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备 【重点讲解】
简要分析中国古代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古代文明是在长江、黄河、辽河等适合发展农业的大河流域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但是到了近代,小农经济却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它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接下来我就对这个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铁犁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在汉代得到改进和推广。隋唐时期,随着江东犁的出现,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为了提高土地生产率,人们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土地潜力,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形成耕耙耖技术。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中国古代重视农田灌溉,从古至今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改善了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总之,我国古代农业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它的艰难成长历程,既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和智慧,也包含了历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农业政策。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难点分析】
全面认识小农经济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产部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在其自身的农业保持长盛不衰,其社会历史和文化才能持续发展。中国古代农业非常发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正是中华文明火炬长明不灭的主要原因之一。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接下来我就对小农经济作一全面分析。
(1)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2)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商品交换,而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及交纳赋税;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不完全等同。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形式,自然经济强调其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3)弱点:①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②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③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4)作用:①积极性: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②局限性: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最终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总而言之,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特征,也是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和长期存在的深厚而坚实的基础。
【学法导航】
从四个角度认识发达的古代农业
古代中国农业具有世界领先、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特点。其中,世界领先体现为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我认为对于本节的学习主要应该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学习。
第一,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商周时期,人们已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绿肥和治虫灭害等技术;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人们也由经常迁徙走向定居生活。
第二,从耕作方式和生产技术的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铁犁牛耕的发展,重点在农具即耕犁的改进。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是开始使用和逐渐推广阶段(铁农具和牛耕);两汉时期是改进和进一步推广阶段(耦犁和犁壁),隋唐时期是完善阶段(曲辕犁和犁评)。
第三,从经营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这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小农经济的形成,即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从集体劳动到个体农耕的变化过程。
第四,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使劳动者有可能获得一定的土地,生产力的发展又使劳动者有能力独立进行生产活动。这样,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小资料】
神农氏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远古人民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他发明制作木耒、木耜,教会人民农业生产。反映中国原始时代由采集渔猎向农耕生产进步的情况。又传说他遍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会人民医治疾病。
传说神农一生下来就是个“水晶肚”,几乎是全透明的,五脏六腑全都能看得见,还能看得见吃进去的东西。那时候,人们经常因乱吃东西而生病,甚至丧命。神农为此决心尝遍百草,能食用的放在身体左边的袋子里,介绍给别人吃,用作药用;不能够食用的就放在身体的右边袋子里,提醒人们注意不可以食用。
《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这说明,神农氏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从原始畜牧业向原始农业发展的转变关头。怎样才能解决人们的吃食问题?神农氏苦苦思索,可谓绞尽脑汁。
据《拾遗记》记载,一天,一只周身通红的鸟儿,衔着一棵五彩九穗谷,飞在天空,掠过神农氏的头顶时,九穗谷掉在地上,神农氏见了,拾起来埋在了土壤里,后来竟长成一片。他把谷穗在手里揉搓后放在嘴里,感到很好吃。于是他教人砍倒树木,割掉野草,用斧头、锄头、耒耜等生产工具,开垦土地,种起了谷子。
神农氏从这里得到启发:谷子可年年种植,源源不断,若能有更多的草木之实选为人用,多多种植,大家的吃饭问题不就是解决了吗?那时,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草药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谁也分不清。神农氏就一样一样的尝,一样一样的试种,最后从中筛选出的稻、黍、稷、麦、菽五谷,所以后人尊他为“五谷爷”、“农皇爷”。
【体验高考】1.(2010·上海卷)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 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 【解析】距今1万年年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这些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答案】A 2.(2010·浙江卷)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 【解析】图(1)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牛挽犁,图(2)是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二牛抬杠)。春秋战国时期,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西汉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但这种两牛牵引的耦犁回转不便,到东汉时,在一些地方开始被比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取代。由此,战国、秦、西汉都早于东汉,排除A、B、C三项。 【答案】D 3.(2010·天津卷)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解析】考查学生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的内容为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二牛抬杠"到曲辕犁的变化,可以知道是犁耕技术的进步。 【答案】B 4.(2010·浙江卷)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A项正确。 “卖新丝”、“粜新谷”,反映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C项正确。"新丝"是手工业品,"新谷"是农作物,反映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土地问题,故B项错误。 【答案】B 【同步训练】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下列有关该时期农业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开始形成 ②传统小农经济开始成长 ③江南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 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 2.“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红……”(摘自《墨子》)在以下选项中,与这一现象相符的是( ) ①早在旧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②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③不断改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④具有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2009年为农历己丑年。1月3日,由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限量制作发行的“牛年生肖贺岁金银盘”在青岛开始销售,金银盘正面为中国历代特色生肖牛图案纹饰,背面为甲骨文“牛”字组合。其中,“牛”成为十二生肖之一,这源自 A.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B.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4.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5.旧中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B.农民生活富裕安逸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6.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7.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 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 B.牛耕逐步普及 C.铁制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 D.家庭观念加强 8.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耕作方式的发展 B.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C.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力的提高 9.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10.“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的这首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耜耕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 1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是有关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三则材料:①1953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了春秋时期的铁锄。②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试诸壤土,则甲兵大定。”──《国语·齐语》③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到铁器时代。──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 (1)以上三则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 材料二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黄梅戏《天仙配》插曲 (2)上面两材料体现的历史现象与铁农具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请指出它们的内在关系?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技术上看,两种农具有何不同?据此谈谈你对中国农具不断改进的认识。(3分) 材料二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紝,多治麻丝葛绪、捆布参,此其分事也。” 材料三 据估计,宋代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代增加到8.5亿亩,清代又增加到11~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 (2)对于材料二,请你从经济结构的角度指出为什么这种经营方式却能在封建社会长期占统治地位? (3)依据材料三,请你说说人口膨胀是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吗?并请你对这种现象作一评价。
【提示与答案】
1.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③是宋朝以后的特点,④与题干“农业发展特点”的要求不符,故排除含③④的选项。2.C 3.D 4.C 5.C 6.B 首先注意回忆教材内容中关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有哪些,然后分析题干和所给选项,从题干来看,既希望“五谷丰登”,也祈盼“六畜兴旺”,显然是“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这一特点。7.C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8.D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人们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9.B 10.D
11.(1)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最有价值:长沙出土的铁锄理由:①第一手材料 ②实物史料。(2) 铁农具的使用为小农经济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12.(1)图②所示农具与图①农具相比,结构更加合理,回转灵活,能够调节犁耕深浅。农具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要素,不断改进农具,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同 时,农具的改进也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成就。(2)个体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较为稳定。(3)人口增多是导致垦荒的重要因素,但土地兼并、生产力的发展也是导致大规模垦荒的重要因素。评价:垦荒增加了耕地面积,增加了粮食生产,促进了社会经济繁荣,解决了粮食问题。但大规模开荒又破坏了生态环境。
作者简介:王笑开,毕业于井冈山大学历史教育专业,中学历史高级教师,从事高中历史教学15年,在《江西教育科研》《考试报》《中学生学习报》《少年智力开发报》《中学生导报》《素质教育报》《高考天地》等10多家报刊发表文章8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