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点分析】
一、浅析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
1.原因
1840年夏,英国从海上发动了侵华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不论从战争的进程,还是从战争的结果,英国先进的交通工具都在极大地影响这个古老的国家。进入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掀起了“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活动中,交通工具的革新首当其冲。
(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
(2)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
(3)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4)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2.特点
(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3.影响
(1)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消极影响: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掠夺。
二、浅谈近代以来铁路的发展、分布状况及其认识
1.状况:建国前,发展缓慢,大多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建国后,发展迅速,并且向内地发展;火车机车不断改进,车速进一步提高。
2.认识: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交通的迅速发展,铁路的长度是衡量国家强大的重要标志。
三、浅析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的影响、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1.影响
(1)近代以来交通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2)近代以来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2.存在问题:交通堵塞、安全事故、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健康等。
3.对策
(1)制定城市交通规划时,必须要有一个前瞻的考量,要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多种的方式,要建设一个完善、有效的公共交通运输系统,特别是城市的轨道交通(高架轻轨、地铁)等。
(2)地面、地下、空中的路轨设计,发展立体交通,实现地面交通压力最小化。
(3)发展城市环线,实现市区客流量的最小化。
(4)实行单向行轨的道路交通,实现车辆行驶障碍最小化。
(5)要正确对待自行车,在交通管理上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
(6)教育市民文明出行,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7)对私家车出行实行地段限制、时间限制。
(8)简易事故处理机制的确立和非现场执法。
(9)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现车流数量最小化。
【学法导航】
1.本课内容贴近生活,可以通过收集有关图片和社会调查的方式,认识我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变化过程,分析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认识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彼此距离缩短,极大地促进了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2.了解身边的历史,感受时代的脉搏,调查自己所在城市或社区的交通工具或通讯手段变化情况,并将调查过程和结果写成报告,把调查的结果和其他地区的学校进行交流,认识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地区差异。
3.通过比较古代交通、通信、和传媒方式的不同,从而加深对人们出行和传媒方式的不同,从而加深对人们出行和传媒方式变革的认识。还要注意同当前热点问题相联系。如联系磁悬浮列车的开通,理解交通工具的革新。
4.关于建国后人民社会生活的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的进步和技术手段的进步,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变得方便、快捷和有质量。使自己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愿望,要实现这个愿望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也离不开好的政策环境,那就是要搞改革开放。这样,学习这部分内容就不会简单地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而是使认识达到一定的深度。如果在学习中能够这样进行分析,将有助于开拓思路、培养历史感。
【小资料】
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及飞行第一人──冯如
冯如是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1883年生于广东恩平县。12岁时因生活所迫赴美国旧金山谋生。1903年,当得知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后,冯如决心要依靠中国人的力量来制造飞机,立志建立中国自己的航空事业。1907年冯如得到当地华侨的赞助,在旧金山以东的奥克兰设立飞机制造厂做工,1909年正式成立广东飞行器公司,冯如任总工程师。公司于当年便投入制造飞机。9月21日,他驾驶自制飞机翱翔在奥克兰市天空,以2 640英尺的航程超过莱特兄弟首次试飞852英尺的成绩。美国报纸惊呼:“中国人航空技术超过西方”。1910年7月,冯如根据寇蒂斯“金箭”和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一号”,又制作了第二架飞机,10月至12月,冯如驾驶它在奥克兰进行飞行表演大获成功,并受到孙中山先生和旅美华侨的赞许,同时获得美国国际航空学会颁发的甲等飞行员证书。1911年2月,冯如谢绝美国多方的聘任,带着助手及两架飞机于1911年3月回国到达广州。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1月9日,广东光复,冯如立刻参加革命军,被任命为陆军飞机长,准备组织飞机侦察队。
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广州燕塘公开进行飞行表演。冯如驾驶自制飞机凌空而上,高约36米,东南行约8千米。当时飞机运转正常,操纵自如,鼓掌之声,不绝于耳。但冯如急于升高,操纵过猛,致使飞机失速坠地,机毁人伤。医院抢救无效,冯如以身殉国,时年仅29岁。在弥留之际,冯如犹勉励助手:“勿因吾毙而阻其进取心,须知此为必有之阶级。”可见,冯如为开拓和发展我国航空事业,奋斗一生,至死不渝,犹嘱后人,继续进取,实可敬佩。死后被追授为陆军少将,遗体安葬在黄花岗,并立碑纪念,被尊为“中国首创飞行大家”。
【体验高考】 1.(2010·上海卷)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A.唐胥铁路开通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解析】唐胥铁路开通是1881年,第10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唐胥铁路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北伐发生在国共合作后的1926年。《庶民的胜利》描述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在1918年。街上路上互行脱帽鞠躬礼正是体现了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革。 【答案】B。 2.(2010·天津卷)“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抓住材料中的“旧城”、“河流”、“铁道线”、“电车道”等关键信息,这里很明显反映的是陆路──水路──铁路──电气化的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天津城市发展趋势如此变化,即是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的特点。 【答案】B。 【同步训练】 1.右图为上海造币厂2004年铸造的上海铁路博物馆纪念章,图案为130多年前淞沪铁路上运行的“先导号”机车。选择此图案是为了纪念( ) A.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路 B.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 C.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奠定 D.中国铁路营运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 2.鸦片战争中,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乘船从伦敦出发,途中还在孟买逗留了十天,到达澳门用了67天。而清政府派官员琦善与奕山从北京紧急南下,到达广州分别用时56天、57天。这说明 ①中国在战争中实际上丧失了应有地利 ②英国官员在战争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③交通技术在近代战争中作用渐居首位 ④工业文明在近代战争中取得了优势地位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右图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的一页,从中可以获取的准确信息有 ①电话在当时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②当时中国受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③当时的教学已经讲授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④电话已完全改变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上海之有德律风,始于壬午季夏,其法沿途竖立木杆,上系铅线,线条与电报无异,惟其中机括不同。传递方法,只须向线端传语,无异一室晤言。”该材料反映的是 A.电报传入 B.电灯传入 C.电话传入 D.英语传入 5.中华民国时期,一位住在南京的普通市民想要前往重庆,最适合他出行的交通工具是 A.汽车 B.火车 C.轮船 D.飞机 16.“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A.铁路运输 B.航空运输 C.轮船运输 D.电报通讯 17.2008年春运期间我国南方遭遇了罕见的大面积凝冻天气,导致 部分地区断电。蒸汽机车“重 出江湖”,代替电气机车保障了春 运工作的进行。右图是我国保存至今最早的“0号”蒸汽机车,于1882年开始运行。这辆机当时应该运行在 A.淞沪铁路 B.京张铁路 C.唐胥铁路 D.京汉铁路 8.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该表反映了上海
年份 | 人力车 | 马车 | 轿子 | 马 | 自行车 | 摩托车 | 汽车 | 公共汽车 | 有轨电车 |
1889 | 6984 | 544 | 9 | 11 | 0 | 0 | 0 | 0 | 0 |
1926 | 14600 | 0 | 0 | 0 | 3459 | 194 | 3764 | 172 | 922 |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
国名 | 在中国投资的铁路 | 共计 |
英国 | 2800英里 | 6420英里 |
俄国 | 1530英里 | |
德国 | 720英里 | |
比利时 | 650英里 | |
法国 | 420英里 | |
美国 | 300英里 |
【提示与答案】
1.A 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是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奠定是在辛亥革命前夕,中国铁路营运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是在“九五”期末。
2.B 英国人达到中国,历经千山万水,但由于乘坐整齐轮船,竟和清朝官员从北方到达南方时间相差无几,说明中国在战争中丧失了地利条件,也说明工业文明在近代战争中取得了优势地位,故①④正确。②的说法材料无法体现,交通工具在近代战争中作用居于首位的说法太绝对,③错误。
3.C 4.C 5.C 6.D 7.C 8.A
9.B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轮船运输业在交通运输业中的比重逐渐下降是交通运输业结构调整的产物。
10.D 1920年中国民航拉开序幕;火车速度较慢,往返时间长;而20世纪初清政府才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且发展缓慢。
11.B 中国最早的铁路是19世纪70年代由外商擅自修筑的淞沪铁路,不久就被拆除。排除含①的选项即可。
12.C
13.D 关键是明确“影响”应包括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等,从而注意从经济活动、思想观念、对外联系、与传统运输的关系等角度入手思考。思维的盲点在于②,主要是因为它与近代交通的发展变化没有直接联系,解题时容易忽略这一点。
14.C 19世纪末俄国在中国获得了不少的修筑铁路的权力,出现C项中的情况完全有可能。其他几项,《民报》、飞机均出现在20世纪初,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
15.A 甲午战争之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的修筑权。其结果,一方面迫使清政府放弃自主修路的权力;另一方面也促使清朝官员改变观念,意识到修路的急迫,成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
16.B 火车的出现冲击了原有封建的等级制度,使封建贵族特权出现动摇,社会关系出现了变化。
17.C 火车机车的发展演变,说明了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又与对外开放不断加深,学习引进世界先进技术是分不开的。
18.A 从经营广告的宗旨,可判断①;从所公布的业务范围,可判断②;从使用广告进行招商宣传,可判断④;而当时中国航运事业的发展正值起步阶段,而且困难重重,所以,并未能有效改变列强垄断中国水运的局面,故排除③。
19.D 电话的普及,电讯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思想观念的更新,与国家的疆域无关。
20.D 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21.(1)汽船被广泛接受后,传统的沙船航运日渐衰败。(2)西方列强侵略的客观影响;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活动中,自觉接受交通工具的革新。(3)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大规模兴建铁路、公路;改革机车、铁路技术;发展民航运输等。
22.(1)原因:①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②资金和技术的缺乏;③受封建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④外国列强的阻扰和侵略。(2)影响:①便利了各地之间的联系,方便了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传播;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③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④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3)变化:旧中国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阻扰,铁路运输业发展缓慢;新中国铁路发展迅速,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启示: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23.(1)自行车、三轮车、摩托车、汽车、电车、轮船、火车、飞机等。材料一称赞的是火车。(2)京张铁路是中国自己筹款,中国人自己勘测、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它的建成,揭开了中国铁路建筑史上的崭新的一页。詹天佑先生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条铁路,更重要的是他传承给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意志和民族力量。(3)铁路建设的重要性。民主主义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是发展中国铁路事业的倡导者。交通是城市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动脉,在现代运输业中,铁路是最普及、最受青睐的运输方式。(4)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有利于与铁路交通相关部门的生产;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24.(1)变化:从反对修筑铁路到主张在中国修筑铁路。理由:与其让洋人修筑铁路,还不如自己控制修筑铁路权。实质: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2)目的:这是列强资本输出的重要形式,通过修筑铁路攫取中国的财富、运输军队延伸侵略势力,以便全方位控制中国。(3)特征:清朝时期,列强控制了中国的铁路修主权;民国时期,中国自主修筑铁路的比例有所增加,但铁路主权仍受到严重损害。(4)认识:近代以来铁路的发展从无到有、取得重大成就,从不重视到重视;由列强控制铁路修筑主权到逐渐的由中国自主控制;近代列强的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当然主观上也方便了对中国的侵略;民族独立,使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真正服务于国计民生。
作者简介:王笑开,毕业于井冈山大学历史教育专业,中学历史高级教师,从事高中历史教学15年,在《江西教育科研》《考试报》《中学生学习报》《少年智力开发报》《中学生导报》《素质教育报》《高考天地》等10多家报刊发表文章8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