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4.3.3 余角与补角 教学反思


初一上册4.3.3 余角与补角 教学反思
                                                     琼中县新进中学(支教) 桂勇
  “余角和补角”是一节探究性活动课,本节内容通过“测量墙内角”这一实际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猜想结论——验证结论——应用结论”这样一个基本模式,课堂设计比较流畅,学生能充分思考、活动,课堂气氛活跃。
(一)自学课本,完成学案
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熟悉教材内容,把握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借助生活情境(测量墙内角)提出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使学生经历直观操作与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不但使学生能充分理解概念,并且可以充分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一下子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
(三)强化巩固,体现竞争意识
首先,以找朋友和判断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余角、补角概念的理解;其次,通过抢答的环节(关于余角和补角的运算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余角、补角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算,并且让学生观察并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角都有余角(和补角);最后,通过“我是小老师” 活动,让人人都参与到课堂上来,组与组之间竞争,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为下一环节得出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做铺垫。
(四)动手操作,探究性质
让学生动手画已知角的余角、补角,亲身体验研究问题的过程,观察分析并得出结论,合情推理得到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引导学生进行符号表达,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思考过程。通过类比,师生共同分析与小组交流相结合,得到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的性质,多给学生讨论的机会,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鼓励学生大胆陈述分析结论。通过以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三结合的训练方法加以论证,渗透数学思想。
(五)解决问题,分层反馈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开始提出的“测量墙内角”问题,要测量两堵围墙所形成的∠AOB的度数,但人不能进入围墙,只需测量∠AOB的补角即可,再通过互补关系求出∠AOB的度数,前后呼应,让学生知道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最后分层练习,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锻炼。
整节课一气呵成,达到了提高学生素质及培养学习几何兴趣的目的,也使学生看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实质,当然,这其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旁观者清,希望老师们多多提意见,谢谢。
成功之处在于:
1、朴实:这是一堂探讨概念性的课,本着每位学生都能掌握的原则,上这堂课我没有设计比较花炮的东西,而是比较实在地把学生所要掌握的内容一点一点的教给他们,从学生的掌握情况看,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
2、课堂设计:本堂课先介绍了余角的概念以及互为余角的性质,再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出补角的概念以及互为补角的性质。最后在总结的时候,我采取的是列表格的形式,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清楚的看出互为余角与补角的区别和联系,更能让学生的知识系统化和完整化;最后一道题目看谁最聪明的设计,一下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都争先恐后的回答,并想出了很多好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发散了他们的思维,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问题联系了起来,让学生觉得学数学时很有用的。
不足之处在于:
1、板书:在书写板书上,不怎么具体,板书上应该有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而我在写板书的时候,具体的重点内容不明确,也有一些没写上去。板书问题是我这个学期一直存在的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今后在教学上应该更加注意这方面的书写。2、学生的动手实践:本节课学生的动手实践比较少,互为余角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应该让学生自己合作学习来得出,这样才能加深对此性质的理解,并能很好的掌握;得出互为补角的性质时也应让学生自己得出。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我还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在今后教学中,我也应该多让学生动手实践,充分的相信学生。

 
热门七年级相关范文