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及教学反思


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作者及工作单位
   防城港市东兴市东兴中学
                  张德永

教材分析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电气时代的来临对世界带来的深刻变革,从中感受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性。学习爱迪生等科学家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学习他们勇于创新、不畏艰难、不惜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原理。认识人类文明的演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历来都是在生产力进步的基础上实现的。
能源领域的巨变和围绕电的发明是本课的内容方面的重点。
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评价是本课的内容方面的难点。


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经历了两年的历史课改,加之其他学科各种学习方式、思考方式的互相借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无论成绩优劣,都不再满足于每节课仅有的几个知识点,不断追求自我意识在课堂上的体现。把权力下放,由学生自主决定该学些什么、要探究些什么,会更有利于他们学习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教学目标

   1.知识要点: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2.能力要求: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汽车的发明与使用对人们更有利还是更有害?”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课的重点:
    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电灯、汽车的发明和应用
    2、本课的难点:
    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电气时代”的到来
二、“发明大王爱迪生”:
三、“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四、承前启后,拓展延伸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外出旅行的人们越来越多。请问,人们外出旅行时常乘座的交通工具有哪些?通过哪些手段能和家人朋友及时取得联系?    提问学生:“家中或周围有哪些电器?它们有什么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电力作为一种能源,比蒸汽动力具有哪些优点?    使用电力生产的工厂比使用蒸汽动力的工厂,哪个更先进?  爱迪生被许多人称为“天才”,他是怎样回答的?我们应该怎样向他学习?“汽车作为交通工具具有哪些优越性?引导学生阅读“自由阅读卡”的内容,观察插图“飞艇”、“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增强直观认识。我国的飞机是在什么时候由谁最先研制成功的?    映放三次科技革命概况图   要求学生得出三次科技革命的启示交通工具有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通讯手段有电话、手机、上网等。学生回答不一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①汽车有新型的动力;②汽车体积小、速度快等。中国近代:冯如学生积极参与,但对第三次科技革命认识不完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使学生对本课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且问题比较简单,可提问平时学习较困难的学生,调动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感受到电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接下来出示问题:
请你说一说电是如何发明的?它又是怎样进入实际生产领域的?
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使学生认识到,电力取代蒸汽动力,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表现。激励学生从现在做起,发奋学习,勇攀科学高峰。引导学生结合自己亲身体验,讨论汽车的大量使用给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从中感悟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着社会进步。三次工业革命表明,科学技术是巨大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我国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求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等。

板书设计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广泛应用→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
汽车和飞机问世→提高生产能力扩大了活动范围
结论: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进步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课前是否认真阅读与本课相关的课外资料?2、是否积极参与了本课的探究活动?3、是否积极发言回答老师的提问?4、是否认真完成老师课后布置的作业?5、课后是否认真总结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成果,找出自己的不足?(回答:是,得4分;否,得1分。满分为10分。)
教学反思
     课前,我主要按照教学参考书提供的教学建议进行备课,在上课前我把有关工业革命的内容印发出来,先让学生接触了一下。并且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没有陌生感,刻意地突出本课内容与中国历史及今天生活的联系。现在回过头看这节课,有些以后上课值得发扬的优点,也有以后要尽量回避的不足。
    首先,我的导入联系今天的实际生活,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制作的简单课件,一张张图片把学生的思维聚过来又散开去,很好的发挥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比较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后,学生独立找出三次工业革命的共同影响: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本质上解决了教学难点。
    然而不足的是,因为估计不足,整堂课容量太大,整个节奏稍显紧张,连最后的总结也是匆匆了事。
    任何一堂课,都需要老师做充分的准备,我的不足将提醒自己要备课认真,再认真。

 
热门九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