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讲解】
一、我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始于1953年开始执行的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并没有沿用其他国家一般采用的轻纺工业起步的工业化道路,而是采取了重化工业起步的超常规道路,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赶超的强烈意识是采取重化工业战略的基本动因,而前苏联的发展模式又似乎提供了一个可学习、借鉴的榜样。为了尽快实现赶超目标,采取了比前苏联更强的强制性积累,试图在远比前苏联落后的基础上跨越轻纺工业阶段而建立重化工业体系。在经济制度上,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创建了大量的国有企业,以保证能够通过高积累的方式集中大量建设资金,进行大规模的重化工业投资和建设。工业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迅速延伸到整个经济系统,从而形成了在中国执行30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就此意义上说,计划经济体制与重化工业起步的工业化战略存在着逻辑上的联系。
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而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说明我国选择优先发展工业战略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正确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1.三大改造的胜利,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消灭私有制这样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但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且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而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2.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基本上被消灭,社会主义经济成了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成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它与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一起,完成了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意味着国家性质的变化。
3.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三大改造的胜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总之,社会主义最典型的标志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通过三大改造,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劳动分配制度上,基本上实现了按劳分配原则;在阶级关系上,消灭了剥削阶级。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这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础。
【难点分析】
简析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成功与失误及其原因和经验教训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其中既有成就,也有失误。其中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而1966~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左”的错误发展到顶峰。
一、探索的成就
1.1956年中共八大作出了正确的决策。中共八大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明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提出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和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是新中国发展的良好开端。
2.1960~1966年,开始纠“左”,调整国民经济取得很大成就。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这是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探索中的一次重大转变。1962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3.“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达到顶峰,但在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时期,积极批判极左思潮,恢复国民经济;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促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这一时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酝酿阶段。
二、探索中的失误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盲目求快,从而改变了八大所提出的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2.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追求经济建设的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
3.在“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的时候,中央政治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各地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国就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1959~1961年,国家和人民面临着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
4.随着党内指导思想中“左”倾错误发展越来越严重,毛泽东认为党内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经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试图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林彪、江青、康生一伙野心家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文化大革命”给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从反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三、二十年(1956~1976年)成就的原因和失误的原因
1956年至1976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是巨大的,取得成就的原因主要是:破除了对苏联经验的迷信;八大正确方针的指导;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开展整风运动,积极听取党内外人士的批评和建议;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国民经济。党和人民在“文革”中抵制“左”倾错误,是“文革”期间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主要原因。
当时的社会主义处于探索时期,失误和挫折是难免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严重受挫。经济上的失误主要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在理论上产生了不良影响;八大二次会议的总路线忽视了客观规律,致使“左”的错误严重泛滥;“反右倾”斗争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等。当然也由于中国共产党缺乏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急于求成,盲目冒进。具体表现在:
第一、历史传统的影响。中国封建专制存在时间长,封建家长制思想很容易侵蚀党的机体,致使民主法制观念淡薄,出现盲目服从;在民主革命时期,党一直用阶级斗争学说来指导革命,用群众运动的方法解决问题,难以很快地转变观念。
第二、急于改变我国落后状况的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严重脱节。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很高,迫切需要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
第三、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想尽可能纯洁革命队伍。
第四、国际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峙尖锐,于是想加速建设社会主义以便对抗资本主义。
四、经验教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着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1956~1978年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内,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是在曲折发展的,其中既有辉煌成就和成功的经验,也有严重错误和沉痛教训。
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2.在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搞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变革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4.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5.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民主,加强法制,反对个人崇拜和专断。
6.不能照搬外国经验,要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建设方针。
【易混知识】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比较
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来后,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对当时的形势认识错误,片面强调“快”,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导致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左”倾错误的泛滥,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经济建设中发动了以高指标为主要标志的大跃进运动;在政治领域则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严重失误。
大跃进运动是八大二次会议后开始的,是在经济领域追求高速度、高指标。在农业领域表现为“以粮为纲”,浮夸成风,在工业领域表现为“以钢为纲”,全民大炼钢铁运动。核心是全民大炼钢铁。先从农业领域开始再发展到工业领域。这次运动违背客观规律,拔苗助长,结果造成资源浪费,冲击正常生产,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重大损失,人民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上通过的决议,由原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过渡到人民公社,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可以说是大跃进的产物。是农村所有制形式的变革,属于政治范畴,是生产关系的变革,表现为大刮共产风、“一大二公”。此次生产关系的变革,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群众觉悟的思想水平,不切合实际,搞平均主义,实际了损害了广大群众的利益,最终造成生产混乱、生产力水平下降,破坏了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它实际是大跃进在农村的翻版和扩大。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说明当时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都忽视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助长了浮夸、蛮干的风气,二者是独立的两个历史事件,都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探索活动,都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严重失误。二者共同的表象是追求高速度、高指标,实质是一个体现在经济领域,一个体现在政治领域。
说明: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生产力的变革,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能超越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要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建设方针、有计划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学法导航】
1.运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历史问题,既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总结其经验;又要正确对待探索中的挫折,吸取其教训,坚定前进的方向和信心。
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历史,与今天的现实生活比较贴近。应该尽可能得就近做些社会调查,增强感性认识,以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小资料】
中国第一颗小麦高产“卫星”
查岈山区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传说:明朝末年,李自成率大军进了查岈山,在母猪峡被官军打了个埋伏,义军受到挫折。李自成率军退到查岈山西的平头垛山下,见此山高耸入云,层峦叠嶂,易守难攻,就率众登上山顶安营扎寨。后来官军赶到,将平头垛团团围住,强攻义军营寨,兵将损失惨重。有人献计:断绝山上粮草,可以令李自成不战自降。李自成见官军将山困住,毫无退意,想到将来山上粮草用尽,不禁心事重重,夜不能寐。
一天夜里,李自成昏昏入睡,忽然一白胡子老头来到,告诉他山上有三分金地,种上庄稼不到8天就可以收获。言毕,老头化作一道金光去了。李自成醒来,惊骇不已,忙命人播种小麦。果然,小麦第二天出土,第三天拔节,第四天孕穗,第五天扬花,第六天黄熟,第七天收割。将士们打场扬麦,麦糠像雪花一样飘下山去。官军大惊,知道李自成暗中有神相助,只好起营拔寨,灰溜溜地逃了。
三分金地毕竟只是一个古老的传说,而查岈山人民公社的人们却使传说变为现实。 1958年的麦子确实长得好,风调雨顺,人勤春早,金簸箕里仿佛就是金色的海洋,微风吹拂,百里平原涌起金色的麦浪。麦子没割,早秋的庄稼也长势喜人,翻身的山民们都高兴地说:“共产党的江山有老天爷帮着哩,共产主义快到了。”
麦子刚开镰收割没几天,从遂平县查岈山人民公社爆出一则头号新闻:2亩9分地的小麦亩产3821.9斤!
就在卫星社坐上“卫星”之后,全国上下一片喧哗,“卫星”竞相飞上天空。第二天,湖北省谷城县乐民社宣布,亩产4353斤,使卫星社的“卫星”黯然失色。20多天后,与遂平县毗邻的西平县和平农业社,宣称小麦亩产7320斤。7320斤小麦就是铺在1亩地里,也足有半寸多厚,不知麦棵是怎样承受得了的。这天文数字让全中国目瞪口呆。
【体验高考】 1.(2010·上海卷)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 A.推行了土地改革 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实施了“一五”计划 D.发动了“大跃进” 【解析】题干的材料表明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的工业基础极端薄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实施了一五计划。 【答案】C 2.(2010·天津卷)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 A.实行“二五”计划 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建立人民公社 D.开展大跃进运动 【解析】从图中可知GDP能耗最高值出现在1958年,即大跃进时期,显然是由于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造成了自然资源(能源)的大量浪费。 【答案】D 【同步训练】 1. “双城县的希勤村,以村为单位,采取领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全面规划……适当地配备了骨干力量,调整和密切了社和社、社和组的关系,从而有计划地全面地推进了农业合作化运动”。这种情况出现在( ) A.土改时期 B.过渡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革”时期 2.使用下列两幅反映同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图片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拟定的研究主题是( ) A.联产承包激发生产积极性 B.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 C.群众庆祝企业股份制改造成功 D.城乡掀起“大跃进”运动 3.著名中共党史专家杨奎松教授认为发动“大跃进”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过强的民族悲情意识;一个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形成这种“民族悲情意识”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政府支持蒋介石政权 B.近两百年来国家积弱受人欺凌 C.中苏关系的公开破裂 D.中国的统一大业尚待完成 4.右图为新中国“一五”、“二五”计划期间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比例上升与当时的大炼钢铁运动直接有关 B.农业比重下降是由于生产关系的调整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关系趋于合理 D.国民经济建设方针出现偏差 5.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统计数据显示,到1957年为止,全国城市人口增加了72.58%。这一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主要因素是 ( ) A.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 B.实行农业机械化,农村劳动力过剩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D.开展“大跃进”运动 6.1956年党的八大的政治报告提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表明党( ) A.探索一条与苏联不一样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确立了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心的经济方针 C.把经济建设的重心转向农业和轻工业 D.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冒进思想 7.电视剧《当家的女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村长带人搜查各家各户私养的羊、兔,“割资本主义尾巴”,女主人公菊香说:“都说是上边政策已经放宽了,你们怎么还这样做呢?”该情节反映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 ) A. 20世纪50年代初 B. 农业合作化时期 C. “文化大革命”初期 D. 20世纪70年代末 8.右边是《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其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 A.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C.“八字方针”的提出促使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D.“大跃进”导致了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 9.口号既是文化现象也是文化符号,口号也从来没有离开过政治,它其实是穿着文化的外衣来表现政治的内涵。用口号来解读历史,别有一番历史的“味道”。据你推测,以下图片中的口号出现的背景是( ) A.建国初期,经济凋敝 B.土地革命,国家稳定 C.人民公社,信心膨胀 D.改革开放,国人自信 10.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 A.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 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 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11.“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麻城和福建南安的田野上腾空而起。”这则报道可能发生在( ) A.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 B. “大跃进”运动期间 C.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 D. 杂交水稻推广后 12. 1967~1968年,“文化大革命”扩展到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其表现是( ) ①经济工作机构瘫痪,处于无计划状态 ②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 ③大批工人、干部离开岗位“闹革命”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会(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刘少奇的政治报告,不仅系统地论述了以《论十大关系》为中心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而且进一步提出和解决了一系列战略问题。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明确指出:我们党已经领导人民取得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的决定性的胜利。──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二 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八大认为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一主要矛盾。 (2)材料二、三反映的事件对经济建设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的经验和教训。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反映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的两幅图片: 材料二 最近,浙江省永康市的荆山夏村一些村民向“新华视点”记者投诉,被永康市列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荆山夏村,不顾村民们反对,拆迁旧屋占用良田,统一建造村民别墅工程。首批已封顶但尚未完工的111幢别墅群,耗资8 000多万元,因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成了烂尾楼。──新华社杭州2006年5月16日电 材料三 2008年10月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圆满闭幕。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这次全会的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是党的十七大代表中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剖分基层同志和研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部分专家、学者也应邀列席了会议。──新华社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两次运动?其出现的根源是什么? (2)通过材料二,指出当前新农村建设应注意克服哪些问题? (3)结合材料三,你认为当前新农村的建设应注意解决好哪些与农民和农村切实相关的问题?
【提示与答案】
1.B 从材料中的“农业合作化运动”这一信息可以判断,这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过渡时期。
2.B 从材料中的“互助组”和“公私合营”,可知这是三大改造的内容。
3.B 大跃进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以改变两百年来国家积弱受人欺凌的局面。
4.C A、B两项分别分析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国民经济的冲击,二者表明国民经济建设方针出现了偏差。C项结论不符合史实,“左”倾错误的发展,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5.C 依据时间“1957年”、城市人口猛增,可知是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工业发展较快。
6.A 7.D 8.D 9.C
10.D 20世纪50年代末,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造成了经济建设一味求快;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因此党和政府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1.B “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大幅度地提高生产计划指标。
12.D 1967~1968年,“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工作机构瘫痪,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两年里损失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故①②③都正确。
13.(1)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解决方法:发展生产力。(2)后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1959~1961年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3)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认清主要矛盾,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清国情,实事求是等。
14.(1)“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根源:“左”倾错误。(2)脱离群众,不实事求是,工程质量不过关,贪污腐败等问题。(3)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把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新格局;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等。
作者简介:王笑开,毕业于井冈山大学历史教育专业,中学历史高级教师,从事高中历史教学15年,在《江西教育科研》《考试报》《中学生学习报》《少年智力开发报》《中学生导报》《素质教育报》《高考天地》等10多家报刊发表文章8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