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讲解】
简述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两个阶段及其影响
一、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胡佛反危机的失败,直接为罗斯福上台执政,实行新政,创造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在这场经济危机中,美国遭到的打击最为严重。面对这场不期而至的大危机,当时的美国企业界和政界大多数领袖没有清醒的认识,包括新上任不久的总统胡佛。1929年初,胡佛在就职演说中宣称:“我对国家的未来毫不忧虑,她辉煌灿烂、充满希望。”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当经济危机来临时,胡佛政府惊惶失措,一筹莫展。尽管胡佛总统也采取了一些反危机的措施,但这些措施始终没有能够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并没有解决随之而来的社会经济问题。主要原因是胡佛总统仍然坚持“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等待经济形势的好转,结果致使经济危机更加严重,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到1933年初,美国已有半数的银行倒闭,13万家以上的企业破产,完全失业的人数达到了1 300万。全国上下不满情绪和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效的政策,迅速改善经济状况,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罗斯福总统以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竞选宣言,在1932年的大选中,赢得绝大多数选民的支持,击败胡佛,于1933年3月就任美国总统。
二、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救济(Relief)、改革(Reform)。救济──指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复兴──是指为失业者提供工作机会,使陷入萧条的经济恢复运转;改革──是指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新政的具体措施如下:
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主要措施有下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中央银行)的权力;管制证券业。国家公布的法令有《紧急银行救济法》《联邦证券法》《银行存款保险法》和新的银行法等。罗斯福采取的这些非常措施,对收拾残局、稳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公众舆论评价,这个行动犹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现的一道闪电”。到1933年4月,存回银行的通货已达10亿美元,这说明罗斯福整顿银行与金融业的措施,很快起到了恢复银行信用的作用,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
“炉边谈话”是罗斯福实行新政措施的一种特别的方式。由于大萧条是由疯狂投机活动引起的金融危机而触发的,当时国家整个银行信贷体系陷入瘫痪,罗斯福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必须尽快恢复公众对银行的信任,改革也首先从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开始,而罗斯福向公众发出这一重要信息则是通过与公众“拉家常”式的“炉边谈话”,成为后来他向公众阐述政府政策的一种有效的方式。这不能不说是罗斯福的一个创造,在很大程度上赢得了美国公众对新政的支持。
2.调整农业政策。主要措施有成立农业调查局;减耕;政府为农业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保护土壤。调整农业政策的目的是摆脱农业危机,缓和农民的斗争。国家调整农业生产的中心措施是公布《农业调整法》,通过政府的奖励和津贴,以缩减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从而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场主收入。
3.复兴工业。主要措施有制订了包括工资、工时、禁止童工及保障工会谈判集体合同权利条款的行业公平竞争法规,要求工业各行业遵守;管制公用事业控制股公司;加强对通讯和海、陆、空运输的管制。国家复兴工业的中心法令是1933年6月16日国会通过的《国家工业复兴法》,以蓝鹰为标志,其执行机构是新建的国家复兴署。接受这一法令的企业可以免除根据反托拉斯法而被起诉,其产品则贴上“蓝鹰”标志。公布此法令的目的就是试图依靠国家和垄断组织联合的力量,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序状态纳入有控制的轨道,加强国家对工业的计划与指导。
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主要措施有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工程进展署、公共工程局等机构;发放紧急救济金;推行“以工代赈”;兴办筑路、市政、水利、军用设施及田纳西河流域改造等公共工程;为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
三、罗斯福新政的两个阶段
新政大体分为两个阶段:1933~1935年为第一阶段,此阶段着重调整与复兴经济,以历时一百天(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的美国第73届国会特别会议为其先导,这届国会通过了一系列“反危机”法令,其中包括新政的两大支柱──《国家工业复兴法》和《农业调整法》;
1935~1939年为第二阶段,此阶段着重改革,1935~1936年,反对和支持新政的斗争激化,上述两个法令因被美国最高法院先后宣布为违反宪法而被废止,新政转入后期。罗斯福政府相应地通过了一些替代性的法令和其他新法令,继续推行新政,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争前夕,实施救济则贯穿新政的全过程。
从1939年开始,新政渐告结束,主要原因是德意日法西斯势力的向外扩张与战争威胁,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罗斯福便集中全部精力应对战争和国际事务。可以这样说,是战争终止了新政的继续实施。
四、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意义
罗斯福新政是为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的总称。它本是解决经济危机的“急就章”,也就是说它是应对危机而急速作出的政策调整,初衷只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内改革弊病,以迅速地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但它的实施,却引起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不仅对美国历史的发展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而且对后来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可能是罗斯福生前所没有预见到的。
第一,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新政初期以尽快复兴经济为首要目标,它虽然没有完全消除经济危机,未能实现经济的完全复兴和公众的充分就业,但却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最终减轻了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危害程度,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1933年夏和1934年春,美国经济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国民经济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到1940年,美国国民收入已恢复到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前的水平,但失业问题仍然比较严重。这说明,实施多年的新政在恢复国家经济等方面收到了明显的成效,而新政并不能解决经济危机带来的所有问题,改革确实是极其艰难的。
第二,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经济危机引发了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据《美国史》记载:到胡佛上任的第四个年头,出现了失业工人示威、农民骚动、退伍军人要求发放补助金的游行。新政为美国广大的普通百姓提供了最低限度的经济安全保障,广大公众的生活处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受到了美国绝大多数人的赞许和欢迎,从而缓和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新政所采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公众对美国民主制度的信心,由于经济逐渐复兴,人民生活好转,社会矛盾缓和,社会趋于稳定,美国国内一度出现的法西斯组织没有了市场,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不仅没有被破坏,且得到了巩固,所以新政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像德、日、意等国那样在危机的影响下走上法西斯道路。正因为如此,有人说“新政挽救了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不是没有道理的。
第三,新政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首先是改变了美国人的政治生活。美国是一个三权分立的国家,三权分立制度实质上是统治阶级内部实行分权、互相监督、彼此牵制、调节内部矛盾的一种的有效的体制和手段,以从根本上维护美国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维护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新政实施期间,美国联邦政府的规模、职能,特别是总统的权力急剧扩大,联邦政府的影响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渗透到美国的日常生活中。其次是改变了美国人的经济生活。在危机期间初步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弱势群体相当数量的成员首次享有法定的经济保护。
第四,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①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美国建国以来,一直提倡“自由放任发展”的传统思想,政府深信美国的经济制度是健全的,不主张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罗斯福新政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虽然与美国传统的“自由放任发展”的思想相违背,但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因为“自由放任发展”已不符合美国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了。经济大危机表明,美国经济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达到了这样一个程度,在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里而社会化大生产越来越发展的时候,国家需要从总体上对经济进行一定的计划、控制和调节,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尽可能避免严重的经济危机的爆发。这是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结论。像胡佛总统抱着“自由放任发展”的传统信条不放,显然违背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不能与时俱进,就不可能应对突发性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的高明之处也正在这里。②罗斯福新政的结果是最终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通过法律的形式,把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固定下来,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深刻的改造。
【难点分析】
一、罗斯福新政实施的必然性
1.新政的实施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资本主义经历了长期发展后,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生产与销售的矛盾常常引起经济危机,尤其是1929~1933的经济大危机给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造成严重破坏,资产阶级千方百计寻求摆脱危机的出路。新政正是这种要求的反映。
2.新政是符合美国国情的选择。美国是世界经济霸主,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国家经济,如给农民大量的补贴、大规模兴建公共工程等。
3.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4.实施新政借鉴了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计划经济成功的经验。
5.3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强大思潮,为新政提供理论依据。
二、对罗斯福新政的全面认识
1.“新政”的目的:直接目的在于遏制当前的经济危机,恢复和发展经济,从根本上
说,“新政”的实施在于巩固和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及政治统治。
2.“新政”的思想及特点:是动用国家政权力量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一改过去的自由放任政策,使经济发展带有一定的计划性,以缓和社会化大生产与销售的矛盾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重建人民对政府的信心,确保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3.“新政”的实质:“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以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新政”中“新”的含义:(1)新理论。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倡导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和自由经营,国家不干预,依靠市场进行调节。但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之后,随着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各生产部门必须密切配合。自由主义只能导致无序的、盲目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凯恩斯是英国经济学家,倡导政府要干预经济事务,把经济发展纳入到有序的轨道,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带来的破坏。罗斯福新政就是凯恩斯主义的实践。(2)新特点。罗斯福新政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3)新起点。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二战后被西方国家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也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
5.成功的原因:(1)历史条件:美国以革命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旧思想和旧势力的消除比较彻底。(2)国际条件:美国是华盛顿体系的受益者,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3)经济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横财,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4)政治基础: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民主制度较健全,民主势力较强大。(5)思想基础:民主参政意识较强。
三、凯恩斯主义
1.提出背景:(1)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经济思想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完美无缺的制度,自身可以进行调节,他们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鼓吹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2)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促使人们进行反思,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在此背景之下,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修改了传统的经济理论。
2.主要内容:这一经济理论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他承认资本主义存在着消费不足等弊端,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远远低于商品的供给,而对付经济危机的办法就是扩大需求,因此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成为“看得见的手”。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感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这一理论的提出也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3.评价:(1)积极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主义取代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有力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2)局限性:但是这一经济理论并不能够消除经济危机。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逐渐陷入“滞胀”状态:失业率与物价同时上涨,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并存。凯恩斯主义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被其他学派所取代。
【学法导航】
1.注重前后联系,再现和比较从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再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演变过程。
2.通过观察《田纳西水利工程中的水坝》,理解兴办公共工程的一举多得。
3.在学习本课内容时,要学会站在整个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高度来多角度地看待罗斯福新政。学会运用图表法去整理分散的知识点,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问题,初步学会评价方法。
4.将罗斯福新政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联系和比较。三者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三者的背景、实施的前提条件、具体内容、性质、方法和手段和实施的成就等有很多不同点。通过三者的比较,得出以下认识:制定政策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都是经济手段。
5.罗斯福新政与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罗斯福新政采取的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二战后,西方国家陆续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逐渐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小资料】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 “炉边谈话”化解危机
“炉边谈话”是罗斯福当选总统后一种联系群众的广播方式。1933年3月12日即罗斯福就职总统后的第8天,他在总统府楼下外宾接待室的壁炉前接受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共同广播公司的录音采访,工作人员在壁炉旁装置扩音器。总统说:希望这次讲话亲切些,免去官场那一套排场,就像坐在自己的家里,双方随意交谈。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华盛顿办事处经理哈里·布彻说:既然如此,那就叫“炉边谈话”吧,于是就此定名。罗斯福在其12年总统任期内,共做了30次炉边谈话,每当美国面临重大事件之时,总统都用这种方式与美国人民沟通。在罗斯福上任后雷厉风行地推动第一次新政时,这种方法的作用表现得最为突出。这些谈话,在内政方面涉及拯救金融和恢复工业等重大方针政策,在外交与军事方面涉及上个世纪最大的人类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炉边谈话”:对全国人民就银行暂停营业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的解释、劝告和教育,他说:“我要指出一个简单的事实,你们把钱存进银行,银行并不是把它锁在保险库里了事,而是用来通过各种不同的信贷方式进行投资的,比如买公债、做押款。换句话说,银行让你们的钱发挥作用,好使整个机构转动起来……我可以向大家保证,把钱放在经过整顿、重新开业的银行里,要比放在褥子下面更安全。”简短的谈话,化解了长期郁结在人们心中的疑团和不满。第二天,部分银行开业了,人们携带着装有黄金和货币的大箱小包,在银行门前排起长龙,把就在不久前也是这样排着长队挤兑的通货存入银行。只过了3天,美国有574家银行开业,几天里,银行回收了3亿元的黄金和黄金兑换券,不出一周,就有13500家银行(占全国总数的3/4)复了业,交易所又重新响起了锣声。
第二次“炉边谈话”:要求“企业界和政府合作,共同拟订计划”,并强硬地指出,政府在各个工业绝大多数从业人员的协助下,“有权制止不公道的做法,并强制执行所订立的协议”。罗斯福的目的是要消除你死我活的企业竞争和对女工、童工的残酷待遇。
第三次“炉边谈话”:再就业法规禁止雇用童工,规定产业工人最低工资为每小时40美分,每周工作时间为35小时,脑力劳动者为40小时。愿意接受这项规定的,雇主将得到一个“蓝鹰”标志。许多小企业都自愿或被迫地接受了该法规,但是,绝大多数大企业在开始阶段都拒不加入“蓝鹰”行动。为此他说:“打起仗来,如果进行夜袭,士兵们都在肩上带上耀眼的标志,免得误伤自己人。根据这个原则,那些跟我们合作,参加全国复兴运动的人,也要被一望而知。”他的意思很清楚,要么合作,要么挨揍。
富兰克林·罗斯福,履任于危难之际,以其大智大勇带领全体美国人民走出了20世纪两次最大的危机──大萧条和二次大战,被誉为与华盛顿、林肯齐名的最杰出的美国总统。 “炉边谈话”是罗斯福首倡的领袖与民众沟通的途径,它以“家常式”的广播谈话方式,向各界民众分析局势、解释政策、提出吁请,沟通了人心,提振了信心,凝聚了力量,战胜了危机。罗斯福“炉边谈话”已经成为领袖沟通民众的经典方式,在如今的这场金融经济危机中,许多国家的领导人效法这种方式,利用更新的媒体──电视、网络进行着他们的炉边谈话……
【体验高考】 1.(2010·江苏卷)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整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 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 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 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 【解析】1933年的美国,此时的美国正值大危机时期。此时罗斯福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措施都是以解决或者缓解经济危机为根本目的的。产品过多,供大于求,产品价格狂跌,是引起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而销毁过剩则有利于稳定价格,缓解危机。 【答案】C。 【答案】C 2.(2010·天津卷)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后,美国商品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国内商品价格也有一定提高,债务人特别是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新政措施是 A.整顿财政金融 B.调整农业结构 C.复兴工业生产 D.实行社会救济 【解析】“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是解题关键,B、C、D都是局限于“国内”的调整政策。整顿财政金融主要是通过整顿银行等措施,恢复银行的信用,它会直接产生题干中的作用。 【答案】A。 【同步训练】 1.罗斯福新政的下列措施中,具有建立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A.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失业者的就业机会 B.整顿银行,成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C.奖励农民压缩产量,调整生产结构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2.美国国会于1933 年6月16日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1935 年5 月27日,最高法院在审理一起案件中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这一转变不能说明 A.美国政治生活中的分权制衡原则 B.最高法院信奉自由放任政策,敌视“新政”立法 C.美国国会有立法权,最高法院有解释宪法的权力 D.《全国工业复兴法》不适应当时美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3.在罗斯福新政中,既直接提高就业率,又为经济发展开拓了广阔空间的措施是 A.恢复银行信用 B.调整农业经济 C.规范企业行为 D.举办公共工程 4.罗斯福说:“为了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陷,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这表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 A.用提高国家垄断的程度来消除经济危机 B.用发展经济的手段来缓和社会矛盾 C.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政策调整 D.对世界经济旧秩序的一次新改革 5.罗斯福新政与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计划经济的本质不同在于 A.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不同 B.对生产关系局部调整的力度不同 C.所有制形式不同 D.对工人的措施不同 6.罗斯福推行新政所产生的影响有 ①使美国摆脱了危机,恢复了社会生产力 ②使广大的中下层民众得到一定的好处 ③改变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④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7.1931年美国处于“过剩危机”时,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把那些上街购物的家庭妇女称作爱国者。他说:“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一种发展扩张,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要多干一些实事,多买一些东西,多制造一些商品。”从经济学上看,凯恩斯的“消费爱国论”是 A.没有看到“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 B.表明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C.没有看到消费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 D.提倡超前消费,反对勤俭节约 8.某学者为了研究一项课题,重点阅读了以下两本经济学著作。你认为他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 A.政府干预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 B.市场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C.殖民地经济从属于资本主义经济 D.殖民掠夺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9. 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用于采购商品和支付劳务费用的总金额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5,并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这表明美国 A.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B.开始走上计划经济的道路 C.黄金储备减少,美元贬值加剧 D.经济进入“滞胀”阶段 10.据《21世纪经济报》报道,被称为中国式“田纳西工程”的汉江现代水利工程日前因生态问题而饱受争议,一些水利专家认为,此项工程将导致汉江中下游河道萎缩。请问,当年罗斯福总统修建“田纳西工程”的直接目的是 A.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B.使田纳西河流域由贫瘠地区变成富庶地区 C.提供就业机会,缓解失业压力 D.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11.1933年底,一位国会议员在纪念林肯诞辰的演说中说:“我已经看到一位独裁者正在成长,他已使希特勒、墨索里尼十分妒忌,私营企业的独立性已成往事,个人自由不过是记忆而已。”他是在 A.批判希特勒、墨索里尼的独裁统治 B.肯定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经济 C.纪念林肯做出的伟大贡献 D.批评罗斯福扩大了政府权力 12.罗斯福在实施“新政”时曾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评价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穷人具有足够的生存资源 B.罗斯福认为富人更富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C.富人更富是贫困增加的根源 D.罗斯福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 13.罗斯福新政实施后,有人说美国的经济中心已从华尔街移到了华盛顿,其含义是指 A.金融巨头在危机中破产 B.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加强 C.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D.私人经济受到限制 14.20世纪30年代为迅速摆脱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采取了一系列干预经济的政策。其中农业领域的调控措施是 ①减少种植面积,调控农产品产量 ②调整农产品结构,鼓励农产品进出口 ③增加政府储备,规范农产品销售 ④努力降低农产品价格,解决民生困难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⑧ D.①②③④ 15.罗斯福说:“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为此,罗斯福新政采取了下列哪一种做法 A.整顿银行,统制货币 B.调节农业生产 C.以工代赈,规定最低工资标准 D.降低生活用品价格 16.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给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信中说:“我们把您任总统之日作为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的开端。”这里“新的经济时代”是指 A.自由放任的经济时代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 C.福利国家的时代 D.发展“新经济”的时代 17.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美国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又通过《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材料说明罗斯福政府为克服危机而力图 A.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 B.将紧急救济与促进就业相结合 C.将促进生产与刺激消费相结合 D.将以工代赈与保持稳定相结合 18.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后,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由此说明 A.新政后美国推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B.新政后美国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C.新政后美国政府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D.新政后美国政府大力发展国营经济 19.下图为某班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使用的几幅图片(曲线图是失业曲线图),综合图片可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30年代大危机爆发的原因 B.调整农业政策与整顿金融秩序 C.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D.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2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发达国家经济措施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B.确保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C.促进科学技术向生产的转化 D.加大基础设施与军事工业的投入 21.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迅速恶化,演变为一场罕见的、冲击力强大的、席卷全球的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这不禁让人想起1929年的大危机。当时美国为应对这场经济危机,曾专门成立了“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对公民存款实行政府保险。当时美国采取这项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就业 B.恢复银行信用 C.防止盲目战争 D.刺激出口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美国《名利场》杂志的漫画(见下图)。 材料二 经济不景气的问题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的。经济的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的。这两方面的合作可以加速复原的过程并且减少不利的副作用……每一个人都应该设法帮助比他不幸的邻居;每一个企业都应该帮助它的雇员;每一个社区和每一个州都应该负起责任来组织就业和救济活动。──胡佛的第二个年度国情咨文,选自《美国总统咨文汇编》(英文版) 材料三 罗斯福认为,拯救国家的希望在于迅速克服经济崩溃的威胁。1933年3月6日,他命令所有银行关闭4天,并禁止支付和出口黄金。3月9日,国会召开特别会议,并在4小时之内通过紧急银行法。财政部根据紧急银行法采取的迅速行动,立即恢复了企业界信心。到4月的第一个星期,货币便有10亿美元以上回流到银行,储藏者已将贵金属送返联邦储备银行,财政部官员则只须发行少量新联邦储备货币。──(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造成“山姆大叔”如此窘境的原因是什么?并指出这一因素的实质。 (2)有人认为:材料二中的经济思想在现实中遭遇困境,出现了“异化”。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请从金融措施的角度分析罗斯福新政为什么会取得成效? (4)综上所述,罗斯福新政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映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而生存的战争。我们正作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而战;既是为我们自己,也是为全世界。──富兰克林·罗斯福 材料二 这个国家需要进行大胆的、坚持不懈的试验,如果试验失败,就再试行一种办法,最重要的是要进行试验。──富兰克林·罗斯福 材料三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1992年邓小平在深圳的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罗斯福所说的“伟大而成功的战争”是指什么?概括指出罗斯福进行这场战争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中两国改革背景的相似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说明罗斯福和邓小平是如何领导本国人民“闯”出新的发展道路的。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个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的苏联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1)材料一中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为什么让许多革命者感到“痛惜”?西方人士为什么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材料二 “总统先生!”一位年轻的记者曾经问过富兰克林·罗斯福:“你是共产党吗?”“不是。”“你是社会主义者吗?”“不是。”这位记者对罗斯福拒不承认自己属于哪种常规的意识形态感到困惑,最后问到:“那你的哲学是什么?”“哲学?”有点迷惑不解的总统说:“哲学?我是基督教徒,是民主党人……如此而已。” (2)材料二中的记者为什么要质问罗斯福总统是“共产党”、是“社会主义者”呢? 材料三 1946年至1992年,法国政府连续实施了10个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确定总体目标和长远战略。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一些指标对企业,尤其是私有企业没有强制性,主要是为企业决策提供权威的信息和可靠的政策依据。政府采取激励措施来推动计划的实现。 (3)依据材料三说明法国政府是如何对经济进行干预的? (4)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决定围绕上述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为他们拟订一个题目,要求紧扣材料主题。。
【提示与答案】
1.B 2.D 3.D 4.C 5.C 6.C 7.B
8.B 这两本经济学著作的作者分别是亚当·斯密和凯恩斯,前者主张自由贸易和自由经营,后者强调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A只符合凯恩斯的经济主张,C、D与两者的经济理论无必然联系,只有B符合题意。
9.A材料表明二战后美国政府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10.C 11.D 12.D 13.B 14.A
15.C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美国大量工人失业,企业倒闭,人们生活贫困,无力购买商品。为了缓解供需矛盾,为工人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罗斯福新政采取了以工代赈,规定最低工资标准的做法。
16.B 罗斯福新政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这标志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开始了。
17.A 《紧急救济法令》强调的是临时救济,《社会保障法》说明罗斯福政府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
18.C 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可知,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在保持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前提下,由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改革和调整,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宏观调控与干预,即材料中的“二老板”。
19.D 从失业曲线图可以看1929~1933年失业人数几乎直线上升,可以判断研究的是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20.A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21.B 经济大危机期间,银行纷纷倒闭,为恢复银行信用,美国以政府的名义为银行担保。
22.(1)原因: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实质:生产相对过剩危机。(2)经济思想:自由主义;遭遇困境: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非但没有克服危机,反而使经济形势恶化,社会动荡;异化:随后,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3)整顿银行,恢复信用;扩大政府财政支出,刺激社会需求;实行美元贬值,提高物价。(4)加强金融监管;重视宏观调控。
23.(1)推行“新政”;克服经济危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2)均面临发展困境。(3)罗斯福实行新政;整顿银行、复兴工农业、推行福利政策、兴建公共工程等。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大胆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并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在城市积极探索国有企业的改革道路,推动了国有经济的发展;建立经济特区,以吸引外国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4.(1)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发展经济。新经济政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2)罗斯福在新政中规定了劳工的一些基本权利,触动了垄断集团的利益;罗斯福采取的国家干预方式违背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原则,不被理解。(3)制订经济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4)计划与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作者简介:王笑开,毕业于井冈山大学历史教育专业,中学历史高级教师,从事高中历史教学15年,在《江西教育科研》《考试报》《中学生学习报》《少年智力开发报》《中学生导报》《素质教育报》《高考天地》等10多家报刊发表文章8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