务空谈,“生存一日当为民办事一日”;致力于创新,绝不蹈袭古人;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他们的研究范围,几乎涉及社会问题的一切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国家、民族、法律、边疆、地理、人情、风俗、自然科学等等,“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他们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在救世济时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了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各种方案:①政治上,猛烈地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揭露封建专制君主的罪恶,并提出了一些带有初步民主启蒙因素的主张,如黄宗羲“公其是非于学校”、顾炎武“庶民干政”的主张。②经济上,针对封建的土地兼并,提出了各种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这些办法都贯串着“均田”的精神。他们提出的“均田”虽与农民起义提出的“均田”有根本不同,但表现出对农民问题的关心和同情。③教育上,他们激烈地批判束缚思想的科学制和八股时文,注重学校教育,要求培养出真正有学问有实际能力的有用人才。④哲学上,他们各有所宗,各有所创,呈现出思想活跃的局面。

清末,封建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的侵略日益加深,国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重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经世致用之学,再度兴起。其代表人物是魏源、龚自珍以及稍后的康有为。他们以今文经学为主干,继承和发展了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精神,借经书的所谓“微言大义”发挥自己社会改革的主张。在救亡图存的旗帜下,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经世致用思潮对我们今天的现实意义:把书本知识和实地调查结合起来,既要重视书本知识的积累,也要注重实地考察;爱国“经世”的优良传统、务实革新的精神和求真求是的学风,对于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要以天下为已任,关心国家、民族的兴亡和人民大众的疾苦,要学用一致、经世济民,发扬注重实践、注重实证的求实精神,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历史考察;在学习问题上不能只停留在定计划、下决心,要拿出实际行动,要注意把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

【易混知识】

明清之际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

1.产生的社会条件

(1)政治条件:中国封建制度虽然衰落,封建专制却空前强化,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资产阶级还未形成;而西欧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2)经济条件: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而欧洲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3)文化条件: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欧洲的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封建文化受到很大冲击。

2.内容差异: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没有提出建立新社会制度的主张,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欧洲启蒙运动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教权主义,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整套政治构想,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3.影响: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欧洲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极大地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对亚洲革命运动也起了促进作用。

【学法导航】

1.熟悉李贽的“异端思想”,记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思想家的主要观点,理解其历史进步作用。

2.认识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社会背景,比较其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在对未来社会的构建及推动社会变革方面的差异。

3.通过认识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探讨中国近代落后在思想观念方面的原因。

【小资料】

黄宗羲定律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思想家,而“黄宗羲定律”则是清华大学的秦晖教授在一篇论文中概括出来的。

黄宗羲指出,封建赋税制度有“三害”:“田土无等第之害,所税非所出之害,积重难返之害。”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不分土地好坏都统一征税;农民种粮食却要等生产的产品卖了之后用货币交税,中间受商人的一层剥削;历代税赋改革,每改革一次,税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

那么在当今“三农”问题上如何防止“黄宗羲定律”的重现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叶青教授认为,关键是从制度上防止: 一要对农民实行国民待遇;二要从政体上改变,把“城乡分治”改为“城乡同治”。政府应该给城乡提供统一的公共产品,比如道路、农村义务教育等。三要发展农村经济,从制度上保证农村小康建设。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税负率才会下降。
【同步训练】
1.右图是位于福建泉州的号称“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李贽的故居,形成其“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的原因有

①生活在明朝后期,受教于王学的泰州学派  ②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  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  ④晚年的入狱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将李贽迫害致死,下列哪些是其“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表现

①尖锐地揭露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②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   ③主张维持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反对追求平等、个性   ④赞扬寡妇再嫁,赞扬改革,肯定农民起义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对于李贽思想的评价正确的是

A.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不利于社会稳定

B.他“离经叛道”,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异端分子

C.“敢倡乱道,惑世诬民”,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D.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4.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类似经历是

A.都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B.处在动荡的时代,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来隐居著书立说

C.中年都做过小官,感受到清朝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

D.晚年都拒绝清政府的征辟

5.下列反映中华民族写照的言论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②“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6.明清时期,我国出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潮。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7.明末清初.顾炎武主张做学问要“经世致用”。对后代学风影响很大。他的代表作是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天下郡国利病书》                  D.《坤舆万国全图》

8.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为此,他主张

A.反对空谈,文人应该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B.强调做学问要“经世致用”,即研究学问要解决现实问题

C.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D.“工、商皆民生之本”

9.我们称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这主要是因为他

A.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

B.万物由元气构成,精神依存于形体,“人死不为鬼”

C.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D.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也就消失

10.李贽说:“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此话的真实意图是

A.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应该继承

B.对儒家思想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C.对儒家思想进行批判和否定

D.强调个性,主张人性的解放

11.明清(前期)时期的科技文化大多反映了商品经济和君主专制制度衰落的时代特征,下列事实并不顺应时代特征的是

A.黄宗羲:“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B.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C.宋应星:“此书(按:《天工开物》)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D.明末,一官员奏:“蜀昔有沃野之称……近为五府者什七,军屯者什二,民间者什一而已。”

12.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什么思想:

A.经世致用思想                        B.君主批判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

13.下列关于儒家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它始终代表着中国的先进思想文化

B.其思想核心是仁,其中包含了民本思想

C.从西汉开始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D.对我们今天建立和谐社会仍有一定积极作用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汉元始二年的人口统计表明,南北人口比例为1:3.2 , 就人才而言,两汉时代的三公九卿、儒林文苑人物也都集中于北方,南方几乎空白。

材料二:天宝初年,南北户口之比达到4:5 ,双方相去不远。盛唐文化堪称南北共荣的文化,而北方仍略占优势,如唐前期北方进士的人数就明显多于南方。

材料三:明朝科举,南方人中进士的十倍于北方,以至于不得不采用南北分卷制,以勉强维持南北人数的均衡。

材料四:有清一代,江苏状元约占全国一半,而苏州状元又近乎江苏的一半。更重要的是著名学者,包括先进思想家和乾嘉考据派,绝大多数都是南方人。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

请回答:

(1)依据以上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人才的区域分布特点。

(2)造成这种变化的经济原因主要是什么?

(3)材料四中提到“有清一代……先进思想家”,请列出明末清初一位进步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予性好高,好高则倨傲而不能下。然所不能下者,不能下彼一等倚势仗富之人耳。否则稍有片长寸善,虽隶卒人奴,无不拜也。予性好洁,好洁则狷隘不能容。然所不能容者,不能容彼一等趋势谄富之人耳。

材料二: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豈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哪位思想家的言论?说出你判断的依据。

(2)材料二是哪位思想家的言论?就此他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参考答案:

1.C 2.A 3.D 4.B 5.B 6.B 7.C 8.D 9.A 10.C 11.D 12.A 13.A

14.(1)唐朝以前北方人才数量多于南方,唐朝时南北相当,到明清时期,南方人才数量大大超过北方。(2)汉代北方是全国的经济政治中心,魏晋以来南方开始得到大规模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3)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政治。王夫之:具有唯物主义观点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

15.(1)思想家:李贽;依据:从“好高则倨傲”、“好洁则狷隘不能容”等字眼中可以断定是具有“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的反封建先驱李贽的言论。(2)思想家:黄宗羲;结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作者简介:王笑开,毕业于井冈山大学历史教育专业,中学历史高级教师,从事高中历史教学15年,在《江西教育科研》《考试报》《中学生学习报》《少年智力开发报》《中学生导报》《素质教育报》《高考天地》等10多家报刊发表文章80余篇。
参考答案:

1.C 2.A 3.D 4.B 5.B 6.B 7.C 8.D 9.A 10.C 11.D 12.A 13.A

14.(1)唐朝以前北方人才数量多于南方,唐朝时南北相当,到明清时期,南方人才数量大大超过北方。(2)汉代北方是全国的经济政治中心,魏晋以来南方开始得到大规模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3)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政治。王夫之:具有唯物主义观点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

15.(1)思想家:李贽;依据:从“好高则倨傲”、“好洁则狷隘不能容”等字眼中可以断定是具有“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的反封建先驱李贽的言论。(2)思想家:黄宗羲;结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作者简介:王笑开,毕业于井冈山大学历史教育专业,中学历史高级教师,从事高中历史教学15年,在《江西教育科研》《考试报》《中学生学习报》《少年智力开发报》《中学生导报》《素质教育报》《高考天地》等10多家报刊发表文章80余篇。

 
热门高中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