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也能趣味横生数学课,在很多孩子的印象中就是枯燥的计算,乏味的练习。
它不象语文课有动人的故事可以陶冶情操,不象音乐课有悦耳的歌声使人身心愉悦,不象美术课有美丽的图画使人赏心悦目…… …… ……
那么如何使数学课也趣味横生,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数学,如何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疲劳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呢?
关键还是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把学生喜欢的东西引入课堂,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活动。
低中年级孩子年龄小,课堂中很多孩子有意注意的时间不是很长,特别是在探索新知这一部分完了之后,有的孩子就有些心不在焉了,如何在接下来的半节课中也让学生感到不枯燥,充满乐趣,这就需要老师想办法减少后半节课的疲劳度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入手:
1、适当调节。实验证明,一个人一直做同一件事情的疲劳度
要远远高于两件事情交替着做,当学生一直处于探索的状态时,他们也会感到疲劳,在不影响课堂进度的前提下,适当的放松一下是很有必要的。这个放松可以只有1、2分钟,来一个脑筋急转弯,一个智力题,一个小故事,一个笑话等等,即调节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紧张的思维趁机喘了口气。
2、趣味练习。课堂中采用游戏的形式来练习新知识。比如在学到单位换算时,用“单位接龙”的游戏巩固练习,在学到“年月日”时,用“左手右手”的游戏判断大月小月,用“点头摇头”的游戏判断平年、闰年,这样的小游戏经常会有,它不仅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感情。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在设计《搭配中的学问》时,一开始也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用“淘气的一天”做情境,以寻宝游戏做导入,整节课设计了3个环节:搭配寻宝路线、搭配衣服、搭配食谱。
但是由于对教材理解的不到位,在第一次授课时出现了很多问题,一下子使我对这个设计失去了信心。于是我调整思路重新设计,还是按照书上的顺序来走,整节课的层次应该是比较严谨了,但是感觉学生的兴趣不是很高。
在第三稿把练习题改为游戏的形式仍觉得不满意之后,我把前面的思路全部推翻重新设计,这次设计既关注到了学生的兴趣,以笑笑的一天为情境,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搭配衣服为例题,整节课主要环节分为两层:探索新知和练习。同时也关注到了课堂结构的严谨性,从2件上衣2件下装为起点,让学生通过摆学具来初步感知搭配;层层深入为2上3下、3上3下,让学生逐步体会搭配必须有序才能不重复也不遗漏,进一步体会出可以用更简便的方法解决搭配问题:用上衣数乘下装数就等于搭配的结果数。其中练习又有3个习题:路线搭配、分组游戏和计算比赛场次,练习从2配3到3配3,到最后的需要考虑重复的情况,也是层层递进。
我对这一稿教案还是比较满意的。
不过在第四次授课的过程中,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处理到最后一个习题,只是作为了课后思考。 在最后一次授课中,我把计算比赛场次这个题改为了击掌游戏,和原来的题的思考过程是一样的,只不过以游戏的形式来呈现。我考虑的是通过这个小游戏让学生更深的体会到解决问题时只有做到有序了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比较高的时候,我习惯性的把这个游戏加了进来,但是由于我对这个题把握的深度不够,造成了学生解决得不够透彻就草草收兵,后来觉得如果放到后面,学生应该会解决得更彻底,理解地更深。
授课完,我对课堂中加入小游戏又有了重新的认识。
1、小游戏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加入的时机应该把握好。要适时加入,不是每节课都需要的。
2、小游戏的难易程度也要把握好,要在不影响整节课的整体思路的前提下进行,不能造成学生思路上的混乱,要保持学生思路的一致性。
总之,在反复的探索与实践中,我有了更多的体会与收获,目的也越来越明确:让学生从小喜欢数学,让数学课堂因为学生的喜欢而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