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讲解】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的原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结束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转折。
二、简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形式、实质及其认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其基本特点是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一般做法是将土地等按人口或劳动力比例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分给农户经营。承包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签订承包合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
1.原因
(1)历史原因:我国长期在农村实行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它已关系到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
(2)现实原因:到1978年,中国仍有亿万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严重影响了现代化建设。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
(3)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发展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条件。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改革。
2.形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其基本特点是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一般做法是将土地等按人口或劳动力比例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分给农户经营。承包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签订承包合同。
具体形式有。(1)包干到户。各承包户向国家交纳农业税,交售合同定购产品以及向集体上交公积金、公益金等公共提留。其余产品全部归农民自己所有。(2)包产到户。实行定产量、定投资、定工分,超产归自己,减产赔偿。目前,绝大部分地区采用的是包干到户的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主要生产资料仍归集体所有;在分配方面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集体和家庭有分有合。
3.实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下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旧的农业耕作模式,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经营的新型农业耕作模式。
4.认识
优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历史选择,该种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大集体时期)相比具有较大的进步,在改变农村经济格局的同时,奠定了经济发展和后续改革的基础,调动了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为我国农民脱贫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被邓小平同志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第一次飞跃”。具体表现在:
第一,就全国来说,农业发展水平比较低,主要是手工劳动,因此不适合大规模的经营,而将经营的单位划小到家庭,同这种手工劳动的生产水平相适应。
第二,原来那种大规模经营下的集体劳动(改革前农村以生产队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农民评工记分年终分配)对每个人的劳动数量、质量很难准确统计,因而必然是平均主义的“大锅饭”,而以家庭为经济单位可克服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平均主义。
第三,农业生产的劳动对象是动物、植物等生命体,劳动对象的这种特性要求劳动者有更强的责任心,以家庭为经营单位有助于这种要求的实现。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得以蓬勃发展。
缺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现行的土地家庭承包制度的边际效用急剧递减,已呈现出许多问题
【难点分析】
简要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以适应供求关系变化的经济体制。它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既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 又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不同的特征。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经济建设上逐步采取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计划经济模式有其自身的特征与弊端。主要是:所有制形式日趋单一化,排斥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经济管理的决策权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只是严重依赖于上级政府的经济实体,或者说是行政机关的附属物;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是行政手段,经济计划主要通过行政指令和实物调拨来实现,市场调节的作用非常微小,甚至于没有市场调节;分配上实行统收统支,国家统负盈亏,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等等。随着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日益巩固和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越来越显露出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已不再是传统的计划经济,而是市场经济了,具有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
1.经济活动市场化,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平等性。指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是平等的、独立的经济实体,他们具有自主地作出经济决策的权力,独立地承担决策所带来的风险。这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部门作出经济决策并承担责任的经济模式根本不同。
2.企业经营自主化,市场对资源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了各种市场,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由市场形成价格,保证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各种经济资源由市场来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这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来进行资源配置根本不同。
3.政府调节间接化,间接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是通过各种非行政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间接的宏观调控。这与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直接的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根本不同。
4.经济运行法制化,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的各种活动主要由各种法规进行规范。在国际交往中,要遵循国际通行的惯例和准则。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形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市场经济。作为市场经济,它本身没有姓“社”姓“资”之分。但是,市场经济又总是与各国特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因而又具有自身固有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决定了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分配必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存在,又在客观上产生了多种分配方式。
(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要以市场为基础,总体上应当是指导性的计划。计划工作的重点是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与生产力布局规划,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综合运用经济杠杆,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学法导航】
1.通过对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我党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变化,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前后农村、城市(企业)在经营管理、分配方式、所有制形式等方面的变化,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认识经济体制改革极大的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进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本课内容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注意搜集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生活资料,讨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利弊得失,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
【易混知识】 一、比较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会议名称 | 召开时间 | 主要内容 | 历史意义 |
八七会议 | 1927年 |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 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
遵义会议 | 1935年 |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不正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 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七届二中全会 | 1949年 |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
十一届三中全会 | 1978年 |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
背景 | 内容 | |
第一次 | 大革命失败后,城市武装起义道路行不通 | 开辟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 |
第二次 | 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 |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
第三次 | 在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 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 |
【小资料】 小岗之夜震天动地1978年夏秋之交,安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大批农民背井离乡外出乞讨。是年12月的一天夜里,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20户农民(两户单身),聚在村里一间屋里,他们神态极为严峻地写下了一纸契约,全文如下: 时间:1978年12月地点:严立华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们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到会的21个农民,3人盖了私章,18人按了血红的手印。他们并不知道,这个小小的契约,却预示着农村一场大变革的开始。小岗农民为什么担惊害怕,因为过去的历史教训实在太深刻了。 1955年,农村搞合作化时,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因为主张可以搞包产到组、包产到户,毛泽东在全国省市区书记会上公开批评他“像一个小脚女人,东摇西摆地在那里走路”。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天灾人祸导致农村饿死大量人口。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包产到户作为一种补救措施又在农村流行开来,并且得到了刘少奇、邓小平等人的支持。邓小平还说:“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耗子的就是好猫。”这就是著名的“猫论”。但是这引起毛泽东的不满,他在1962年8月政治局会议上,针对刘少奇等人愤怒地说:“一搞包产到户,一搞单干,半年时间就看出农村阶级分化很厉害……”“包产到户是方向的问题”。并由此演绎出他那著名的论断:“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1978年秋,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在京向中央主席华国锋痛陈农民的贫困绝望,并提出非把土地划给农民建立责任田不可,否则无法扭转危局。华国锋、万里二人争论时,叶剑英、邓小平在场。万里得到了邓小平的支持,邓小平在插话中再次重申了他的“猫论”。叶剑英缓和地站在邓小平一边。但华国锋不同意,他认为只有把人民公社精神更深灌入农民心中,抓紧阶级斗争,才能振兴农村。了解了这些情况,你就会对小岗之夜为什么会“震天动地”了。 【体验高考】 1.(2010·四川卷)右图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1979年6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这一现象的积极作用包括 ①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 ②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外合作生产 ③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变革企业经营模式 ④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从本则广告来看,是刊登在国内的人民日报上,故②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②的选项即可。 【答案】C 2.(2010·安徽卷)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依据右图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 ①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②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③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建立股票交易市场是在90年代初,排除②,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十四大之后,排除③ 【答案】B 【同步训练】 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所采取的措施有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发展乡镇企业 ③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④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 2.“人财物各有所管,产供销互不见面”。这幅对联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盛行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行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历史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生活细节来反映。能反映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细节是 A.大人→先生 B.粮票→股票 C.法币→人民币 D.臣民→公民 4.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的发展,1955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经济困难,物资厦乏 B.企业热衷产品直销 C.三大改造,政府取缔 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 5.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鲍大可,对新中国在短短几年所取得的成就印象十分深刻。他在1954年的一篇调查报告中写道,中国共产党这几年间,“虽然没有显著地改变国外非共产党经济专家为中国经济描绘的图像……但在一些领域,特别是在工业领域,取得的进步远远超乎人们的一般想象……”。这种“远远超乎人们的一般想象”直接得益于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D.计划经济建设的开展 6.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B.1953~1956年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曾任巴西共产党副主席的阿尔多·雷贝洛指出,邓小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思想和实践不但对中国具有深远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对全世界,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伟大思想”确立为我国改革目标是在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8. 自从实行农业合作化以后,每当党提出调整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生产关系时,总有农民自发地搞“包产到户”的情况出现,虽然屡次禁止,但一有机会又重新出现。这种情况说明 A.农民要求实行土地私有制 B.农业合作化遭到农民的普遍抵制 C.家庭经营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农村的生产力发展状况 D.党和政府农村政策的失败 9. 2006年3月15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发生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全面实行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10.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30年前农民年纯收入133.6元,如今增加到4 140元;30年前,我国的贫困人口大约有2.5亿,如今在耕地减少、人口增加的情况下,贫困人口已减至2500万……导致中国农村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变革农村土地所有制 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改革农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这里的“方向”是指 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2.票证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也是社会发展或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图1和图2票证的变化反映了 A.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B.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C.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 D.国家逐渐放松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13.下图是361度的标志和广告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一千年前,宋代开始发明的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②一百年前,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是我们一度落后的主要原因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改革开放对我们再度起飞具有重要作用 ④十三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为我们再度起飞铺平了道路 A.②③④ B.①④ C.①②④ D.②③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民公社)将经济水平各不相同的农业社的财产无条件地全部上缴公社,由公社统一核算和调拨;将社员自留地……以至生产工具等收归集体所有……公社化之初,在一些地方的公社中一度……按人供给口粮,进而实行吃饭不要钱……把公社劳动力按军队编制组成班、排、连、营、团等单位,公社可以统一指挥调动。这实际上是对劳动力的无偿调拨。 ──张岂之《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材料二 1982年12月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要改变农村政社合一体制,设立乡政权,设立村民委员会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根据宪法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83年10月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至此,原来作为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的人民公社被撤销,相应地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人民公社时代作为村级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也被撤销,代之以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负责办理本村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材料三 随着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全国各地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2010年3月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开启了城乡选举同票同权时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人民公社体制的主要弊端。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决定在农村撤社设乡的原因,这一举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发展有哪些主要的特点?综合材料二、三,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8年,“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 (1)材料一中的口号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出现了哪些失误? 材料二 “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这是70年代末广州郊区的宣传标语。 (2)材料二中的口号反映出农村生产关系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材料三 90年代,“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成为最流行的口号。 (3)列举“市场经济”这一口号提出过程中的主要事件。为“与国际接轨”,中国政府做出了哪些努力? 材料四 历史学习和研究要求学生具有史证意识。右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 (4)对于上述漫画所报道的内容,有人认为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的主流意识,有人则持相反意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几千户,上万户并为一公社,实行统一核算。在这一进程中,国家无偿地占有公社的物资、土地和劳动力。上行下效。结果是国家共了集体的产,公社共了队的产,穷队共了富队的产。公社实行供给制,助长了平均主义。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都作为资本主义尾巴被割掉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材料二 1958年丰产未丰收,农业总产值只比上年增长2.4%。粮食、棉花比上年增产,而生猪头数下降5.8%,大牲畜头数下降到1952年水平。1959年就全面下降了,主要农产品全面大幅度减产。全国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13.6%,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1960年,农业继续大幅度减产,总产值比大幅度下降的上年又下降12.6%。粮食和棉花产量均降到1951年水平。结果造成市场供应十分紧张,人民生活非常困难。──《改变中国》 材料三 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就全国而论,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商业和集体农业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生产有所发展,现行的生产责任制群众满意或经过改进可以使群众满意的,就不要搞包产到户。……已经实行包产到户的,如果群众不要求改变。就应允许继续实行。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 材料四 联产承包责任制采用了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 ──《中共中央一号文件》(1983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方面,概括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弊端,并简要分析其危害。 (2)据材料三,指出当时推广包产到户形式责任制的过程中仍存在哪些不足?这些不足的存在,主要说明了什么?《通知》对推广这种形式责任制有何作用? (3)材料四与材料一相比,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做了怎样的调整?这种调整有何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与答案】
1.A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解决三农问题,党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科技,大大推动了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
2.A 3.B 4.D 5.D 6.D
7.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的。
8.C 可以以安徽、四川农民率先在“人民公社”体制下搞“包产到户”为例来理解。
9.C 计划主要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而规划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指导,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表现。
10.C 材料反映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①③④都属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②的说法错误,因为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改革,没有改变农村的土地所有制。
11.C “从1978年到199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是指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2.A 图1粮票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图2股票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13.D 宋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在隋唐时期发明,指南针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名为司南,火药发明于唐朝,故排除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于十四大,故排除④。
14.(1)弊端:生产资料高度公有化,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高度集中。(2)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当时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农村普遍推行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3)我国民主政治发展日益制度化、法律化。认识: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领域的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开展。
15.(1)指导思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失误: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变化: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影响:全国农村经济大发展;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3)事件: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努力:对内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加入了WTO等。(4)此问较为开放,可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第一种:当时实行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和计划模式,所有媒体的宣传口径是高度统一的,所以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第二种:孤证不立,一份地方报刊反映的某一行为不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也具有这种特征。(主流媒体受政治、经济的影响,但不一定是社会真实的反映。)
16.(1)弊端:生产资料所有制:公有化规模过大、程度过高。分配方式:平均主义。
危害:挫伤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阻碍农业发展;造成人民生活困难。(2)不足:限于在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对包产到户形式的责任制的认识存在分歧(或 突破姓“社”还是姓“资”的束缚)。 说明:仍没有完全摆脱“左”倾思想的束缚。作用: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有利于其推广。(3)调整:使农民有了经营权(或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作用: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向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有利于工业生产的发展。(4)启示:要适合生产力水平;要适应国情;要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要关注民生,从利益出发。
作者简介:王笑开,毕业于井冈山大学历史教育专业,中学历史高级教师,从事高中历史教学15年,在《江西教育科研》《考试报》《中学生学习报》《少年智力开发报》《中学生导报》《素质教育报》《高考天地》等10多家报刊发表文章8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