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角色,相信孩子的创造力


——对一道数学应用题的探究与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103页“量一量,算一算”的第2题是这样叙述的:一块长方形麦田长是500米,宽是300米。如果用射程是10米的自动旋转喷灌装置进行喷灌。大约需要多少个这样的喷灌装置?
同学们完成作业后,大多数同学的解答方法是:
先求出长方形麦田的面积:500×300=150000(平方米)
再求出以10米为半径的园的面积:3.14×102=314(平方米)
最后求需要喷灌装置的个数:150000÷314≈478(个)
少部分同学的解答方法是:
先求出长里包括了多少个直径:500÷(10×2)=25(个)
再求出麦田宽里包括的直径数:300÷(10×2)=15(个)
最后求需要喷灌装置的个数:25×15=375(个)
就方法而言,学生在四五年级面积与体积的学习中都遇到个类似的题型。比如求长方形屋子里需要铺地板砖的块数的问题,一个长方体可以锯成多少个小正方体的问题,而且都能用这两种方法来解。但本题的解答却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答案,而且答案之间还相差了100多。到底哪一种方法是合理的,哪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呢?
以往遇到这种问题,我总是包办代替,在课堂上一讲了之。这一次,我却突发“奇想”:摆在同学们面前的这两种不同的结果,引起了孩子们认知上的冲突,不正好是一次训练孩子们思维的大好时机吗?何况这道题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探索价值。我决定把这个“皮球”踢给孩子们,让他们自己去研究探讨到底谁是谁非。于是,我对孩子们说:“假如现在你就是负责喷灌装置安装的技术人员,请你研究一下哪一种方案更合理”,我把任务作为家庭作业布置了下去,并指出在第二天的数学课上把自己探讨的结果在班上进行交流。
老话题

 
热门小学数学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