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讲解】
“三民主义”理论的背景、基本内涵及其评价
1.“三民主义”理论提出的背景
(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自然经济也随列强入侵加剧而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发展,促进了思想理论的发展。同时,清政府实施新政,奖励实业的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资的发展。
(2)(政治)社会危机日益严重。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泱泱文明古国更走到了亡国的边缘,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
(3)(思想)民主革命思想传播。邹容、陈天华等,积极宣传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民主思想,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中心。
(4)(现实)救国探索不断碰壁。许多先进的中国人在探索救国方案时都以维护或基本保持封建制度为前提,改良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5)(个人)孙中山个人转变。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改革纲领,但遭到冷遇。他深刻感到,清政府已腐朽不堪。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走上了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反动统治的革命道路。
2.“三民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
(1)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这是三民主义的前提。
民族主义将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及共和制度相结合,因而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新内容和新含义。但是,民族主义所反的只是满族贵族封建统治,且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在革命派看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由于中国的积弱,只要推翻清政府使中国振作起来,帝国主义各国就会与中国平等相待,并且可能会赞助中国革命,甚至幻想以承认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和特权,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承认,这不能不说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
(2)以“创立民国”为内涵的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学说的核心部分,其基本含义就是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愿望,对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起了推动作用。但是,民权主义的矛头主要指向皇帝和封建贵族,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反而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就为汉族的旧官僚、地主、军阀混入革命阵营以可乘之机。
(3)以“平均地权”为核心内容的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是他的“社会革命”纲领,也是三民主义的补充与发展。
三民主义内在的关系:三民主义中民族、民权、民生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第一,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展开表述;第二,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3.评价
(1)进步性:①它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实地考察西方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社会现状后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三大方面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②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2)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将满洲贵族称为“鞑虏”,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难点分析】
新三民主义的含义、产生原因、内容及其影响
1.含义: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与发展,是指导新时期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不仅与当时的革命任务相结合,而且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级的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2.产生原因
(1)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夺了革命的胜利果实,军事上推行独裁统治,政治上竭力破坏民主共和制度。
(2)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所做的努力失败。
(3)孙中山思想的转化: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3.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廖仲恺、蒋介石等一批国民党高层和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共产党高层共一百五十六人参加了会议。孙中山以总理的身份任大会主席。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此外,大会讨论了国民党改组问题,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一次合作的实现,标志着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4.新三民主义的内容:①新民族主义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一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这种民族主义不同于过去那种单纯反清排满的民族主义,而是一种新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②新民权主义主张两个方面,一是主张国家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二是剥夺“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的政治权利,实行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专政。可见新民权主义不同于旧民权主义只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民主共和国,主张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的空洞口号,而是主张民权不为资产阶级所专有,而为人民所共有;③新民生主义也强调两条原则,一是平均地权,二是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旧三民主义早已提出,但内容空泛。新民生主义指出,将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政府照价征税,或收买,征收;对“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这就给平均地权注入了新的内容。不久,孙中山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节制资本是指: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由国家经营,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计民生。对于工人,则由国家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其生活,把民生主义和扶助农工政策结合起来。
5.评价
(1)进步意义: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
(2)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易混知识】
一、新旧三民主义的联系和区别
1.内容:①三民主义──民族:强调推翻满洲贵族统治;(前提)推翻清政府这个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客观上有反帝作用;民权:强调建立民主共和国;(核心)民生:平均地权。②新三民主义──民族:发展为民族自求解放(反帝)和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凡反帝之个人和团体享有民权,主张在反帝反封建的基础上实现各阶级联合专政。民生:提出“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2.实践:①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论基础。②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3.评价:①三民主义:进步性: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和中国的民主进程;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这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②新三民主义:进步性: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是国共合作的基础;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解决了革命的依靠力量问题),从而推动了大革命的高涨;局限性: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4.联系:两者立足于民主革命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但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决定着两者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扬弃和发展。
二、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比较
1.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如反帝反封建)是一致的,这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对当时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还是有原则的区别: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力、八小时工作制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而新三民主义仍然是以政治内容为主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在实现民生主义方面仅限于实行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措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除民主革命阶段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即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高革命纲领,而新三民主义只有民主革命的纲领,仅限于发展资本主义。
三、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1.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在于蕴含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精神。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具体体现。
3.新三民主义是革命斗争的纲领,是民主革命奋斗的目标,它蕴含着三大政策的精神。
4.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革命纲领的方法和手段。有了纲领和目标,没有正确的和完善的方法、手段,纲领和目标就无法实现。实现奋斗目标惟一正确的方法就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学法导航】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尤其是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过程,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重点把握孙中山的新旧三民主义的内容、异同,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异同,评价其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3.比较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异同;三民主义与辛亥革命成败之间的关系。
4.以教科书和相关史料为载体,提炼关键语句,学会将史料阅读与教科书所述相互引证和彼此说明。
5.分析新、旧三民主义作用时,从理论与实践、进步性与局限性、结论与史实等方面去条分缕析。
6.联系必修1中的辛亥革命和大革命、必修2中的民族资本主义和必修3中近代前期思想解放潮流的有关史实。
【热点追踪】
上海举办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历史文物展
为纪念一百年前辛亥革命中的上海“起义日”,由上海历史博物馆主办的“为共和而战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历史文物展”2011年11月3日在上海图书馆向公众展出。
飘扬的旗帜、冒死奋进的枪炮和战士、弥漫在画面中的雄壮气概……画家谭根雄1998年绘制的巨幅油画《为共和而战》树立在展览序厅中,瞬间带领观众回到那波澜壮阔、激情澎湃的辛亥革命起义场景中。
上海历史博物馆馆长张岚介绍说,1911年11月3日,上海各种进步势力联合发动起义,于11月4日攻克江南制造局。11月6日,新的革命军政府沪军都督府诞生。光复后的上海,一方面支援江苏、浙江的反清独立,组织力量筹备北伐,另一方面改善民生、安定秩序。孙中山先生曾称赞,在武昌起义之后,“响应之最有力而影响于全国最大者,厥为上海”。
据悉,“为共和而战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历史文物展”分为“风云激荡的上海”“辛亥上海光复”“建立上海革命政权”“民国初年的新貌”“前仆后继为共和”等篇章展出。从1911年12月2日《伦敦新闻画报》刊登的图片新闻“被攻克后的江南制造局”,到镌刻着“努力革命”字样的中山遗嘱墨,数百件与辛亥革命上海起义、光复相关的历史文物、文献将让观众饱览历史风云。
【小资料】
国父孙中山的三份遗嘱
孙中山先生临终前十七天,即1925年2月24日,知道自己病已不治,预立了三份遗嘱,这三份遗嘱是《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联遗书》。前两份遗嘱由孙中山口授,汪精卫笔录。《致苏联遗书》则是由孙中山以英语口授,他的苏联顾问鲍罗廷等笔录。孙中山口授遗嘱时,在场的宋子文、孙科、孔祥熙、邵元冲、吴敬恒、戴恩赛、何香凝、邹鲁、戴季陶等人都作为证明人在遗嘱上签了字。孙中山本来也要签字的,但是,因为听见宋庆龄在邻室悲泣,他不忍心让宋庆龄伤心,这天就没在遗嘱上签字。直到3月11日凌晨一时,他自知在世不久,才在遗嘱上补签上自己的名字。
1.孙中山《遗嘱》的全文是:“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孙中山在病危之中,仍念念不忘拯救中国、拯救民众。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割据混战四分五裂状态,段祺瑞坚持召开“善后会议”,实行军阀间的重新分赃,使中国继续处于军阀割据的分裂局面。孙中山则极力谋求和平统一主张召开有各界民众代表参加的国民会议,决定国家的统一和建设大计,并废除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摆脱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束缚,从而建设一个新的中国。孙中山在遗嘱中谆谆以此为嘱,把希望寄托于“唤起民众”,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之心。
2.孙中山先生一生奔走革命,真正做到鞠躬尽瘁,他临终时遗留下的私产,除了衣物书籍外,只有一幢南美华侨赠送给他的上海住宅(即今上海香山路7号孙中山故居)。他的《家事遗嘱》写道:“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衣物书籍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成长,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3.孙中山先生晚年得到苏联的帮助,俄国革命的成功给他很大的鼓舞,他亲自制订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强调“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孙中山临终前夕,再次把希望寄托于苏联,特地口授了《致苏联遗书》。这份遗书的中文译文是: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大联合中央执行委员会亲爱的同志:我在此身患不治之症,我的心念此时转向于你们,转向于我党及我国的将来。你们是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之首领。此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是不朽的列宁遗与被压迫民族的世界之真正遗产。帝国主义下的难民,将藉此以保卫其自由,从古代奴役战争偏私为基础之国际制度中谋解放。我遗下的是国民党。我希望国民党在完成其由帝国主义制度解放中国及其他被侵略国之历史的工作中,与你们合力共作。命运使我必须放下我未竟之业移交于彼谨守国民党主义与教训而组织我真正同志之人。故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我深信,你们政府也必继续前此予我国之援助。亲爱的同志,当此与你们诀别之际,我愿表示我热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欢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取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
谨以兄弟之谊,祝你们平安!
孙逸仙(签字)”
【同步训练】 1.孙中山先生于1919年总结民国以来经验时说:“八年以来的中华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步,实因单破坏地面,没有掘起地底陈土的缘故这地底的陈土,就是官僚、武人、政客。要建筑灿烂庄严的民国,须先搬去这三种陈土,才能立起坚固的基础来这便是改造中国的第一步……”此后孙中山为“搬去这三种陈土”而采取的措施有 ①改组国民党 ②提出新三民主义 ③确立三大政策 ④发动“二次革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比欧美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优越之处在于他提出了避免“欧美强矣,其民实困”现象的纲领下列孙中山的主张能够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核定天下地价”、“土地涨价归公” B.“(中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C.“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D.“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3.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秀清),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你认为文中的“主题”应该是 A.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反动统治,重建汉族政权 B.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和帝国主义的反动统治 C.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反动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D.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使之与民族资产阶级一起革命 4.1906年孙中山说:“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而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表明当时孙中山 ①正确揭示了近代中国的民族矛盾 ②明确反对当时流行的种族复仇思想 ③认为推翻清朝反动统治具有双重意义 ④坚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立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据此判断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主张为 A.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 B.地方政府应享有高度自治权 C.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 D.建立福利社会 6.孙中山先生从青年时代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这一理想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在他逝世后,人们秉承他的遗志,拟定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为植树节,一改过去以清明节为植树节的制度。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 A.民本思想 B.民族主义思想 C.民权主义思想 D.民生主义思想 7.“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年前后,在孙中山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时,你应该这样回答他 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 B.“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帮助” C.“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阵营,建立和巩固政权” D.“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 8.“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下列选项与孙中山的这段话不符的是 A.说明孙中山放弃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 B.孙中山的思想发生转化,由效法英美转向以俄为师 C.孙中山改三民主义为新三民主义 D.孙中山有了与共产党合作的初步想法 9.在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内有一块石碑(见右图),碑上面的文字是1916年秋天孙中山在海宁观潮为海宁县立乙种商科职业学校的题词。在二十世纪20年代,孙中山依据碑文信念,与时俱进的主要活动是 A.发动辛亥革命 B.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C.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 D.提出新三民主义 10.“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儒家民本思想重新得到认同 B.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11.社会的进步往往以思想的解放与观念的进步为其先导。通过创立生物进化论,达尔文领导了人类历史上最为伟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场理性革命。这不仅是一场科学革命,也是一场思想革命、社会革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根本原因在于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适应。例如,政治上,这是俾斯麦以血和铁统一德国的时期。他在各国的民族主义赞美者认为达尔文主义给了他们支持和正当理由。他们认为在政治活动中和在自然界一样,最强有力者是得胜者,好战的品质决定谁将在国际“生存斗争”中获胜经济生活中,这是自由经营和粗鲁的个人主义的时期。舒适的、心满意足的上、中层阶级激烈反对国家为促进较大的社会平等而作出的任何干预。他们论证说,他们应得到幸福和成功,因为他们已证明自己较无能的穷人更“适合”,而且,大公司对小公司的兼并是“生存斗争”的一部分。19世纪后期也是殖民地扩张的黄金时期,达尔文主义被用来为帝国主义辩护。有人争辩说,殖民地是强国的繁荣和生存所必需的;还有人争辩说,按照世间的成就判断,诸土著民族软弱、低劣,需要优越的、较强大的欧洲人的保护和指导──(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人道进化,皆有定位……由君主而渐为立宪,由立宪而渐为共和……盖自据乱进为升平,升平进为太平,进化有渐,因革有由,验之万国,莫不同风。……孔子之为春秋,张为三世,……盖推进化之理为之”“盖今日由小康而大同,由君主而至民主,正当过渡之世,孔子所谓升平之世也,万无一跃超飞之理,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康有为 材料三:孙中山提出革命进化的观点。他说,欲救亡图存,“革命为唯一法门”。即认为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应当取法乎上,直接建立共和制度,“方才是人力的进步”。还提出,中国可以借鉴外国经验教训,“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汤奇学《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想述评》 (1)根据材料一,分析达尔文学说产生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宣传进化论的目的。 (3))结合材料三,概括孙中山革命进化论的主要观点。与材料三相比,孙中山的观点最主要的不同点是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进化论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参考答案】 1.B 2.A 3.C 4.C 5.C 6.D 7.D 8.A 9.D 10.C
11.(1)社会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自由主义)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对外侵略扩张提供了理论武器。(2)主要观点:从君主专制进到君主立宪,而后再发展为民主共和,是历史的必然;人类历史的发展当循序渐进,不可跳跃。目的: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理论依据。(3)主要观点:用革命方式推翻清王朝统治;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将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一举完成。不同点:孙中山强调人类历史可以跳跃发展,而非循序渐进。(4)影响:近代中国仁人志士都把进化论作为反封建的主要武器,进化论在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中起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但是,由于进化论思想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不可能指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作者简介:王笑开,毕业于井冈山大学历史教育专业,中学历史高级教师,从事高中历史教学15年,在《江西教育科研》《考试报》《中学生学习报》《少年智力开发报》《中学生导报》《素质教育报》《高考天地》等10多家报刊发表文章8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