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重点讲解】
“师夷”与“制夷”的关系及相关认识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人,他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所谓“师夷” 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他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所谓“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他强调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魏源从反侵略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表现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当时指的是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寻求御侮强国之道。后来指的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制西方──以彼之道,还之彼身。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对外国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变局:一方面,列强以炮舰开路,侵我主权,是中华民族的仇敌;另一方面,侵略者又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领先中国。就前者而言,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列强对落后民族的野蛮征服,是以强凌弱的强盗行径;就后者而言,则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老朽的封建帝国的挑战。对于中国来说,鸦片战争既是沦为半殖民地悲剧的开始,又是促其猛醒、奋起直追的契机。简言之,鸦片战争既是侵略,也是挑战。魏源等人最早察觉并敢于正视中国与西方强国之间的悬殊差距,从而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的“夷之长技”是指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在清政府落后守旧而又夜郎自大的社会背景下,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是非常进步的。但是,魏源对“夷之长技”的认识只停留在科技层面上。近代中国的落伍是全方位的,正是由于政治、经济的腐朽,导致军事技术的落后。要改变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就要进行全方位外科手术式的改造。所以,在腐朽落后的旧中国,“师夷长技”是不可能“制夷”的。
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让人们埋头读经,不问政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加以清初知识界经世致用思想的推动,“向西方学习”,以求强国御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产生了。其集中表现是《海国图志》的编撰和出版。它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这是对传统自大心态的挑战;它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从而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难点分析】
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及特点
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炮舰进攻之下,中国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两大任务,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开始了向西方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艰苦历程。
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编译了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鸦片战争后,魏源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其唯一目的是“制夷”,引导人们开始从器物层次学习西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并且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他们学习西方是在肯定封建制度和纲常伦理的前提下进行的。中日甲午战争后,在早期维新思想传播的基础上,以康、梁、严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反专制、兴民权、变法图强成为一股强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几乎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并开始了革命实践。20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是这一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的继续。
可以看出,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是与中国的民族危机紧密相连的,是对西方挑战的回应,其思想资源受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观念的影响。另外,学习西方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三个阶段的探索,呈现出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特点。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体现了一下几个特点:爱国性,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为救亡图存,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文化进行探索和研究,充满着爱国主义精神;被动性,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不是以正常的文化交流形态出现的,而是在西方列强入侵和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背景下进行,带有明显的被动性; 渐进性;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到观念的三个层层递进的变革程式体现了由表及里的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 继承性;从地主阶级抵抗派直到资产阶级激进派,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既继承了前者向西方学习的成果,又把这个过程一步步推向发展;变化性:由于形式的发展,中国近代文化的内容、表现形式、阶级属性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这种速度的加快,也决定了不会太深入,在近代西方文化始终没能在中国形成成熟、系统近代文化体系。其原因有二,一是由于中国封建文化根深蒂固,阻力很大,二是近代中国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传播西方文化的主体力量资产阶级十分薄弱
综上所述,近代前期现今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不管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第一:思想解放是社会社会变革的先导,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因素。第二;只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学法导航】
1.一定的思想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是由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根源。同时,思想理论是社会实践的先导,中国近代思想带动了中国近代的社会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中国近代社会在各个方面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2.中国近代思想都带有一定的阶级性,是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如地主阶级的思想是为清政府的统治服务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代表的是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同时,中国近代思想存在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而且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3.要客观地、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辩证地分析中国近代的思想,不能一概而论,既要认识其进步性,又要认识其局限性。要注意近代思想与经济近代化和政治近代化之间的关系,并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阶级的观点”等政治原理去分析不同时期近代化思想形成的原因,理解在近代各派别的政治主张及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
【小资料】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福建侯官(今福建省福州市)人。累官至湖广总督,道光时奉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办禁烟事。
清道光年间,鸦片问题渐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林则徐曾向朝廷上奏,请求严禁鸦片,“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举棋不定的道光帝逐渐认识到严禁鸦片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接受林则徐的主张,决定禁烟。
道光十八年 (1838年),道光帝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禁烟。入广州之前,林则徐先查找各家烟馆,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弄清了广州受鸦片毒害的情况。抵达广州后,林则徐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交谕帖,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他还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林则徐:《谕各国夷人呈缴烟土稿》)经过斗争,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1839年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斗争中的光辉一页。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第一个伟大胜利,这一壮举,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增长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林则徐在销烟的同时,意识到英国会发动侵略战争。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这是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介绍西方地理的书。在军事方面,着手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修建炮台,拉拦江木排铁链,招募五千多渔民编成水勇,屡败英军的挑衅。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龙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道光十九年 (1840年),清廷授林则徐任两广总督。鸦片战争爆发后,琦善到广州,与林则徐反其道而行之,在英侵略者威胁利诱下,擅自签订《穿鼻草约》,割让香港,赔偿烟价六百万元,却把这一切都归罪于林则徐。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流放到伊犁,在赴戍途中,他仍忧国忧民,并不为个人的坎坷而唏嘘,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
【热点追踪】
魏源故居有望9月份开放
“师夷长技以制夷”,晚清著名思想家魏源所作的《海国图志》诞生于南京龙蟠里。记者从建设部门获悉,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魏源故居大修已经基本完工,最快有望于2011年9月份对外开放,为参观者提供一个了解中国近代史的窗口。由于古时文人墨客云集,祠堂故居众多,龙蟠里和棉鞋营、胭脂巷一起被并称为南京的“三大诗巷”。清朝学者、启蒙思想家、编著《海国图志》的魏源,晚年在宁居住的“小卷阿”民居就坐落在龙蟠里20号院内,他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此次修缮是将连在一起的20号和22号连为一体,变成一处占地1500平方米的清代院落式江南民居建筑。
【同步训练】
1.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解释较为全面的是
A.把传统的封建制度作为立国根本,发扬光大
B.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来抵抗外来侵略
D.对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兼收并蓄
2.2006年4月,胡锦涛书记访美期间,耶鲁大学精心挑选了一副画像,作为礼品赠送给他。画像中的人叫容闳,他于1850年进入耶鲁大学学习,成为中国最早在美留学并获得本科学位的第一人。耶鲁大学这么做想要表达的意思是
A.该校是19世纪唯一接受中国留学生的美国大学
B.该校在容闳毕业之前已经接受了大批清朝留学生
C.该校为中美两国教育与文化交流作出了历史贡献
D.该校帮助清朝政府建立了近代高等教育制度
3.“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物,可谓之变事,不可谓之变政。”这段言论应该出自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4.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守旧、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A.顽固派、抵抗派和洋务派 B.抵抗派、洋务派和维新派
C.洋务派、抵抗派和革命派 D.顽固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5.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6.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的维新变法根本措施是
A.改革封建的政治制度 B.变科举,开学校
C.发展新式工矿交通业 D.办报刊,立学会
7.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维新派宣传的思想有
①社会进化论 ②君主立宪 ③人民主权 ④民主共和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设议院,其根本目的是
A.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B.用西方的政治体制维护清朝统治
C.提高民众的参政议政意识与能力
D.赋予传统儒学新的内容和新的意义
9.维新思潮最终没能救国,但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在于
A.使人们意识到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
B.使人们认识到资产阶级力量太弱小
C.使人们受到近代民主思想的洗礼
D.使人们认识到西方殖民国家的先进
10.下列论断最能反映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潮流的是:
A.“人但知船炮为西夷之长技,而不知西夷之所长不徒船炮也”、“师夷长技以制夷”
B.“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C.“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D.“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皇帝
材料二:“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魏源
材料三:这个世界几乎已分配完毕,它所剩下的地区也正在被瓜分,被征服,被拓居。想一想你夜晚在空中所看到的那些星球吧,那些我们永远无法到达的巨大的世界吧!我常常这样想,如果可能的话,我将吞并这些星球。看到它们这样清楚而又那么遥远,真使我感到悲伤。”
──(19世纪末)罗德斯
材料四:“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19世纪末)吉卜林
材料五:“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大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
请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
(2)材料三、四和材料五有何联系?
(3)材料四中所说的“最好的东西”,在魏源和康有为看来分别是什么?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1.B 2.C 3.B 4.D 5.C 6.A 7.C 8.A 9.C 10.D
11.(1)由鄙夷到师夷。鸦片战争的影响;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中西方联系扩大。(2)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瓜分的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日益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面对民族危机,康有为主张变法维新。(3)西方的科学技术和西方的政治制度。学习西方由技术(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
作者简介:王笑开,毕业于井冈山大学历史教育专业,中学历史高级教师,从事高中历史教学15年,在《江西教育科研》《考试报》《中学生学习报》《少年智力开发报》《中学生导报》《素质教育报》《高考天地》等10多家报刊发表文章8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